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墟亦作“歸虛“。傳說為海中無底之谷,謂眾水匯聚之處。《列子·湯問》:“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張湛注:“歸墟﹐或作歸塘。“明李東陽《初預郊壇分獻得南海》詩:“歸虛下有通靈地﹐廣利中含濟物功。“后喻事物的終結﹑歸宿。
關于地球能量之源的猜測,可參照朱蘇進《絕望中誕生》:巖石學早已表明,全部大陸物質都孕育于地球深部,它們在一定條件下沿一定的通道來到原始地表。北冰洋正是它們的出口。洋中間這道橫亙物,就是洋底的羅蒙諾索夫海嶺,它的走向穿過北極的極點,將地球的出口北冰洋分為兩個巨大海盆。東側是歐亞海盆,西側是加拿大海盆,原始大腦分別從這兩個海盆中涌出地表,再向東西兩側流淌。還記得才你看過的大陸星(圖一)圖片吧,上面的各陸塊并不按照標準放射狀向四周均勻蔓延,而是相對集中在東、西兩半球各一定經度范圍內,為什么?因為東半球的歐亞大陸是從歐亞海盆中涌出,西半球的美洲大陸是從加拿大海盆中涌出,彼此大致相背著朝南極流淌。對此,我們又可以從大陸的終點——南極,得到證明。南極洲并不是一個統一的陸塊,而是被東、西兩個陸地拼合起來的。在南極洲中部,長達三千公里的世界最高山脈之一——南極縱斷山脈,沿子午線通過極點,將南極洲剖為兩半。非常有趣的是:東面的南極大陸和西面的南極大陸,無論在地質上還是地貌上都截然不同!同樣有趣的是:盡管它們截然不同,但地層和古生物研究又證明,西面的南極陸塊與斷續相連的美洲大陸非常一致,東面的南極陸塊與澳洲、亞洲在中生代以前十分近似。實際上,南極縱斷山脈是東、西半球大陸物質到達終點后拼合的標志。地球原本無海陸,只是由于地心內熔融物質在特殊條件下經北極地區涌出原始地表,又沿著羅蒙諾索夫海嶺東西兩則往南流去,并且在流動過程中逐步凝固,才造成了最初的大陸,同時造成了最初的大洋。那時的大洋并無海水,洋底就是未被大陸物質覆蓋的原始地表。那時的大陸全部連為一體,而且比今天更加靠近北極。它們像只碩大無邊的爬行動物,身軀起伏,一躍一躍地運行。
“第一:地質時期,地球南方的宇宙空間里有一個巨大天體。
“第二:硅鋁物質從北極口涌出并形成始大陸。//北冰洋曾有巨大活火山,南極是這些物質匯聚而成。
“第三:大陸的最基本走向是兩個:向南遷移和向洋遷移。
“地球南方的宇宙空間有一個巨大天體”是不可能的,這個天體只有是太陽。我的猜想是這樣:地球在地質世紀前是躺著自轉并繞太陽公轉。密度較輕的物質從北極(即背向太陽)口涌出,往南方流,同時在自轉影響下逐漸形成地表大陸。隨著涌出物質向南流淌,地球的重心也在變化,近現在的赤道附近重心加大,地球自轉姿態(相對于太陽)逐步“站立”起來,形成現階段23.5度角的自轉姿態。大陸漂移改變地球自轉重心從而改變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