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植那可是博古通今的儒將,文武雙全之人,此時的盧植名聲不顯,只是一個教書匠,在侯太守眼里只能算是名聲不錯,有才情的年輕人。
最重要的是盧植就在教學,自己的女婿求學,也要照顧到家里。
此時的盧植正在家鄉涿縣教學,盧植得公元168年才能開始仕途,那時候公孫瓚都已經在軍中當值了,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家教書。
涿縣也就在現在的河北,在這里公孫瓚第二次接觸到了漢室宗親,并接受了長達三年的受藝。
在這里結實了劉備、劉德然,劉備的同宗堂兄,父親劉元起,都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后。
涿縣是漢朝中山國的地界,中山靖王劉勝曾在這里將自己的封地分封,所以在這里讀書求學,大多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即使是劉備這種家境不好的也屬于落魄貴族,爛船還有三斤釘。
說道這里就不得不說一下這位中山靖王劉勝了。
他是何人?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與漢武帝劉徹是同父異母。當然漢武帝那一輩兄弟姐妹也不少,而這位中山靖王劉勝是有史以來被史書記載的生育冠軍。
這是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的,具體如何也是迷霧重重,一百多個子女,大部分人認為是包含了他的旁系親屬,也就是說他這一脈的其他人,難道是賈夫人的娘家過繼過來的?也有可能是他兒子繼續生的,被好事者給記錄了下來。
歷史是人抒寫的,但是這樣寫必須有理有據,這位劉勝定然是行為不檢。
劉勝當了四十二年中山王,死的時候怎么也得五十多歲。古人這個年紀膝下兒女成群,細細想來也不過分,如今的百歲老人,四世同堂,五代兒孫滿堂并不少。
這位行為不檢,肯定有,不過作為漢王,他有做這種富家翁揮霍的資本。
不過這位把他的封地分給了兒子們,做的也夠盡職盡責。
公孫瓚的第一位老師劉寬,同樣是漢室宗親,劉寬,漢宗室名臣,漢高祖劉邦十五世孫。
經過這兩次拜師,公孫瓚也算是出身名門的大漢嫡系,這也為他后來的一路平步青云打下了鋪墊。
在此時的漢朝,鍍金比什么都重要,封建社會就是講究出身,此時的漢朝,內部問題凸顯,外戚和世家爭斗屢見不鮮,外戚專權,宦官黨政,將來更有買官賣官!
大漢如此不亡才怪,但是很顯然此時的大漢帝國并未到達這種地步,整體上還是國富民強,這些問題更是在洛陽的那位該考慮的,王朝的沒落其實正是在這種日積月累的小問題下逐漸形成,而中央必須加強中央集權,進行對其削弱。
而侯憲作為官場的一員,早就看清楚了朝廷的混亂,但是無力也無心摻和進去,萬事萬物有始有終,未來的走向自有朝中三公九卿輔佐,他所要做的,就是為自己的兒女謀劃,他已經老了。
所以他才讓公孫瓚學習,未來公孫瓚也會回到邊境,只有在這里才能擺脫朝中的紛爭糾葛。
漢室立國至今并非沒有叛亂,甚至大小叛亂數百起,最大一次當屬王莽竄漢,但那時竊國,名不正而言不順,之后也是大小叛亂無數,更有西羌、烏恒作亂,鮮卑擾亂北疆!
可以說東漢戰亂不斷。
外族反抗無可厚非,但是漢朝也從來不缺野心家。
叛亂規模最大者傭兵數十萬,名震天下,小的三五個人舉著鋤頭,就敢反叛,地方的亭長,就能鎮壓。
說這一點就是說,漢朝擁有完善的遏制世家門閥發展的方式方法。
比如陵邑制與微服私訪。
漢室沿用了秦制,陵邑制就是歷代新皇登基就會修筑皇陵,而陵墓旁會建設新的城市,令天下土豪鄉紳大族遷族而來。
微服私訪在這里當然不是指皇帝親自到民間體察民情,他即沒有這個精力也沒這個時間,但是他自己沒有,可以派人啊。
郡守官員調動,執政出現阻撓問題,郡守上奏請天使處理。
這個天使就是皇帝派的人;當地最大的地方官員都覺得自己施政受到影響,發現處理不了這人,只能告狀找自家老大辦了他。
這天使過去走一圈,有事就解決,沒事就體察民情,宣揚劉氏對百姓的關心。
國恒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不是沒有原因的,漢朝正是因常年對外作戰,皇帝不問朝政,世家門閥做大,才有了三國!
