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其子燕惠王繼位。
要介紹燕國的功敗垂成,就要先介紹一下燕惠王和樂毅的關系。
當初,樂毅在齊國攻城拔寨的時候,燕國國內對他是褒貶不一,這似乎是歷史定律。毫無疑問,褒樂毅是燕昭王,而貶樂毅的是一個叫騎劫的人。當然,騎劫也不是唯一一個,當時還是太子的燕惠王也屬于其一。
一日,燕昭王正端坐于屋內看自齊國而來的戰報,此時,太子走了進來,行禮之后,似有話說,然而又不開口。
看太子舉止拘泥,燕昭王心有所思,便直言其有話直講。
在父親燕昭王的授意下,太子開口:“樂毅只用了兩年時間便拿下齊國全境,為什么還要留莒邑和即墨兩座孤城,現如今三年過去了,兩座孤城依舊沒有攻下。怕不是上將軍無能,而是另有所圖啊。父親,現如今燕國全部兵力都在樂毅手中,他又攜滅齊之威,現在對莒邑和即墨圍而不攻,怕是在待價而沽,想要父親封他為齊王啊。聽說他現在在齊國廣施仁政,大肆感化齊民,父親,如若齊民真的歸順了樂毅,后果不堪設想啊,還望父親有所察覺?!?p> 當時作為燕國的太子,燕惠王有這種想法確實不應該,但仔細一想,也是人之常情(后來秦始皇把秦國軍隊全部交給王翦的時候,秦始皇也是倒吸一口涼氣),再說了,他也只是提醒父親要注意一下,并沒有說要怎么樣。
但是,燕昭王可就不這么認為了。
太子說完,本是平靜的燕昭王變得憤怒不已,擼起袖子就是一頓胖揍,邊揍還邊罵:“先王的仇是誰給我們報的?燕國的恥是誰給我們雪的?上將軍的功勞還用說嗎?我們只有擔心對恩人還不夠尊敬,你竟然還要在這里說他的壞話?就算上將軍真的做了齊王,那也是應該的?!?p> 生長環境決定人物性格以及眼光眼界,這一點,確實沒錯。燕昭王受的苦,隱忍的恨,要報的仇,確實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所以他對樂毅的感情也不是人能理解的。
但不管怎么說,燕國的太子哪受過這般毒打,這般謾罵,但奈何打他的人是他老爸,這讓他大氣都不敢出一聲。
但是,氣不敢出,仇是敢記的。
所以繼位后,燕惠王就總想找個借口把樂毅給換了,而這被齊國一個叫田單的人看在了眼里。
田單,媯姓,田氏,名單,臨淄人,田氏齊國王室遠房宗親,一個以兩城殘弱兵力收復齊國全境的男人,在春秋戰國名將榜中排名第八。
田單之所以能位列名將榜,這還要感謝在榜單中高他一位的樂毅。
三年前,燕軍還沒有攻占臨淄的時候,田單還只是臨淄的市掾(市場管理員,還是副職的那種)。換算成我們現在的官職,說得好聽的,是工商局的局長(副的),說得不好聽點,是工商所的所長(副的)。
田副所長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市場上去檢查檢查商品的品質,看有沒有假冒偽劣產品,測試測試商販的秤,看有沒有偷斤少兩的現象。再者就是規劃一下攤位,或者整理一下市場,給商販搭個篷,然后再呼吁一下大家保持衛生,節約用水,愛護環境,按時交稅。
這是一份很繁瑣的工作,同時,這也是一份很輕松的工作,如果沒有太大的抱負,人生應該算是完美的,娶個老婆,生個孩子什么的,問題不大,但田單的完美人生隨著樂毅逼近臨淄就變的不完美了。
由于齊湣王做出了不抵抗政策,臨淄城門大開,面對氣勢洶洶的燕軍,臨淄百姓慌不擇路,很多都是舉家出逃,田副所長一家也在這次出逃的人群當中。
