在傳統(tǒng)文化中,“通神明”通常有著較為深刻的含義。例如,清代學(xué)者紀(jì)曉嵐在
《閱微草堂筆記》
中記載的故事,一位守寡的媳婦因守護(hù)病重的婆婆未曾逃離火災(zāi),其居住的破屋得以獨存,被視為“孝悌之至,通于神明”的體現(xiàn)。又如,
《易?系辭》
提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yuǎn)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此外,還有“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的說法。但“通神明”的具體理解會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語境而有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