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的,我在循名責實——圓圓的肚子,有;長長的鼻子,有;紅色的帽子,有。妹妹說要畫一個香蕉,有。
?。ǘ?p> 但如果我們對人物產生共情,就等于完全變成了某個人物,這會讓我們失去客觀評價這個人物的能力。
好比我們在看《紅樓夢》時,心疼林黛玉的悲慘命運,也能理解她為什么這么敏感多疑。但我們不需要變成她,要不然我們就看不到她性格上的缺陷和她悲劇命運之間的關聯。
比如小說寫到格列佛來到一個馬統治的國家,他在那里住了一段時間后,居然學當地的居民,也就是那些馬,踏著小碎步疾走,嘴里還發出嘶鳴。如果我們想象一下這個畫面,就會感到非常滑稽可笑。
作者斯威夫特通過這樣的方式,達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主人公格列佛既是展現諷刺效果的工具,也是被諷刺的對象。
我對作者大大說:所以要學哲學。哲學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法:想象自己可能遇到的壞事情
我說:我昨天也玩魯班了,戰績不忍直視。身邊的朋友在游戲里說:別送了。我都有點懷疑他說的是不是我?反正我的戰績是最渣的一個。
正打著排位呢,然后家人讓我去吃飯。不過現在這個現象,已經沒有了
我說:剛開始不在意,確實簡單。我開了三本書,然后一本完本,一本每天繼續寫。
@君子不器知行合一我來自現代21世紀的新中國【回復,來自何處】
“選項一,減少信息的獲取,作者大大不知道他們在曬稿費,那就不會再羨慕了。
選項二,這是一個契機,羨慕之心好??!因為這表達出了不滿于現狀
建議:作者大大可以試試閱讀外國的嚴肅小說,但是有一個問題是:這會對大大的寫作有用嗎?但是的但是,還有一個問題:不試試就永遠不知道答案。而且作者大大是獨特的一個人,究竟會發生什么?啊!我不知道??!”

必也正名
是啊,效率至上和維持親密關系是兩個不同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