我們都知道,臨淄作為當時天下最富庶的一座城,人口也是眾多的。所以,在出逃的過程中,人擠人,腳踩腳,這種現象是很普遍。當然了,田副所長是當官的,他不用跟別人腳踩腳,因為,他家有馬車。
但是,臨淄作為齊國的都邑,像田副所長這種級別的官員,在這里一板磚下去能拍死好幾個,說他是官都是抬舉他,因為實在是太不起眼了。所以,擁有馬車的人也特別多。因此,百姓們出逃是人擠人,腳踩腳,官員們出逃就是馬碰馬,車碰車。
話說,馬車的速度是可想而知的,特別是在那種擁擠的情況下。所以,馬碰馬,車碰車,也沒有多大危險,不會像我們今天的車禍一樣,一不小心就是車毀人亡。
只是,當時的制造技術我們是知道的,馬車的制造材料從車輪到車軸,從車篷到車頂,都是木頭做的。而當時的馬車多是以戰車為原型制造,戰車有一個非常別特的特點,那就是為了增加作戰時的殺傷力,車軸一般都是會突出來很長一段距離的,然后套上刀刃,用于殺傷敵人。當然,當戰車改造成馬車后,那個刀刃肯定是不會裝上去的,不然在大街上走的時候,還不要死傷一大片。然而,刀刃沒有了,但那個突出來的車軸并沒有改進(突出來的距離可能沒那么長了),這就給坐馬車跑路的人帶來了巨大的煩惱。
當時臨淄城外逃的人當中,那批有馬車的人走在了前面,但很快,他們就不走了。因為,在他們駕駛馬車急速奔馳的時候,往往兩輛車的車軸會打架,而打著打著,車軸就打斷了,車軸斷了,自然就沒法跑路了。
這個現象被田副所長看在了眼里,所以他家在出發前就把車軸突出來的那部分給鋸了。并且,為了防止別人的車軸來攪自己的車軸,田副所長還用鐵箍把自己的車輪、車軸給包了起來。
給馬車穿上了鐵甲,所以田副所長帶著一家人順利突圍,來到了即墨。此時,齊國全境已經淪陷,僅剩莒邑和即墨兩座孤城,并且很快從莒邑又傳來一個壞消息:齊湣王被殺。
隨著壞消息而來的,還有燕國的大軍,所以很快,即墨也被樂毅圍得個水泄不通。此時,即墨大夫一反齊軍兩年來不抵抗的常態,率兵出城迎戰燕軍。
結果毫無疑問,壯烈犧牲,又給樂毅的功勞簿上加了一筆。
國君被殺,全境淪陷,守城大夫也戰死,齊國處于崩潰的邊緣。但是即墨的百姓告訴自己,齊國不能亡,既然大夫戰死了,那我們就再選舉一個。于是,以鐵籠戰術逃亡臨淄,在都城擔任官職且擁有王室血統的田副所長被推舉了出來。
就這樣,燕國迎來了一個可怕的對手。
上任之初,田單就大勢制造謠言,說樂毅沒有拿下齊國僅剩的兩座城,就是因為他跟燕國的新君有隙,所以想拖延時間留在齊國,準備稱王,而齊國最擔心的也就是燕國派其他的將領來。
謠言一出,很快就傳到了燕國。
燕惠王正愁沒有借口,隨即,便向樂毅發布了一道命令,要他速速趕回燕國,由騎劫接任他攻齊的任務。
收到命令后,樂毅仰天長嘆,隨即命人收拾東西,連夜撤出軍營,但是,他并沒有返回燕國,而是去到了趙國(回燕國有沒有好果子吃,這一點樂毅還是很擔心的)。
臨陣換帥,是兵家大忌,沒下過基層的燕惠王不知道,但在齊國攻城的燕軍將士不可能不知道。所以,隨著騎劫的到來,燕軍各個都憤憤不平。
而在設計趕走樂毅后,田單才開始了他真正的表演。
首先,田單命令即墨城內的百姓每天吃飯的時候都要在庭院內擺出一些飯菜祭奠先祖,當然,這么做不是為了把齊國的命運寄托在神靈身上,而是為了吸引天上的鳥。
沒有搞錯,現在被圍城耶,糧食有多寶貴不知道嗎,還要來養鳥?
