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的偵騎在大凌河北岸奪得了優勢,屏蔽了清軍偵騎的查探,使得清軍偵騎無法接近,無法探查到李曉部隊的行蹤,這點很重要,清軍偵騎總算是體會到了明軍偵騎痛不欲生的感覺,打又打不過,但是又不能不打,所以很痛苦。
偵騎探查到附近的村莊情況,然后紛紛回來匯報,李曉就讓人畫出了地圖,在地圖上標注村莊的位置,經過精心的選擇,李曉選擇了一處西北邊的村莊作為突破口,這處村莊有清人兩百多人,還有幾百名明國的百姓作為奴隸,負責耕種附近一大片區域的土地。
這種奴隸制的模式雖然不先進,但是由于清朝的上層人物管理能力更強,所以可以收到足夠多的賦稅,能夠讓清人脫產,不斷錘煉自己的馬術和弓箭技巧,這就是清朝的優勢,在面對孱弱的明朝的時候,可謂是戰無不勝。
只可惜他們遇到了奇才李曉,李曉的領地里工業產值很大,糧食不缺,士兵們經過嚴格刻苦的訓練,實力十分強大,裝備更加精良,足以讓清朝人羨慕。
李曉帶著幾百人的部隊趁著夜色渡過了大凌河,他這次動用了二十艘的內河炮艇,每次可以運送六百人,只要兩次就可以將所有的士兵運到了對岸。
這些人都帶著一人三馬,機動性極強,他們策馬疾馳,朝著選擇的村莊沖去。
由于附近清朝的偵騎少,所以沒能及時偵察到李曉部隊的動向,李曉的部隊在三天之后來到了村莊的外面,他們趁著黎明的時刻發起了攻擊,幾百人的士兵策馬沖入了村莊之中,攻擊看到的任何清國人。
清國人匆促之中展開了反擊,但是被輕易碾碎,兩百多個清國人紛紛被殺死,解救了幾百名的明國人奴隸,李曉的士兵將村莊付之一炬,燒成了一片白地,然后他們帶著明國人的奴隸返回了大凌河的南岸。
此舉激怒了清朝,清朝派出了上萬人的隊伍搜索李曉部隊的下落,只可惜他們慢了一步,李曉的部隊已經脫離了戰場,回到了自己的營地之中。
看似這樣的偷襲沒有太大的戰果,但是效果是明顯的,清國人知道距離邊境線五天路程的村莊都不安全了,所以他們只能讓村莊后撤,撤到安全的區域里去,導致了清國人的實力減弱。
一次偷襲成功,讓馮素十分鼓舞,他希望李曉可以再接再厲,但是李曉知道偷襲只能偶爾來一次,不能過多,過多很容易被清軍抓住自己的尾巴,隨后調集重兵圍攻,李曉不希望自己面對大量的清軍圍攻,那樣他的士兵們會撐不住的。
所以,這次的偷襲告一段落。
馮素雖然無奈,但是也只能接受李曉的決定,李曉可是最強大的部隊,所以馮素也不敢無禮相對。
清朝經過事后的調查,根據間諜發回來的情報,終于確定了偷襲村莊的部隊是李曉的部隊,所以清朝打算加以報復,清朝派遣兩千人的部隊渡過了大凌河,然后晝伏夜行,朝著平安堡的方向攻擊前進,希望報復李曉。
兩千人的清軍繞開了沿途的明軍堡壘,來到了平安堡外圍,清軍的偵騎立即遇到了強悍的李曉偵騎,雙方展開了大戰,李曉的偵騎自然是大勝幾場,讓清軍的偵騎感到了痛苦。
李曉接到情報之后,立即察覺到了這有可能是清軍的報復行動,所以他下令各地的百姓躲入城堡之中,各地城堡的守軍做好準備,準備迎接清軍的襲擊。
兩千人的清軍隊伍來到平安堡東北邊的一個城堡之外,這里的城堡是棱堡,周長1800米,里面居住了兩萬人的百姓,城頭上有四百人的士兵在守衛。
城堡里的士兵點燃了烽火,然后派人向李曉求援,李曉帶著一千人的騎兵趕過來支援了。
清軍看到自己的偷襲失敗了,只好在野外的田地里發泄自己的怒氣,他們開始破壞任何見到的東西,但是這于事無補,無法對李曉的領地造成重大的傷害,清軍感覺十分痛苦。
李曉率軍來到城堡之外,沒有立即沖過去與清軍交戰,畢竟清軍的人數是他的兩倍之多,李曉采取了謹慎的防守策略,在城下布陣。
清軍嘗試著發動了沖鋒,希望能夠擊潰李曉的部隊,挽回一些面子。
城頭上,十八磅的雷音炮發出了響亮的轟鳴,高速飛行的炮彈打在了清軍騎兵的陣列之中,登時造成了八道鮮血之路,凡是擋在炮彈前面的東西,例如馬匹和人體,都被紛紛打碎,紅色的鮮血和殘肢飛舞落地,傷兵發出凄慘的慘叫聲,讓人聽了心頭發慌。
清軍挨了兩輪的炮擊,沖到了距離六十米的地方,李曉的一千人部隊之中,有八百人手持隧發滑膛槍射擊了,猛烈爆炸的黑火藥推動米尼彈向前,米尼彈高速沖出了槍口,朝著敵人飛去,米尼彈撕開了敵人的鐵甲,射入了敵人脆弱而又柔軟的身體之中,有兩百多個清兵受傷倒地了。
這個結果嚇了清軍的指揮官一跳,這還得了,一下子就損失了兩百多人,打仗沒有這樣打的,李曉的部隊的犀利超過了清軍的想象。指揮官咬牙切齒地痛恨,但是他不敢就此退兵,如果他就這樣回去了,免不了受到重罰,所以他吹號角命令士兵繼續沖擊,希望可以靠肉搏戰擊潰對手。
清軍射出了弓箭,但是被李曉的士兵的盾牌和板甲擋住了,弓箭雖然射速高,射得準,但是威力小,無法輕易破甲,這就是弓箭與隧發滑膛槍的區別所在。
一千八百人的清軍朝著李曉的士兵沖去,李曉的士兵前排豎起了盾牌,后排伸出了長矛,密集的長矛仿佛刺猬一般,讓人無從下嘴。
清軍沖到陣前,看到沒有機會,只好紛紛下馬,手持大盾牌和長矛、大刀、狼牙棒等兵器,朝著李曉的士兵攻擊而去。
李曉的士兵排成了一個半圓形,身后是城墻,他們正在與清軍肉搏戰斗。
清軍的前排很單薄,只有兩列,后面的士兵站在二十米開外,這是為了預防李曉的手榴彈攻擊。
李曉的士兵并不害怕肉搏戰斗,他們紛紛用長矛去捅刺敵人,將一個個清兵刺傷倒地。
在城墻上的李曉士兵有四百人,他們紛紛用隧發滑膛槍攻擊清兵,清兵豎起了盾牌遮擋,由于米尼彈是鉛彈,比較軟,穿透力不足,所有無法擊穿清軍的盾牌。
李曉看到了這一幕,心想回去就要好好地改造米尼彈,嘗試用好鋼來制造彈頭,希望提升穿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