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學生時代的那些學霸,現在都怎么樣了?
學生時代,成績好=優秀,他們都自帶光環,只要提起那誰誰,成績就先讓人羨慕一把。
但是長大之后進入社會,卻發現,那些曾經優秀的人,光環好像一下子消失了。
社會對“優秀”的定義和要求,遠比學生時代的“優秀”復雜的多。
想要實現前者的“優秀”,用后者的方法遠遠不夠。
學生時代的“優秀”其實真的很簡單,只要你成績好,在老師、同學、家長眼里,你就是優秀的。
哪怕你琴棋書畫樣樣不精通,哪怕你八百米跑五分鐘,哪怕你連朋友都沒有。
只要你成績好,沒人會在意你那些似有可無的“小缺點”。
這種“優秀”的標準,會給人一個誤區:只要你努力,你就能變優秀。
事實上,這個邏輯鏈缺了很重要的一環,真正的邏輯鏈是:只要你努力,你就能有好成績,你就是優秀的。
中間的這一環很重要,這一環我們衡量優秀的標準。
但是很多人忽略了這一環,在社會場上連優秀的“游戲規則”都不清楚,仍然覺得只要我每天努力996,我就一定是人上人。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學生時代的優秀遵循「短板理論」,偏科不好,必須每門課都不能落下。
但是社會遵循的是「長板理論」,你有一個長處,你就有優秀的機會。
很多人進入工作的位置,還是學生的思維,想樣樣都抓住,樣樣都做好。
打工人必備的很重要的一個技能,就是要學會決定自己的「長板」:知道該深耕什么,該放棄什么。
工作了之后,對這一點感觸尤其明顯,你會發現周圍優秀的人,必然有一項能力很出眾。
然而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學生時代很出眾的人,固守著拔高自己的「短板」,盼著自己成為全能型打工人,想給老板留下“我啥都會,你放心交給我”的印象。
其實在老板眼里,你不是會的多,你是管的多。
那些學生時代頂著“優秀”兩個字長大的人,進入社會之后,心態上也更容易出問題。
首當其沖崩塌的,就是「小紅花思維」。
當學生的時候,做對一道題、考出一個好成績、實現飛躍般的進步,都會給你帶來正面的情緒,因為會有人夸獎你。
但是進入了社會上,做對事情成了理所應當。
《穿普拉達的女王》里有一個情節,米蘭達交給安迪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安迪盡力了,但是沒有完成,米蘭達很失望。
安迪和奈杰爾抱怨米蘭達,“我不知道我還能怎么做,就算我做對事,她連謝謝都不說。但如果做錯了,她就是個巫婆。”
“我只是想要為自己的努力,贏得一些獎勵?!?p> 奈杰爾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She's just doing her job.(她只是在做她的工作)”
大家都只是在做自己的工作,自己本該完成的事情,做對事情是應該的,做不對就要面對批評,不然社會根本無法正常運轉。
但那些習慣了夸獎的人,很難適應。尤其是面對批評和漠視的時候,沒有夸獎的安撫,他們更難接受。
「小紅花思維」嚴重的人,他們很依賴別人的認可,需要別人的夸獎或肯定,來告訴自己我所做的一切是有價值的。
這類人屬于「不穩定高自尊者」,這個概念由Kernis提出,這類人的自我價值感會因為某件事情的成敗而波動,對他人的認可和否定相當在意,有時甚至于成為評價自己的標準。
對于這種心態,只能交給時間來解決,這是每個人必經的成長過程。
當你逐漸把工作體驗和自我價值認同分開,你就摸到優秀的門檻了。
還有一種心態誤區,就是很容易陷入比較。
因為優秀的人太多了,而且都是一下子出現的。
尤其是曾經優秀的人,還沒有習慣自己不再是那個唯一的第一名。
這種認知沖擊會讓人陷入比較,而且還會是習慣性的比較。
總想看看自己是不是那個領域最好的。
但是到了社會場上,“優秀”是多元的,你會發現每一個優秀的人,都定義了一種優秀。
比如有的人明明是擅長幕后工作,但是偏要去和臺前擅長臨場表現的人比。
即使這個比較對他們自身的發展毫無益處,也要去比,然后徒生焦慮。
有些毫無意義的比較,折射出內心想要樣樣都好的心態。
但是這樣,我們幾乎只能看到我們的「短板」,卻忘記了讓我們的「長板」更長。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有些人的優秀從出生就注定了。