田單當然知道,他之所以這么做,那是有他的目的的。
所以,不久之后,城外圍城的燕軍就看到了神奇的一幕:即墨城上空經常盤旋著大批的飛鳥。
這種現象,擱二十一世紀的現在,某電視臺的科普頻道都能放十集,更何況是在兩千三百年前還相信祭祀的年代。并且,為了配合這個現象,田單還向城外的燕軍揚言:神來下教我(這是有神人下來教導我)。
這是一句很有震懾力的話,鬼是大家都怕的,神就更不用說了,再加上剛被臨陣換帥,于是燕軍內部因此開始出現了躁動的跡象。
騙完了燕國人,田單又開始騙齊國人,為了配合“神來下教我”的話,田單又開始在即墨城內散播“會有神人來做我的師傅”的話。
這種話是能騙到大多數人的,但是,不是全部人。比如即墨城內有一個士兵,聽到這話后立馬就找到了田單。
“那我做你的師傅好不好?!?p> 也許是他自己都覺得這句話很荒唐,所以說完便撒腿就跑,但田單哪會放過他,一把拉了過來,“強行”把他按在了椅子上,然后對他行師徒之禮。
這架勢,一個士兵哪受得了,不得不對田單講了實話:“我騙你的,我不是神?!?p> 知道了,你以為大夫們真傻啊。
田單隨即對他做了一個“噓”的動作,并對他講:“子勿言也(你不要說破了)?!敝螅飭尾还苁枪芾碥娒瘢€是發布命令,都宣稱這是神的旨意。
田單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開戰做準備,他知道,先從心理上戰勝燕軍,是可以為真正的戰斗增加籌碼的。
做完這些后,田單還要再做一件事,那就是激發即墨將士的士氣。
隨即,田單又向城外的燕軍說了一番話:“吾唯懼燕軍之劓所得齊卒,置之前行,與我戰,即墨敗矣(我就怕燕軍將齊國的俘虜割掉鼻子,然后把他們放在燕軍的前線來同齊軍作戰,這樣的話,即墨就要被攻下了)?!?p> 在這里,心疼齊國俘虜一分鐘,田單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要燕軍割掉俘虜的鼻子。
劇情不用講,燕軍肯定照做了。
而后,田單又向城外的燕軍用了一次套路:“吾懼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為寒心(我就怕燕軍挖掘我們城外的墳墓,侮辱我們的祖先,讓我們痛心)?!?p> 同理可得,田單就是要燕軍挖即墨城內人的祖墳(反正他的祖墳不在即墨)。
劇情也不用講,燕軍肯定照做了。
試想一下,你的戰友被燕軍割了鼻子,你的祖墳被燕軍拋到了底,能不氣憤嗎。
我想,這誰都會氣憤,而有時候氣憤就是士氣。
時機已然成熟,田單便開始修筑作戰工事,同時,他還決定再做一件事。
騎劫自接替樂毅來到燕國后,什么也沒有做,但是,他很快就收到了一份大禮---一千金,而這份大禮還是從即墨城內送出的,送禮的人是一個即墨的當地富豪。
這位富豪送禮的理由也很簡單,希望燕軍攻破即墨的時候,不要擄掠他的宗族和妻妾。這是一個很合理的要求,每個人都會給自己想好一條后路,就連燕昭王都不例外。
當初,燕昭王準備起兵攻齊的時候,他就曾找過一個在燕國做官的齊國人,讓他在自己下令攻齊國的時候勸阻自己。當然,燕昭王是不會聽他的,所以這個在燕國做官的齊國人就會離開燕國,回到齊國。
燕昭王這么做,不是吃飽了沒事干,而是在演一出戲,準確的說是準備一條后路。因為,在這個齊國人離開燕國的時候,燕昭王還跟他講過,一旦燕國攻齊不下的時候,他就要站出來調解燕國和齊國的戰事。
燕昭王都會這一出,所以,即墨富豪在燕軍圍城的時候送上一點厚禮,也不算什么大事。因此,騎劫也沒有放心上。但是,他心理的變化肯定是有的,這無疑是一種鼓舞,就連城內的人都在為自己找后路了。
而這時,一個讓騎劫更加興奮的消息傳來---即墨城派了一個使者來燕營,并且,這個使者的目的和任務也是極其簡單和明了的---約降。
所謂的約降,就是約定投降,具體內容就是商量一下這個降怎么投,什么時候投,在哪里投,投多少人,投完之后的吃喝拉撒怎么管,城里的百姓怎么辦,對外怎么宣稱等一系列細節問題。
這是個復雜問題,但騎劫想把它簡單化。在他看來,所有的細節問題都不是問題,怎么商量著怎么來都可以。因為只要即墨投降了,莒邑也就扛不了多久了,到時候這吞并齊國全境的功勞…….
