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王城
趙孝成王與趙豹、趙勝、丞相虞卿、藺相如、樓昌等商議趙國與秦國之戰。
“寡人欲與秦國和談,眼下趙秦長平對峙已有一載,勝敗未分,然我趙國糧草供應已經不足,眼下節衣縮食,不是長久之計,諸位有何看法。”
虞卿道“我王,今秦國與我趙國不相上下,貿然求和,怕是讓秦國看輕我趙國,不如求助于列國,以合縱破之。”
趙孝成王“列國?,韓國就是秦國的附庸,魏國被打怕了,而齊國與我趙國有大仇未消,楚國不好說,只怕也巴不得我趙國敗了,燕國就算有心只怕也幫不上,今春大旱,現在燕國倒是想從我趙國借點糧食,愛卿此法恐怕不行。”
虞卿道“秦國強弩之下,六國俱是膽寒,臣以為可以一試。”
樓昌道“今趙秦長平對峙已久,雙方損耗之大皆難以承受,我趙國難以為繼,他秦國也快撐不住了,臣請命赴咸陽議和,定解王上之憂。”
趙孝成王“秦國會議和嗎?”
樓昌道“就算秦國不議和,求助于列國又有多少把握,據密探探報,秦國關中大旱之相明顯,糧食是打仗的基礎,沒有糧食,秦國拿什么打。”
最后,趙孝成王派鄭朱為使節,趕赴咸陽議和。
秦國在鄭朱入秦之后,大肆鋪張接待趙使,并向列國宣揚秦趙之間的議和,使列國放松警惕,防止六國合縱,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使列國無法得知真實情況,讓趙國在外交上徹底失敗。
秦國在外交中以土地賄賂楚魏兩國獲得其不助趙的承諾,而趙國一開始就低估了秦國的決心,長平這個險要之地成為了秦趙雙方拼死一搏的最后戰場。
時間已經到了第三年了。
趙括加入了新軍,訓練新兵,每日都早出晚歸,而這時趙國已近無糧可征了,這一點,趙括十分清楚,因為新軍也只能每日飽餐一頓,迫不得已,減少了士卒的訓練量。
趙國朝堂。
廉頗道“王上令廉頗出兵,今秦國修筑壁壘,兩軍相隔于丹水兩岸,廉頗出兵無勝算,況且秦國三年未前進一步,貿然出兵則敗像顯露,臣不敢奉詔。”
趙孝成王道“老將軍可知道我趙國境內已無糧可征,眼下百姓困餓難當,我趙國找不出糧食來供你繼續消耗了。”
廉頗道“沒有成算廉頗不能出兵,我趙國無糧,那秦國也一定無糧,大王不如再挺一挺,以我看來,秦國不久之后就會退兵。”
平原君趙勝道“退兵?那秦國在咸陽城外訓練新軍二十萬,據傳還有新制戰車,哪有退兵的跡象?三年前你不出兵,現在你還不出兵,難道要等到我趙國的士卒餓死,讓秦國踩著我趙國二十萬男兒的身軀踏進邯鄲,”趙勝怒道“老將軍為了自己不敗的名聲,要累國至此嗎?”
廉頗道“本將知道公子是王族中人,素來看不起我等布衣公卿,或許三年前是應該出兵,但今時不同往日,眼下秦國已經增兵至二十五萬,我趙國只有二十萬有余,已處劣勢,出兵毫無勝算”
趙勝道“王上,廉頗將軍舉公事而泄私憤,臣認為廉頗不能勝任前線統帥之職,請王上罷免廉頗,另擇良將,”
朝堂之上一片寂靜,三年以來這是首次有人提出更換統帥,趙括就站在廉頗身后,看著老將軍顫抖的身影,一時也說不出話來。趙國局勢至此,其實廉頗無大錯,但是局勢繼續發展下去,又該怎么辦吶。廷議已經進行不下去了,趙孝成王隨后在偏殿召見了趙勝,
“王叔提議換將,我朝中有何人可以代替廉頗將軍,抵抗秦軍那?”
趙勝信誓旦旦道“臣保舉一人,定解王上之憂。”
趙王道“何人可以?”
趙勝道“馬服君之子趙括,三年前正是他提議在長平主動出擊秦軍,而今天他依然主戰。”
趙王道“趙括,他年紀尚輕,又無統兵經驗,貿然領兵,恐怕會招來禍患。”
趙勝道“今秦國派一王龁就把廉頗打的只能龜縮自守,避戰不出,要是派蒙驁,或者派來白起,那我趙國該怎么辦?大王,今日我趙國已無退路,長平失守則邯鄲就會暴露在秦軍的眼前,而我們沒有糧食了已經,請王上考慮?”
趙王道“趙括太年輕,如何能夠統兵御敵?”
