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瑗周圍也有為數不少的女生抱著如今已不算是另類的“談婚論嫁”理論,就是一邊等待著有朝一日幸運地同適合自己的那個人相遇,一邊也越來越明確適合自己的大概是怎樣的人。于此同時,自己也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以及自己的理想愛人。“合適”基于現實考量,“理想愛人”則是精神追求,現實中完美符合內心理想模型的對象基本不存在,所以對于這種“理想”只能盡量自我滿足、自給自足——夢想中希望“理想愛人”能擁有的,自己努力擁有,希望“理想愛人”能給與自己的,自己也能盡量給與自己。當然,即便不能完全實現,這個“小目標”也可以作為人生前進的動力之一,更是精神生活的點綴。
辛瑗確實也曾設想,若自己是男性,是否愿意和自己這樣的女性互為伴侶;反之,自己是否愿意和自己這樣心性的男性結婚?曾經年少時候這樣自問或許不會,因為不夠自信,如今心境變化,在生活的歷練中增添了一份自知之明和從容自若,兩者的答案自然都是肯定的——這種搭配簡直就是自己愛自己么,二人彼此相似的這種情況也就是精神思想、情感心理、生活習慣十分契合,或許連矛盾都極少發生。過去的所謂“門當戶對”,估計也是如此吧,門當戶對最大程度保證夫婦“共性”多一些,如此一來矛盾會相應減少。年紀尚輕必然不夠成熟理智的人在戀愛初期智商掉線,沖動魯莽可能招致后悔;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若是父母明智有能力,他們更懂得怎樣的人適合子女,就慧眼識人的能力來說,這類父母的社會經驗閱歷比子女的段位高出太多,不聽智慧良善“老人言”,或者聽了不反思、消化和靈活運用,難保不吃虧遭罪和受苦。辛瑗以前也覺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太束縛個人婚戀自由,現在覺得睿智又深愛自己的父母是可信賴的,日后也是需要經過父母好好給把關的。辛瑗也知道,世上難以遇見內涵高度相似的異性靈魂,日后若有男友,日常相處難免有矛盾,但是她可不會為了對方改變自己,只能是雙方溝通協商,而且都做出適度的調整。
辛瑗還聽過一個自己認為比較有意思的言論,一次和一些在本市的大學校友聚餐,都是女生,日常見面不多,因此酒過幾巡,大家開始暢所欲言。一位比較有戀愛經驗、至少肯定比辛瑗有經驗的女生講到,經過幾段戀情中的一系列磨合,自己逐漸擺脫了對“情緒價值”的訴求,兩人相處的新鮮感一過,兩人逐漸對情感關系懶散怠慢起來,較之起初心理必定存在落差,狀態不佳態度不好;如果跟對方索要“情緒價值”令人厭煩,對方要求自己而自己付出也累;后來反思,是什么沖淡彼此情感濃度,主要是時間、還有雙方都愛享受情感卻不付出和維護關系。
于是她就決定調整方式,對待情感關系順其自然,不再過分關注和用力過猛,更重視工作,爭取有良好的職業發展規劃,業余學習進修,增進能力,畢竟這些才真正對人生有意義、有益處。處理情感關系保持節制、限量支出,畢竟充滿新鮮感、好奇心的“情感蜜月期”是有時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