想想都開心。
但騎劫不知道,他等不到開心的那一刻。
就在即墨的使者和騎劫在燕營商量投降事宜的時候,田單卻把他老婆和小妾都已經號召了起來干活,干的還是粗活---挖墻腳。
這個挖墻腳是真的的挖墻腳。
古時候的城墻,大家印象中肯定覺得都是磚頭砌的。但是,我要告訴大家,在先秦可沒有那種生產力。那時所謂的墻,都是用木板夾起來往里面倒泥巴(可能還要加點石頭),然后給它捶緊,泥巴干了,那就叫墻。所以,那個時候的挖墻腳真的叫做挖,連拋磚頭都算不上。
這時,田單干的就是這事。
他在即墨的城墻上挖了大大小小有十來個洞,但是,并沒有挖穿,只留了薄薄一層。同時,他又在即墨城內征集了數千頭牛,然后在這數千頭牛的牛角上都綁上了鋒利的刀刃,牛尾巴上綁了沾過油脂的蘆葦把。
隨著去燕營約降的使者回來,隨即田單一聲令下,城墻上數十個洞薄薄的一層被一腳踹破。同時,牛尾巴上的蘆葦把也被點燃。
一時之間,數千頭牛從即墨城墻的洞里竄出,向燕軍的大營奔涌而去。
據說,這數千頭牛身上還畫滿了五花八門的圖案。
火光沖天,大地震動,擂鼓吶喊,這情形,誰也沒見過啊。更要命的是,這數千頭牛后面,還跟著五千名手拿長刀的大漢,一路喊打喊殺的。
殺戮就在眼前,但是,此時的騎劫還在做著受降的美夢,所以燕軍也沒有做任何防備。因為在他們看眼里,接受了即墨的投降,戰斗等于也就結束了。
就這樣,燕營在數千頭牛的沖撞下,陷入徹底的混亂,士兵們還來不及拿起自己的武器,不是被牛撞死,就是被牛角的刀刃刺死,沒有刺死的,也被牛踩死。運氣好點的,躲過了三連殺,但還沒來得及反應,五千名大漢也就撲了過來,手起刀落,干凈利落。
在樂毅手下戰無不勝的燕國軍隊,五年之內拿下齊國全境的軍隊,現在是這么的不堪一擊。
騎劫還沉醉在他的美夢中,直到死的那一刻,他都不知道,約降是假的,送的那一千金也是田單安排的,目的就是為了麻痹他。
主帥戰死,殘余的燕軍一路敗逃,田單則帶著莒邑和即墨兩城的殘余之士一路追擊。來如風,去如電。很快,燕軍全部殘余退出到濟水之西,被燕國接管的齊國城邑也紛紛反抗,不多時,齊國全境宣告光復。
從即墨到濟水,田單的隊伍是一天比一天多,聲勢是越來越大,當徹底把燕軍趕出齊國的時候,田單便到莒邑找到了齊湣王的兒子田法章。
話說淖齒吊死齊湣王的時候,田法章可嚇得不輕,于是躲到了莒邑的一個太史家里,當然,是隱姓埋名、喬裝打扮,以一個打工者的身份去的。不過話說回來,田法章的運氣還是不錯的,很快便也這個太史的女兒勾搭上了。
關于這個故事,其實我是不太相信的,太史家的女兒會看上一個打工仔?
大家想一下,齊湣王剛到莒邑的時候,作為當地官員的太史要不要去見一下國君,我想是肯定的。當然了,太史的地位沒有當地大夫的地位高,所以他很可能是跟在莒邑大夫后面一起去的,并且沒有多少說話的機會,但是,眼睛至少是可以動的吧。那么,跟著老爸一起來的田法章,難道他真的沒有見過?
恐怕不是,要說太子田法章沒對這位跟在大夫后面的太史留下什么印象,這是情有可原的,畢竟要見齊湣王的人肯定很多。但是作為跟在齊湣王身邊的人,要說田法章沒有給這位太史留下什么印象,這個可能性恐怕就不大了。
如果是這樣,這個太史就可以說是很心機了,假裝不認識田法章,把他當做打工仔,然后讓他來自己家打工,再然后安排自己的女兒跟他勾搭,再然后,嘿嘿嘿……
當然,以上僅為猜測內容,不過,事實好像也差不多。
田單擊退燕軍后,便找到了在莒邑太史家打工的田法章,然后迎立為君,是為齊襄王,而這個太史的女兒,由于患難見真情的,所以也就成了王后。
到底是不是這個樣子的,管不了,但對于田單來說,人生就此改變了。
由于復國有功,田單被任命為齊國相邦,封安平君。
比起田單,樂毅的運氣就沒那么好了。
燕軍敗退回國,損失慘重,但燕惠王并不做任何反思。反而寫了一封信寄到趙國,把責任推得一干二凈,甚至指責樂毅辜負先王的一片深情厚意。
對于這樣不要臉的人,不理他是最好的辦法,但想起燕昭王對自己確有厚恩,樂毅還是回了一封信,表示自己也很委屈。
一來二去,兩人還聊出了一點感情,于是,燕惠王讓樂毅還留在燕國的兒子樂間繼承了他昌國君的封號。而樂毅則同時擔任燕趙兩國的客卿,往來于兩國,直至自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