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冪冪?”北齋撐著油紙傘,一臉疑惑的看著張偉。“就是大美女的意思,我們家鄉的方言,”張偉從竹椅上站起來,輕搖折扇做憂思狀,“想一想,我已經離開家鄉好久好久了……”
北齋,電影“繡春刀2”官方指定女主角,長得和年輕時的大冪冪極為相似,幾乎就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
北齋:“張公子若是想家,為何不回?”
“回不去了,”張偉搖頭嘆息一聲,“家在關外被建奴所占,家人也都死于非命,如今就剩這一身孑然了……”
北齋默然,似乎感同身受。
“哎,不說了不說了,”張偉擺擺手,“還沒問過姑娘芳名?”
“你可以叫我北齋。”
“北齋,”張偉點點頭,“看來姑娘是個才女。”
沒有哪個人,尤其是沒有哪個姑娘會叫“北齋”這種名字的,這一聽就是字號,而一般只有文人才有字號。
北齋:“偶爾做些畫。”
張偉:“畫師!”
北齋微微一笑,攏了攏耳畔的發髻,換了個話題:“之前北齋還對張公子有所疑慮,如今知道張公子身世才知道,原來張公子建這養濟院,是為了接濟同鄉孤寡——請受北齋一拜。”
北齋鄭重行了一禮,張偉一臉懵逼——接濟同鄉孤寡,我做過這事嗎?
張偉不知道的是,這京城內外的小乞丐,多是無父無母的關外流民,包括他收留的那近百丐兒,也多是如此。
當然,張偉知不知道不重要,北齋知道就行。
“北齋不如張公子高風亮節,但亦想一盡綿薄之力,”北齋從荷包里拿出幾塊碎散銀子,又將自己所戴首飾取下,交到張偉手上,“望張公子萬勿推辭!”
張偉想了想,真就沒有推辭——不過他倒是有了別的想法。
“實不相瞞,我突然想到一事想拜托北齋姑娘,只是不知道當講不當講……”張偉故作為難。
北齋:“張公子但講無妨,若能為孩子們做些事情,北齋心甘情愿。”
北齋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如果是為了小乞兒們,她很樂意幫忙;另一層隱含的意思,如果是你張公子有什么非分之想,那必定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以北齋這般相貌,估計平時沒少被些浪蕩子糾纏,是以才有此警惕——但他張偉會是這種沒品的人嗎?
“不瞞姑娘,除了給這些孤兒一口飯吃、讓他們活下來,我張閑魚也有自己的一份野心,那就是希望把他們都培養成有用之才,將來為收服關外貢獻區區之力,是以我讓院中的這些孤兒,每日都跟隨我的家將學些武藝,”張偉背著手四十五度角望天,憂國憂民,“只可惜我找不到合適的先生,能讓孩子們在舞槍弄棒之余,還能舞文弄墨。”
“畢竟我大明朝歷來文貴武賤,只會舞槍弄棒而不會舞文弄墨,將來終究還是低人一等......”
這個逼裝得夠狠,狠到北齋明知道這話里有水分,也愿意擰干了水分相信一二:“張公子若不以北齋粗陋,北齋愿教孩子們識文斷字。”
張偉:“不粗陋不粗陋,我們這慈濟院里,以后就數北齋姑娘最精致了!”
這句話,說的倒是挺客觀......
......
今天是上元節,這本是個闔家歡樂的好日子,但殷澄卻怎么也歡樂不起來——因為,他被人欺負了。
雖然欺負他的那人給了他兩千兩銀子,但他還是覺得自己被欺負了,而且照目前的形勢來看,估計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他還會繼續被那人欺負——如果他什么都不做的話。
所以,他真的很想做點什么,但一時卻又想不到該怎么做。
就像小時候在私塾里,他被隔壁桌的大個子揍了,心里總卯著勁兒的想揍回去,卻一直到現在都沒敢下手——那大個子現在也在錦衣衛衙門,還是個總旗官。
“殷澄......殷澄!”
“啪!”
一個巴掌呼在殷澄后腦勺,被打回了神的殷澄轉身就要呼回去,卻在巴掌揚過頭頂之后,又弱弱的放了回去:
“百戶大人......”
“發癔癥啊?”沈煉歪了歪腦袋,“走了,有活兒!”
“活兒”在明時坊,春風酒樓。
“馬的,柜上的銀子都沒了!”殷澄灌了一口酒,踢開腳邊的尸體,走到沈煉身邊。
沈煉沒回頭,從一個尸體身上摸出一個腰牌:“東廠郭公公,難怪這么眼熟。”
“東廠的人?”殷澄接過腰牌看了看。
“大人!”
這時,一個聲音從酒樓外跑進來,急匆匆的——是殷澄手下的一名校尉。
沈煉轉身看向校尉:“不是讓你回鎮撫司衙門請仵作來驗尸嗎,人呢?”
校尉訥訥不敢言,殷澄一腳踢過去:“大人問你話吶!”
校尉支支吾吾的:“回大人的話,恕小的沒用,回去的時候叫衙門里值夜的總旗撞見了,他帶了很多人過來,就在后面......”
“讓他們看見了,這事還能到咱們大人手里嗎?”殷澄給了校尉一巴掌,“這都半年了才趕上這么一個大案子,弄丟了你讓兄弟們喝西北風啊......嗝......”
“喝多了就閉嘴!”沈煉瞪了殷澄一眼。
這時,外面傳來一陣嘈雜聲:
“大人,你不能進去,大人、大人......”
“滾開!”
搶“活兒”的人,來了。
在老百姓看來,但凡是個錦衣衛就能管天管地,甚至能拉屎放屁都能管,但其實錦衣衛也分很多種,比如給皇帝牽馬打傘甩皮鞭、吹拉彈唱充依仗的,也都是錦衣衛,但這些人就既不能管天又不能管地,就是拉屎放屁這種事,他們也只能管自個兒的。
所謂“緹騎一出天下震”,有這種本事或者說職權的,只有錦衣衛北鎮撫司衙門。
而即使是北鎮撫司的錦衣衛,他們也是有分工和分片的,比如沈煉這一百戶今天的分工便是巡街,而這起滅門大案,按理說就該由值守北鎮撫司衙門的人來管。
但在大明朝,很多事都是不能以“本來”計的。
比起巡街來,當然是查案子、尤其是查大案子的油水比較多了,因為但凡牽扯一個抓緊錦衣衛詔獄,不把骨頭渣都榨干凈了,那是絕對不可能放出去的——當然,就算是連骨頭渣都榨干凈了,大概率也是放不出去的。
在大明朝,辦案有可能是為了正義,但在更多時候,卻是為了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