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釉色。作為一件器物上同時使用黃綠白三種釉色,這在唐代本來就是首創,但是匠人們又巧妙地運用施釉的方法,黃、綠、白三色,讓它交錯、間錯地使用,然后經過高溫燒制以后,釉色又澆融流溜形成獨特的流竄工藝,出窯以后,三彩就變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復色、有兼色,人們能夠看到的就是斑駁淋漓的多種彩色,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點。
唐三彩器物形體圓潤、飽滿,與唐代藝術的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征是一致的。
三彩人物和動物的比例適度,形態自然,線條流暢,生動活潑。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發達,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女俑則高髻廣袖,亭亭立玉,悠然嫻雅,十分豐滿。動物以馬和駱駝為多。
胎質
唐三彩胎質白中泛淺紅、淺黃色。胎土細、實,含有礦物雜質。由于大多從墓中出土,歷經千年時間,器物露胎處有風化現象;仿品多為瓷胎或以石膏為胎,胎質潔白、細膩,無風化現象。
雜質少,叩之聲音響亮,上手手感較重。
藝術魅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復制和仿制工藝的不斷提高,唐三彩的品種也越來越多。
洛陽人在傳統唐三彩造型的基礎上開發出了平面唐三彩,他們還將在此基礎上開發出更多更好的唐三彩作品。
唐三彩作為傳統的文化產品和工藝美術品,不僅在中國的陶瓷史上和美術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當得要的作用。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輸出國外,深受異國人民的喜愛。這種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斕釉彩,鮮麗明亮的光澤,優美精湛的造型著稱于世,唐三彩是中國古代陶器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據考古界的挖掘,在絲綢之路、地中海沿岸和西亞的一些國家都曾經挖掘出來過唐代三彩的器物碎片。那么這種文化傳流到國外也對他們的陶瓷業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包括在日本和朝鮮。
日本奈良時期曾經仿制中國的三彩制作出來過三彩器物,當時被稱為奈良三彩,朝鮮的新羅時期也仿造中國的三彩制作過三彩的器物,叫新羅三彩。
正因為唐三彩有如此的魅力,隨著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國際、國內市場的開放,喜愛收藏唐三彩的人越來越多。
唐三彩的復制和仿制工藝在洛陽己有上百年的歷史了,經過歷代藝人們的研制,使“洛陽唐三彩“的工藝技巧藝術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唐三彩的制作工藝也得以繼承和發展。
如何辨別
自上世紀初唐三彩被發現以來,便受到中國以及世界藝術界的關注,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以后,唐三彩的研究更是火熱,不少專家紛紛把研究成果公諸于眾。
隨著唐三彩仿品的出現,辨別真假唐三彩的文章也一篇篇見諸報端,這些文章繁榮了文化園地的同時,其研究成果也被仿造者所利用,并仿造出一批批真假難辨的三彩器。經過作舊之后便在城鄉不斷露面,道行不深的收藏者屢屢上當中招。
究其原因,一方面它們在胎、釉、色彩、造型乃至內在的精神風格等方面,都幾乎達到了完美境界,另一方面它們又具備了常見論及唐三彩文章中所列舉的真品三彩的全部特征。可見高仿三彩確實仿到了相當的水平,沒有火眼金睛則難辨真假。
唐三彩燒成溫度最高約1100度左右,其制作工藝不算復雜,制作原料隨處可見,胎釉配方早已公開,仿造高手人才輩出,有的還是唐三彩研究的專家。
試想,行家運用現代技術“克隆“出來的仿品與真品還會有什么差別呢?回答是肯定的,真品三彩的基本特征,高仿三彩都具備了??梢哉f,相同點已經達到了99%以上,余下還不到1%的較為特殊的特征,是無法仿造的,因為這特殊之處惟有千百年的時間才能形成,人力暫無力為之。
胎的區別
胎釉造型、色彩風格等基本常識,是所有論述唐三彩辨偽文章都重點涉及的問題。
