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影要帶走齊路,其實還跟齊路的父母簽了類似讓“蕭先生”他成為齊路的“委托監(jiān)護人”的協(xié)議。只是齊路不知。
然后,齊路被帶走、這十五年里還一直不用回去一趟的,她父母也從沒找來過。
但這肯定不是免費的。
作為交換,其實在齊路成年之前,影一直讓律師以各種理由給她父母(準確的說,就是都進了齊路父親的口袋)以數目“可觀”(是以齊路父親眼里的“可觀”來做標準)的經濟幫扶。
結果確實不出所料,這樣輕易得到、也不用齊路父母付出除不能再聯(lián)系齊路外的其他代價的好處,自然更容易讓原本一直就沒碰過這筆錢的齊路的母親繼續(xù)以為自己就是一身清白的始終置身事外,也讓一向好賭的齊路的父親更加嗜賭,而且金額是越賭越大。
反正,就算輸了,也還有白拿的錢繼續(xù)每月準時到賬。
影這樣的“資助”一直持續(xù)到齊路成年后,它就讓律師代表它的宿體“蕭先生”——拿著這十年來積攢下的賬目記錄和齊路父母當年簽下的“委托監(jiān)護”的協(xié)議,以及他們這十年來確實在行動上的對齊路的不聞不問的各種人證名單和必要的物證(比如他們這些年的各種消費記錄、及這些記錄記錄下的他們當時的所在地及行動的大概軌跡,還有必要的照片證據、甚至是監(jiān)控器錄下的影像證據)——拿著這些證據來要挾他們:
“對你們的‘援助’到此結束,而你們也不許再以任何理由去騷擾齊路。
“此后,齊路與你們再無干系。
“若你們不配合,那就算用‘合法’的手段來解決這事,‘蕭先生’也完全有的是手段能讓法律站在他這一邊。”
誰讓法律本來就不是為了“公正”,而是為了“平衡”、為了將社會資源的整體損耗降至最低呢?
如果齊路的父母真想跟“蕭先生”對峙下去,光是打個官司從頭到尾要耗的人力財力,怕就已經是他們根本吃不消的了。
“蕭先生”特派的代表律師不僅把這些“常識”告訴給齊路父母知道,還特地留下了幾天,去見了他們自己找的律師,跟他們的律師面對面的談過之后,連他們的律師也只能是勸齊路的父母最好識趣,甚至都很務實的給他們算了筆賬……
他們的律師特地用他們能懂的方式向他們形容——他們可能最后會連房子都得賣掉、用那錢去打官司,還未必能打贏——讓他們明白了“他們到時要付出的代價遠非他們能承受的”這個簡單的現實。
然后,齊路的父母就毫不意外的安分了。
說實話,這兩個律師他們說的那些,齊路的父母未必真懂。
但他們感覺得到,“蕭先生”有財有勢有手段,他確實有本事能讓他們的左鄰右舍、甚至是親戚都會聽他的。
何況,“蕭先生”的代表律師拿來的證據也確實屬實——不過是比較有選擇的側重突顯了對“蕭先生”的目的有利的那一面(不過對于這一點嘛……也已不是齊路的父母能夠理解得了的了……);
再加上,打官司耗時耗財,就算齊路的父母(主要是齊路那早已離職多年、成日沉迷賭博的父親)多的是時間,但他們哪有那么多財力、人脈能耗得起跟“蕭先生”打持久戰(zhàn)?!
——還是為了個都已十年不見、都幾乎已經想不起她的模樣來的大女兒?!
“就知道天上不會掉餡餅!他媽的!”臨走時,齊路的父親就像受了莫大的欺負卻又只能忍氣吞聲一般的咬牙切齒的走了。
齊路的母親,只是一如她安靜的來時一樣的,又安靜的走了。
那之后,又持續(xù)了兩年的時間,一直是母親一人在工作養(yǎng)家,供家里的二女兒上學。
但兩年后,二女兒高考沒考上大學,就去超市做了收銀員;
而小兒子。其實從他上初中后,就經常曠課。
沒去哪兒,就是待在家里跟著父親一起打游戲。
學校老師后來打過電話來,沒人接。
后來學校也不管他了。只要他來了后不打擾到其他同學,那他隨便來不來的都行。
反正他上的初中本來就是當地人眼中“最差”的初中,只有成績排倒數的,才會被安排去那所初中。
本來在當地人看來,會“笨到”只能去那里上學的孩子,從一開始的就不值得期待!
不僅不值,還理所當然的應該在各方面都“看低”他們一點——因為他們“笨”哪!
后來,小兒子就算經常曠課、年年期末考科科掛紅燈的,但他讀完初三后,最后也還是拿了個初中的畢業(yè)證回來。
自此,他的學業(yè)也就徹底結束了。
他也早已完全放棄了自己。任由父母擺布。
他不迎合,也不反抗。就只是隨便父母讓他干什么,他都照做就是。
然后就有一陣的一直是這樣過著:一會兒是母親找熟人讓他去干這個;但隨后不是當天就是隔日的,父親就會前來當場在他工作的時候帶走了他,讓他去干那個;然后不是隔日就是隔幾日的,又是母親帶著他去了原來的地方、或是新找的地方……
這期間,父母之間沒有吵架,只是各過各的,各做各的。
他都無所謂。
只要愿意接收他來工作的那個人能讓他一直待下去,只要父母再沒有哪方又看不下去了、要帶他去找自己的熟人換份工作的,那他就會看似“既來之,則安之”的,就在那里一直的待下去。
開頭兩年,父母還都沒想太多,都覺得自己是盡力了。
但隨著小兒子的年歲漸長,母親又開始焦慮了。
總覺得小兒子不能一輩子一直就是晚上去KTV當服務生,白天回來后、睡一覺醒來就只是盯著電腦打游戲——像這樣的過一輩子。
可是這一次,小兒子卻是他有生以來的第一次拒絕了母親的要求——他說:“不讀書!”
母親想讓他重新去技校之類的地方讀點書,考個證什么的,好換份比較有前途的工作。
可是他卻當場拒絕了。
他明確表示,這輩子,他都不要再讀書了!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既然他拒絕,母親就一下選擇了放棄,繼續(xù)自我安慰著“我已經盡力了。”
似乎,她早已認定了——這就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