此時漢,是東漢,而西漢也是漢朝,這就涉及到了兩漢更替,是劉家的家事、同時也是國事,簡單介紹一下。
西漢是漢高祖劉邦所創立,繼承秦制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地方實行郡國制,兩漢更替實際上就是王莽篡漢后一場大規模的匡扶漢室的反叛,這也涉及到了天時地利人和,新朝王莽末年,天下大亂。
劉秀就起兵了,這是一場叛亂戰爭,藝術化一下叫起義,撥亂反正匡扶漢室的戰爭,但是事實如此心里清楚就好,不過劉秀的起兵,得到后人的認可,延續了漢朝二百余年江山。
王莽篡漢在這里就不說了,實際上古代就不缺叛亂。
提一下千萬別相信那些影視作品中亂七八糟的東西,什么烏龍闖情關、漢光武大帝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想看純粹的歷史,看資治通鑒、后漢書。
正是因為兩漢更替,劉秀才遷都于洛陽,而西漢的都城是長安城,那時候的皇宮是未央宮。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劉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則而從列侯遞降,他能成為皇帝和他的身份,還有在義軍中的地位有關。
東漢末,國家上層腐敗,皇帝昏庸,只顧著自己享樂,政治權利一直在宦官和外戚中輪轉,空耗國力,但這都不影響朝廷的集權,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一直都存在,東漢沿用了大部分西漢時期的制度,并做出了調整,使得國家強盛穩定,所以如此局面下不少人都處在古怪的矛盾中。
此時漢家天下的觀念深入人心,匡扶漢室才是政治正確,但是皇帝是個廢物,這種心理下誰都感覺不好。
人家曹操都當了半輩子的丞相,都不敢稱帝,就是圖一個死后名垂千古,心中死守君君臣臣的禮儀,雖然他有挾天子之事,更被封魏王,但是人家就是沒有反叛大漢,更沒有謀朝篡位,還有赫赫戰功在那擺著,封王也沒怎么樣。
在天下分崩之時,剪除群雄拯救萬民于水火!
這就是歷史,后人評說他都不在意了,你說他是梟雄也好,說他是真君子或者偽君子也罷,人家就是那么過了一輩子,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
看看歷代對其評價,其實大部分還是好的,為什么說曹操,因為他與公孫瓚,都是接皇漢于微末,意圖奉義伐叛,撥亂世匡正漢室。
只是二人出身不同,結局也不同!
大丈夫當如是。
黃巾起義,是漢室皇權喪失的標志,此時中央對地方失去控制,世家門閥權利增加,各勢力爭斗空耗國力,最后皇權威信全無,被改朝換代。
這只是對皇權的致命一擊,在此之前漢室同樣經歷了天災人禍,大小叛亂無數!
整個漢朝是如同溫水煮青蛙一樣被消耗掉的,沒有漢恒帝、與漢靈帝,漢室同樣會走上相同的道路,因為天災人禍二者并存,而皇權又不在皇帝手中,這種情況不改善,就無法終結漢室的消亡。
當世的局勢如此,各地勢力已經做大!漢恒帝也不過是偶然得了皇位,當世的權柄被外戚掌控,局勢可以說是亂成一鍋粥。
后來這位皇帝滅了梁、孫,分其財給百姓,算得上一位好人了,他在政治上只能說是平庸,而稱不上昏庸。
漢靈帝即為時候更是一個小孩,而且當世宦官外戚爭斗愈演愈烈,而且因為天災和恒帝時期漢羌作戰,國庫空虛,加上各地災荒和叛亂,讓他一個沒錢的小皇帝如何力挽狂瀾。
具體介紹一下,上文說曹操,正是因為他是真心想要匡扶漢室,而不是自己稱孤道寡之輩。
從公元二世紀開始,地球進入小兵季,氣候轉冷,大漢境內,自然災害頻發,漢羌之戰更是打了十多年,這也是涼州那邊局勢復雜的主要原因。
而邊境地區也是叛亂四起,翻翻年史就能看到,西羌之亂、北疆襲擾這些戰爭在消耗著漢室的錢糧,這也正印證了漢室不是朝夕之間消亡的。
公孫瓚學成歸來,但是官職還在啊,加上他岳父就是幽州地區的十一太守之一,他一句話就給安排工作了,于是他又在太守劉其下任御車。
這一年是165年,這個劉其應該就是侯憲在幽州的同僚,侯憲將公孫瓚安排到他那里,應該是避嫌,當然也有可能侯憲已經告老還鄉或者亡于戰亂,公元163年鮮卑入侵遼東,遼東屬國被其襲擾。
人不可能一輩子沒病沒災,即使是位高權重的郡守也有肯能亡于亂世。
幽州這種邊境地區,從來不是太平之地!
實際上翻翻歷史大事件,就能看出漢朝經歷的戰亂并不少,尤其是東漢末期,基本上每隔一兩年就有叛亂,公孫瓚去學藝也躲過了這次兵亂,而65年跟隨劉其,更是躲過了災餓。
一軍郡之中,雜管還是很多的。
一軍郡之中,郡太守的權柄最大,但是主薄等官職也是兩千石,此時主薄應該是公孫瓚的直屬上司,畢竟主薄在體系里是雜管之首。
而公孫瓚的發跡,正是因為他懂得審時度勢!說審時度勢不恰當,應該說是忠義。
太守劉其,不知道做了什么犯法的事情,被當作犯罪嫌疑人逮捕進京,聽候處置。
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原來的同事再不能與犯罪嫌疑人有任何接觸。
但公孫瓚為了劉太守,扮成趕囚車的馬夫,一路照顧劉太守的飲食起居,端茶倒水,噓寒問暖,不辭勞苦,千里迢迢從遼西一路長途跋涉到了京城洛陽。
到了洛陽之后,劉太守的罪名弄被證實了,政府對他的處罰是流放到日南郡。
日南郡在什么地方就是現在的越南中部,那可是相當的遠,那里絕對是蠻荒之地,被流放到日南郡的人,基本上是十死無生!