趙勝道“昔年馬服君在世時,曾與趙括談論兵法,連馬服君都不能說服他,在邯鄲,也沒有人能夠在兵法上能夠勝過趙括,人皆稱其為馬服子,”趙勝嘆了口氣,“自匡章攻入函谷關算起,只有馬服君曾經擊敗過秦軍,其他時候可都是秦軍勝,去年白起只身入大梁城,竟逼得魏國放棄了與我趙國,楚國的合縱,天下俱秦者多,與之交兵而不敢戰,廉頗也是如此,王上,在如此下去,我趙國的男兒血性就要沒了,先王改制胡服騎射,強大我趙國,然今天要割城棄地,乃至亡國嗎?”
趙王道“讓寡人在思量一下吧”
“臣告退”,趙勝施禮后轉身走出了王宮。
趙王與趙勝的商議趙括是不知道的,他正在看一幅圖,正是眼下長平對峙圖,清晰的標注了眼下雙方的局勢,很快一個內侍來到帳前,
“趙括將軍,王上詔命,明日入宮見駕。”
按奈住心情趙括回到“臣奉詔”。
趙括大概明白趙王召見的意圖,對于答復心理也有了腹案,緩緩的坐下來,開始回憶自己的計劃有無疏漏。
第二日。
趙孝成王“趙將軍,今長平之戰也已三載,王叔昨日舉薦你為統帥,你可有成策在胸?”
趙括道“王上,臣身不在長平,但心神早在長平,臣也有很多話想與王上說說”
趙王道“雖然我趙國與秦國都到了糧草枯竭的地步,但是密探探報,白起已經從巴蜀運到了糧食,數目不詳,而我趙國是真的沒有糧食了,列國不肯賣糧于我趙國,坐視我趙國失敗,此戰關系趙國命脈,決定天下大局,寡人如履薄冰,想問問你,可有成策獻于趙國。”
趙括挺直了腰身,答道“王上,此番趙秦交戰,我趙國犯有三大失誤,一者,我軍強于騎兵,善于野戰,但現在卻困于長平這樣的地勢復雜的戰場,二者,我趙國糧草有限,卻主動處于持久戰斗中,導致眼下內外交困,三者秦將王龁固然善戰,但卻不是不可擊敗,而廉頗將軍一味死守,把我趙國銳氣耗盡。”趙括嘆了口氣“天下人人俱秦,逢戰必敗,長此以往,天下歸秦之日不遠。”趙括復言道“表面上秦軍勞師遠征,急于求戰,我軍只需堅守,秦軍補給不足,自然不戰而退,但我趙軍其實也一樣,趙國國力消耗不過秦國,要是末將糧草充足,也一定死守壁壘,但是眼下,我趙國還有多少糧食?”
同樣年輕的趙王已經鬢角生出白發,盯著趙括“若寡人遣你為將,你可有把握勝過王龁?”
趙括道“臣不敢虛言,若是白起,臣不能勝,若是王龁,臣必勝之,”
趙王問道“如何勝之?”
趙括道“自秦軍奪取西壘壁之后,兩軍隔著丹河,丹河河谷水寬谷深,我趙國更有大糧山、韓王山兩個高地,在幾十里的河谷內,雙方動向都被看的一清二楚,沒有可以絕對制勝的方略,但是王龁占據老馬嶺壁壘,其之后上百里無險要之地,我軍出擊奪下老馬嶺壁壘則局勢逆轉,臣觀王龁排兵布陣,不過而而,一擊則敗,請王上允準。”
趙王揮了揮手,“你先下去把,寡人再想想。”
趙國朝堂的風波很快就傳到了秦國咸陽。
秦昭襄王與白起、范睢密議此事,
“臣認為,趙王意圖換將,來改變當前局面,我秦國也應當立即采取措施”,范睢繼續扯著自己不多的胡子道。
秦王道“這趙王真的會換將?臨陣換將,自古以來可是兵家大忌”。
范睢道“據密探報,趙國缺糧嚴重,而廉頗拒戰堅守,趙王大是惱怒,換將也有可能,探報道,趙勝公子極力推薦趙奢之子趙括,因為趙括主張出戰,而那趙王對趙勝多為倚重,也許換將就在眼前了。”
秦王問白起“武安君以為趙括如何?廉頗又如何?”
白起思索一下道“趙括從未領兵交戰,臣不好判斷,但廉頗是個守將,他堅據壁壘不出,臣也拿他沒有辦法,不將趙軍引出,我秦國恐怕也拿不下長平,就算拿下了,秦國的家底也要打光了。”
范睢道“既然眼下趙國的統帥定不下來,那我秦國的統帥也不能讓其他人知道,臣提議,讓武安君裝病在家,以此迷惑趙國和其他五國,讓他們不知道我們真正的統帥,”范睢隨即補充了一句“還請王上到時做戲探望武安君,最好讓天下人都知道。”
白起道“可如何讓趙國替換廉頗?”
范睢道“沙場之事交于將軍,這伐交之事就交給在下來辦,定要促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