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郢舟察覺不對,轉身欲走。
謝郢侗見謝郢舟想要離開,瞬間急了起來,“哥哥就不去看看母妃嗎,你難得來一次,母妃等你好久了。”
謝郢舟并未說話,只是走出太妃院子,吩咐門口的侍衛進去太妃屋內。
謝郢侗看見謝郢舟去而復返,身后還帶了數位侍衛,慌忙地攔下:“謝郢舟!外男不得見母妃,你叫這么多人進來,是想要做什么?”
謝郢舟并未搭理謝郢侗,只是招招手,吩咐侍衛進入房內。自己只是站在屋外,一言不語。
很快,他聽到屋內打斗的聲音。
半響,貼身侍衛謝溯出來稟告:“王爺,我們進去的時候,第一個進去的兄弟沒來的及反應,當場被殺害,剩下其余一共有五人,均當場抓獲?!?p> “太妃呢?”
“太妃娘娘,在屋里,您要不要進去?”
謝郢舟平淡的臉瞬間變得十分嚴肅,一雙桃花眼浮現戾氣,凜冽的看向謝郢侗,此時謝郢侗早已被嚇的跪在地上正在瑟瑟發抖,謝郢舟瞇著眼又看向屋里太妃模糊的身影,雙眉緊蹙,又沉重的嘆了口氣。他只是離開了一段時間,這對母子寧可冒著這樣大的風險來謀害自己。
謝郢舟冷冷的問道:“謀殺汝南王,人證物證確鑿,該如何處置?”
謝溯答道:“謀害王族,人證物證具在,論罪,當斬?!?p> 太妃聽了這話,終究是冷靜不下來了,搖搖晃晃的跑出來,步履蹣跚,指著謝郢舟的鼻子,大聲道:“謝郢舟,就算我不是你的生母,好歹是你的嫡母,你還好好的活著,你忘了我以前是怎么對你的嗎?我和侗兒并未殺害你,你憑什么讓我們償命,謝家怎么養出這樣的白眼狼啊!不!你就是一條毒蛇,冷血無情,你還有沒有沒有良心!”太妃滿臉都是淚,抱著跪在地上的謝郢侗,邊哭邊控訴,好像他們才是受害者。
聽到太妃的一番話,謝郢舟臉上浮現不明意味的笑,慢慢笑出聲,那二人逐漸發冷,豎起寒毛般開始驚慌。
太妃忍不住道:“謝郢舟,你個瘋子!”
半響后,謝郢舟收起冷笑,眼眸垂下,看向二人,良久沉默不語。
謝郢舟一直知曉的,他一直都知道太妃有朝一日有可能會對他動手,可他總是忍讓。他以為他放過別人一馬,別人就會放他一馬。
如果反過來,跪在地上的人是他,求著饒命的人是他,太妃會不會饒他一命?太妃若是不饒他一命,她會不會覺得她自己沒有良心?
不會。
他以為他在乎的感情,別人只會棄之如敝履。
他想好好相處的人,可他們只想讓他死。
他什么也沒做只是自救,只是自保,卻要被說成六親不認,冷血無情。
也許在那些想他死的人眼里,活著就是罪孽吧!
謝郢舟就這么淡淡的看著二人,從失望到悲痛,太妃說了什么他已經聽不清,但他清楚的記著,在自己生母過世后,自己雖然是嫡子,但卻慘遭欺負。他父親雖說喜愛他,但政務確實繁忙,可以說自從母親過世后,就無人管教他了。
那時候王府里子嗣眾多,但嫡子只有他一人。雖說是嫡子,沒有母親的他只會更被其他哥哥欺負,他那時不會反抗,只會哭,每天被所有小孩欺負,他母親告訴他要以德報怨,所以他一次又一次的忍耐,每次都會偷偷的抹眼淚。
那一天,他滿臉被抹了泥巴,臟兮兮的不敢見人,他一邊哭一邊努力用自己的袖子擦干凈自己的臉,誰知無論自己怎么用力也擦不下滿臉的泥巴。
那時還是汝南王側妃的太妃看見了他,將他帶了回去,給他小心翼翼的擦干凈了臉,又讓他在宮里吃了飯。那天謝郢州久違的看到了許久未見的父親,他好久未曾體會過那般溫暖了,以往都是他一個人孤零零的捧著飯,小口小口的嘬著吃。但是那天,他大口大口的吃肉,那應該是他為數不多印象深刻的一天。
后來知道父親去世時,他守在屋外聽著父親臨死前的交代,他允了現今的太妃,當時的側妃正妃之位,而后聽到父親一字一句前提是謝郢舟,必須為世子。
而太妃,也許是認為自己陪伴了這么多年終究是不如一個死去的人,也許是為自己兒子不能成為世子所不滿,終究,他們站在了對立面,可這,并不是謝郢舟愿意看到的。
之所以一直以來都知曉他們母子二人的企圖卻毫無動作,是因為謝郢舟覺得,謀害王爺的罪名,他們不論如何,都是不敢承擔的。
縱容了這么多年,終于是恐懼戰勝不了欲望了。
謝郢舟低頭看著跪在他面前的母子二人,瘋狂的請求原諒他已經聽不進去了,他們終究是在一個自以為正確的日子,做出了最愚蠢的事情。
只是.....
“對外交代,汝南王府太妃與九公子得了瘧疾,因病亡故了。你二人,念在十幾年為謝家人份上,放你們一馬,從此不得入汝南王府,以后不要說自己是汝南王府的人了?!敝x郢舟說完便快速離去。
他終究是心軟了,終究是留了他們性命,護了他們的名號。
可也許又不是心軟,只是恰好知曉那段日子的感受罷了。
留其性命,護其名號,是他能做出最大的容忍。
因為他恰好知曉別人隨手一捏就能要了自己姓名的感受罷了。那些謝郢侗所擁有的感受,他謝郢州,恰好也都經歷過。
渴望權利,渴望強大。
只有被為難過的人,才不想去為難別人。
只是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他謝郢舟,不屑成為一個不擇手段的人,他不愿意變成自己憎惡的人的模樣。
旁人都覺他詭譎陰謀,不學無術,世人眼光如何,他不在乎。
而他自己知曉,他想要的,不過是坦坦蕩蕩,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不過是一展抱負罷了。
鴻鵠一再高舉,天地睹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