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苗苗看來,辭職之前有“周日綜合癥“,意思就是說周日晚上甚至下午開始,心里就開始不舒服甚至焦慮,原因就是第二天就要上班去了,周末這種放飛自我、“傻吃悶睡”的日子就要結束了。相伴而來的就是“周一綜合癥”,因為周末的“傻吃悶睡”,大家周一回到正常的上班生活軌道后會覺得不習慣,起床費勁,上班沒精神等情況時有發生。而辭職之后,苗苗本來以為,“周日綜合癥”會自動消失,哪知道,問題更加復雜了。苗苗現在不僅周日下午仍然開始不舒服,不舒服的點甚至更加了一層深度,首先是由于條件反射,感覺周一要上班了,所以莫名開始有一絲絲緊張感,然而,再一琢磨,回過悶兒來自己現在不用上班了,但一想到其他人還在按部就班地遵循這一規律,而自己不是眾人中的一員,突然有一種疏離感,進而產生焦慮感和不安全感。苗苗開始覺得,自己心理怎么這么不容易健康呀,上班會因為有壓力而焦慮,不上班又因為沒按照常理“出牌”而沒有安全感而焦慮,焦慮這個狀態可不是很健康,對人的健康一定有損害的,到底怎么能舒服呢?“周一綜合癥”更是沒有消失,生活不規律導致每天都起不來,做事也容易沒精打采。
還有,以前上班的時候,周末最幸福的時刻其實是周五的晚上,這個時候是最輕松的,因為結束了一周緊張而繁忙的工作,感覺可以約上朋友,吃頓大餐、喝點小酒犒勞一下辛苦的自己,另外,還有兩個整天的假期就在眼前,想想就能美得笑出來。然而,現在苗苗不用“朝九晚五”的上班了,每天似乎都可以是“周五的晚上”,但是因為生活不再是原來那樣有規律的張弛有度,所以其實哪個晚上都不再是“周五的晚上”了。也就是說,再也沒有那種與工作日相比,卸下壓力,一身輕松的“周五的晚上”了。同時,苗苗感覺自己沒有努力上班工作,也自然不用變著花樣兒的犒勞自己了。換句話說,生活不再是周一到周五緊繃著弦兒,周五晚上松開這緊繃的弦兒,周六周日放松兩天,周一再拉緊這根弦兒的循環了。最終的結果是,平時沒多緊張,周五、六、日也沒多放松,生活變成了一條直線的狀態,沒有波瀾起伏的變化,沒有周期性的規律,反正苗苗現在就是這樣。沒有工作日的緊張狀態固然好,但是,沒有了這種緊張,周末也相應地感覺不到那么輕松了,整天都是相近的狀態,反倒沒什么期待。
真實的狀態是,苗苗在工作日的時候,看著其他的人朝九晚五地忙工作,看他們在地鐵中來去匆匆的身影,感覺自己置身事外,不用上班就不可能對上班族的壓力感同身受,而在周末的時候,看著上班族們撒歡地玩兒,盡情地鬧,苗苗即使跟他們做同樣的事情,吃同樣的大餐,也感覺不出有那么有趣和放松,最起碼不像大家表現得那樣。
苗苗即使在上學,有課業壓力,但是同廣大的上班族比,也還是輕松許多,并且不會形成這種較規律的“緊張—放松—緊張—放松”的心理循壞,所以苗苗第一次明白,原來,工作日和周末假期是“一對兒”,沒有工作日就沒有所謂的周末假期。
苗苗記得一個自由編輯說過,實際上,非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才是最容易讓人持續緊張和焦慮的,因為你永遠認為自己都應該處于工作狀態。普通上班族下班回家就覺得自己可以放松一下了,而自由工作者永遠不覺得自己在哪個時間段應該休息,最終導致所有的時間段腦子里都轉著工作的事情。另外,在一定程度上,與普通上班族相比,沒有人給自由職業者提出硬性的工作要求。面對這樣的狀況,這位編輯就坦言,沒有人規定自己多長時間應該寫出一部作品,但是自己反而會自己給自己壓力,總覺得時間好像被浪費了,自己本應寫出更多的東西來,當自己真的馬不停蹄地瘋狂地開始創作,那就是一種廢寢忘食的狀態了,其實會比上班族還辛苦。
所以,苗苗想著要不就換一種生活方式,那就是自己給自己設定這種生活周期,自己按照上班族的情況給自己做類似的安排。周一到周五每天給自己安排一些硬性任務,最好能做到“朝九晚五”,或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延后一兩個小時也可以,重點是周末給自己放假,這樣就和社會上的大多數人保持一樣的生活作息,過上張弛有度的生活,也能再次體會到久違的“周五的晚上”了。苗苗有這個想法后,開始慢慢朝這種生活方式靠攏,但是缺少了“領工資”的環節,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和工作帶來的壓力也有一定區別,所以在周五的晚上和周六、日還是覺得沒有以前那么“嗨”。
辭職之后,苗苗驚訝地發現,自己居然把周末的好心情,尤其是周五的好心情,給弄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