不論你原來從事什么職業,身世有多么顯赫,去了之后就一個結果,有去無回。
這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此時太守已經被定性了,也沒有什么價值,按理來說公孫瓚此時該回去另謀出路了,俗話說的好,大難臨頭各自飛。
可是公孫瓚不是,他選擇了常人難以理解的路,那就是以敢于違法喬裝成士兵沿途護送,陪同劉太守前往日南郡。
不過此時洛陽和河南一帶正是饑荒年,死者過半,甚至有絕戶的,幽州地區自然有所影響,公孫瓚是否想到了這個我們也無從得知,公孫瓚也確實忠義。
這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太守一看公孫瓚如此忠義,也是感動的稀里嘩啦的。
之后就上路了,前往當世的日南郡。
但是在路上,他們竟然被赦免了,就這么著他們又回來了。
誰還沒有個朋友,這大難不死劉其自然是到處感謝,增加人脈了,同樣有功之臣也要賞!再一查公孫瓚這出身,霍~厲害啊。
心想,這是來我這鍍金的世家大少啊,哦~原來是庶出。
這樣就說的通了,這人我得好好報答,幫他舉孝廉!這點人脈關系他還是有的,而且他被突然的送到洛陽,發配邊疆,難道不奇怪嗎?
一位在邊境地區的太守,犯罪能犯什么做,而且漢朝講究將相不辱,也就是說朝廷大官犯了錯,就算是天大的錯,也得給一個體面的死法,這位只是被流放了,所以他的‘罪’應該是朝中某個勢力倒臺而被牽連,而當時朝中紛爭不斷,太守劉其被赦免之后而被重新啟用也理所應當,甚至更進一步都有可能。
公孫瓚陪他流轉千里,這份忠心仁義確實當得起。
舉孝廉后,公孫瓚就任為遼東屬國長史。
這些后漢書中有記載,此時就先來講解一下公孫瓚這個官職。
長史這個官職也就是一個幕僚性質的官職,但是因為所處單位不同,性質也不一樣。
所以我們先不看長史這個官職,先看舉孝廉。
舉孝廉是漢朝由下向上推薦人才的一種為官制度,被舉薦人大多是州郡官吏和報讀詩書的儒生,都有一定的資歷背景,這也是一個含金量挺高的證明。
而每一個郡國,一年只能二人舉孝廉,但是這舉孝廉,并不會直接給予官職,而是根據現任的官職大小,進行提拔任用。
公孫瓚此次擔任的這個官職,前面加上了屬國二字,含金量自然不會低。
公孫瓚這個官職在《后漢書百官志》中有詳細解釋。
《漢書·百官云卿表》記載:“郡守,秦官,掌治其郡,……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職甲卒,……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后漢書·百官志》記載:“每郡置太守一人,……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
之前文中調兵就是縣丞,這是一個和縣令平級,但實際上是輔佐縣令,主掌兵的官位。
屬國長史,那個屬國自然是遼東國,幽州地區。
因為東漢時期,幽州就有遼東屬國這一記載。
公孫瓚是遼東國長史,翻譯一下就是大漢幽州遼東國的兵馬長官,遼東國是東漢中期安置部分烏恒少數民族的地方,是逐漸漢化的一個郡。
也就是邊境郡守的郡丞,負責掌管兵馬的官員,之前說過鮮卑與163年入侵遼東屬國,正是公孫瓚現任這片地區。
此時他的地位比兩千石了,這一下子就和他家族處在平等地位!
他感覺自己光宗耀祖,出來是正確的選擇。
實際上不難看出,他能晉升如此之快,和他的岳父,以及老師有關,此時他的第二位師傅還名聲不顯,但是第一位師傅,劉寬,那此時可是被朝廷征召為尚書令,南陽太守,手握三郡之地,可比劉其官大多了,加之又是漢室宗親,未來如何不用細說了。
這就是朝中有人好辦事,不過這只是其一,也少不了他自己的努力。
而公孫瓚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那是一個很有上進心的人,他不可能只靠這些關系晉升,他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在史書中就記載著公孫瓚作戰勇猛,對抗外族態度強硬,好戰的斌性,這是其二。
這充分表明了公孫瓚的武力非凡,當然這種性情和他的出身也有關系,這是一個極富個人主義色彩的人。
遼東屬國是一塊剛剛被外族入侵的地區,派他來此目的不言而喻,戍邊,鞏固邊防,自此之后公孫瓚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從一名奮進的少年成為一名鐵血戍邊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