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中嬌生慣養(yǎng)的媽媽(上)
媽媽生于1972年,姥姥、姥爺這種知青本來生活條件就很苛刻,當(dāng)時的和田更是什么都沒有。
媽媽是早產(chǎn)兒,姥姥沒奶,請個保姆還煮了放了一天的牛奶給媽媽喝,害得媽媽到幼兒園都站不起來,被老師綁在柱子上。
后來幼兒園因為媽媽有“氣死病”不收媽媽,還好當(dāng)時大院里有個新域歌舞團(tuán)退休的老太太,沒事就收媽媽幫姥姥姥爺看管,老太太功底非常好,當(dāng)年的國際比賽拿過最佳表演獎,在媽媽記憶里,那個滿頭白發(fā)的奶奶,每天就給媽媽表演下腰用嘴叼起地上的玫瑰花,那也是維吾爾族傳統(tǒng)舞蹈中的基本功。
姥姥姥爺并沒有因為媽媽是女孩而急著要個弟弟,反而因為媽媽是早產(chǎn),姥姥一狠心,給自己做了結(jié)扎,兩口子下定決心養(yǎng)好這個姑娘。
當(dāng)時媽媽生在糧食局大院,姥姥姥爺為人和善,又學(xué)歷高,媽媽又是他們的獨苗,所以媽媽是全院大孩子和大人寵出來的。
在那個吃大鍋飯的年代,孩子多的人家都是上半月吃白面,下半月吃玉米面,還有孩子多的就后半個月吃南瓜,XJ鹽堿地,地瓜是很難種好的,反倒是南瓜基本不管也能大豐收。
媽媽卻不一樣,什么時候都有白面饅頭吃,姥爺為了給媽媽補(bǔ)充營養(yǎng),剛好當(dāng)時BJ的親戚給這邊郵寄了花生沾,就是那種里面是花生外面是白色糖衣的小零食,媽媽不喜歡吃那個,但和田那會兒可沒有賣這個的,于是姥爺就給院子里的小孩說,你們可以打麻雀或者黑包包來換,一只麻雀3個顆花生沾,一只黑包包五個,院子里的男孩子們都瘋了,會玩彈弓的女孩子也加入進(jìn)去,反正他們平時也打鳥,打了也沒地方處理,這下還能換東西。
于是BJ寄來的一包花生沾,就變成了一筐鳥,姥爺把鳥全部收拾出來之后給媽媽炸了一大鍋鳥,我小時候,冬天蘋果放爛了,就在外面扣黑包兒,回家姥爺也給炸了,真的很好吃。
后來姥爺家小二樓拆了,搬進(jìn)樓房,再沒了自家小院,也再也沒抓過鳥兒了。
媽媽的童年算是同齡人當(dāng)中窮人家孩子的日子,但是姥姥姥爺把能給她的最好都給了她,所以明明是XJ和田這么一個小地方出生,一輩子沒離開父母的女孩,思維卻很開闊,教育方式也讓我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