但從見到的高仿三彩來看,這幾個方面是沒有根本差別的,就連胎釉的各種化學元素和物理特征的百分比都基本一致,什么“光齡“、“釉的老化程度“等等,仿造高手照樣信手拈來。
所以,在高仿三彩器面前,再談什么基本的胎釉特征、造型風格、“光齡釉齡“已毫無意義。
故本文把重點放在說明高仿者還無法仿出或無法仿得逼真的幾個特殊點上面。
1、蒼老的千年陳舊感。真品出土前或置于潮濕的墓室,或埋于泥土中,受千年地氣、水分、泥土的侵蝕,有的出土后長期置于室內,受空氣和冷暖變化的影響,其胎表已毫無新意,陳舊自然。
真品的舊感極其自然,富有層次并深入肌里,用硬物輕劃,可見舊感滲入胎里,如有可能可在不顯眼處輕輕敲擊一兩處胎表就可發現舊感是由胎表向里滲透的。
高仿三彩的胎,經作舊處理雖有陳舊感,但絕無真品胎經歲月侵蝕而顯露出來累累滄桑的自然感,舊僅在胎表不入肌里,新的感覺依稀可辨,不會出現舊感滲入胎里的現象。輕擊胎表就見“舊“僅是胎表的一層,是胎的“衣服“,不像真品舊感與胎互為一體,不可分割。
2、遇空氣即變顏色的胎土新斷面。真品三彩由于時間久遠,部分胎土新斷面遇空氣后,胎土顏色會由白漸變到黑,這一過程一般約100天左右,有一部分真品三彩洗凈后的胎表也會出現這一現象。
筆者曾多次敲開幾個真品罐的蓋子進行觀察,其結果都一致。高仿三彩胎的新斷面或胎表就是三五年,其白色的胎土也不會有什么明顯變化。這一現象還有待于專家的進一步研究。
關于真假唐三彩胎的微妙之處,程進奎老師在《唐三彩辨偽新知》(見《中國收藏》總第13期)一文中還有這樣的陳述:“把真品露胎部分放進水中,取出后會出現中度粉紅狀,仿品的露胎處放進水中則呈現土白色?!?p> 筆者曾多次試之,結果亦然。不過,這種中度粉紅狀是和仿品胎那種死灰白相比較而言,微微呈現的粉紅色,而且似乎單就河南胎而言更為合適,陜西古胎和現胎有一種胎色微呈粉紅,入水則更明顯。
如洛陽等地復制的仿品胎色是略呈粉紅色的,放入水中呈現較醒目的粉紅色。
3、部分真品三彩露胎處會生出極細小的如針尖大的暗紅、淺褐、黑等色的土銹。
或密或疏,或多或少地出現于露胎處的表面,有的出現在口沿,有的出現在踏板上,有的出現在器物內。
土銹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朝生成的,千百年時光的孕育使得胎體內的某些元素分子由胎內溢于胎表,成為胎表的一個組成部分。高仿三彩的胎表絕不會出現土繡,仿造的土銹極不自然,仿品出窯之后再往露胎處“種“上的土銹和自然生長出來的真土銹顏色差別很大,生長出來的和強加上去的,一個自然,一個僵硬不自然。
土銹看似簡單,卻極難仿造,故大多數高仿三彩為了盡量減少人為的破綻,干脆就不做土銹。說到土銹,不少人把土銹理解成胎土表面用水可沖洗掉的臟土層。
其實所謂銹,是物質化學變化的產物,如鐵銹、銅銹等,它和原物不可分割,真品三彩的土銹不但洗不掉而且越洗越清楚。
歷史意義
唐三彩這一種工藝品的特點,它有中西文化的交流特點在里面,這個造型是雞頭器皿,從考證它當時是西域國家甚至中東國家的一種盛酒用的器皿,但在中原地區把它作為一種工藝品來制作,并且從人們的使用中可以看到當時中西文化的交流。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后,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
后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
瀕危狀態
唐三彩作為中國傳統工藝品深受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喜愛,并作為國禮產品贈送給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對增加我國同世界各國的友誼作出了有益的貢獻,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在洛陽郊區,國道邊上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地上擺滿了唐三彩,馬、駝、瓶、樽應有盡有,但仔細一看,它們失去了應存的風采:造型欠佳,做工粗糙,釉色雜亂、底座不平……這些劣質的產品以極低的價格出售。
這些廠點自產自銷,沒有統一的生產計劃,設備簡陋,根本不具備檢驗和檢測手段。而這些劣質產品卻冠以洛陽唐三彩的金字招牌,通過各種渠道銷往全國各地,欺騙顧客。
我們認為,在開放搞活中應采取有力措施改變目前的不良狀況。 1,唐三彩應從提高質量入手,嚴格把好質量關,進一步規范唐三彩的市場秩序。
2、目前,能象高水旺一樣真正完全掌握唐三彩傳統制作技法的專業人才廖若晨星,我們應重點培養象高水旺一樣的專業技術人才,提高唐三彩的制作工藝水平,使傳統工藝唐三彩制作技藝得以良好傳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