這種優秀,是你比破了頭都比不上的。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人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記住你來時的路,看清你要走的方向。
其實每一種比較,都是「主角心態」在作祟。
曾經優秀的人在學生時代做「主角」做習慣了,無法接受在社會的舞臺上是「配角」。
但是社會這個舞臺,不只有一檔節目,我們要學會接受舞臺的背光面。
生活里也沒有那么多高光時刻,讓我們總是做「主角」。
我們只需要在屬于自己的那檔節目里,站到自己該站的位置,然后做到最好。
當然,優秀的人見多了,也不要妄自菲薄。
其實工作了幾年,我發現有些差距,真的不是不可逾越的。
不知道什么時候,我也站到了我曾經仰望的位置。
周圍的人對我的評價,偶爾也會有“優秀”的出現。
但是我回過頭反思,發現自己并沒有做成太多稱得上“優秀”的事。
我也會偷偷和其他優秀的人比較,也經常感到自卑。
我唯一堅持做的,就是把我該做的做好。
后來我發現,其實優秀是進行時,不是完成時。
那些優秀的人,并不是完成了一個目標,他們就優秀了。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做出了點成績就驕傲,于是逐漸泯于眾人。
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那些真正優秀的人,只是有一套可以讓行為構成良性循環的思維方式,并堅持做自己該做的事。
人生是場馬拉松,優秀這件事,真的急不來。
雖然如今的優秀,定義是多元的,但是這些優秀的人,他們的思維和行動方式都是類似的,是我們可以借鑒的。
據我長時間的觀察和厚臉皮的討教,我總結出了一套優秀的人常用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我叫它「良性三角」。
在確定明確的目標之后,對目標進行解構和建模,目標完成之后進行復盤,繼而確定下一個目標,整個過程都配以高執行力。
最關鍵的,是“目標建?!焙汀案邎絳辛Α薄?p> 目標建模,顧名思義就是對實現目標的過程建立模型。
再說簡單點,就是找一個別人成功實現你的目標的例子,拆解它,再結合你的實際情況,構建自己的目標模型。
舉個例子,做一個微信公眾號。
根據你想做的類型,找幾個該領域的頭部大號,對這些大號的運營結構、發展過程做詳細了解。
賬號調性如何選擇?整體風格是什么樣的?
該領域的目標受眾集中在哪些年齡段?哪些地區?
你可以為讀者提供哪些有價值的內容?
該怎樣給公眾號帶來流量?
拆解大號的成功經驗,輸入,內化,再輸出,你的目標執行模型就基本成型了。
再說到“高執行力”,可能是很多人頭疼的問題。
尤其是趕上事情多的時候,簡直焦頭爛額。
這里和大家分享一個我新發現的日程管理方法,深度使用后發現對提高執行力很有幫助。
很多人也許聽過:「子彈筆記」
這是一個使用手寫筆記本,而非app來管理日程的方法。
主要有兩個特點:子彈短句,集子。
子彈短句,利用特殊符號和短句的形式,快速記錄任務和想法,讓效率像子彈一樣精準打擊每一個任務點。
集子,就是將日程模塊化,在子彈筆記的創始人賴德?卡羅爾所寫的《子彈筆記》里,主要的集子有四個,索引、未來記錄、月度記錄、每日記錄,當然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添加其他集子。
這里就不過多介紹了,大家可以找來《子彈筆記》這本書詳細了解具體的方法。
「子彈筆記」的一個優點就是,全都是手寫的。
《麥肯錫筆記思考法》里說過書寫的好處,緩慢的書寫動作,看似低效,實則是最高效的方法。
書寫可以多重刺激我們的大腦,有利于加深記憶。
準確的書寫對大腦的要求更高,可以幫我們規避無效信息。
這些是日程管理app做不到的。
「子彈筆記」更像是幫我們在忙碌的網絡生活中,按下一個暫停鍵,讓我們清楚的意識到哪些更重要更緊急,哪些可以往后放一放。
其實,那些如今不再優秀的人,只是學生思維還沒來得及完全轉換。
及時調整自己對優秀的心態,再從行動上做出改變,“優秀”這個詞會再次回來的。
畢竟,優秀是進行時,不是完成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