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們常常會談起壓力,談起焦慮,談及一些生活里過不去的坎,于是就有了這樣的話:
“當你自己覺得難的時候,不如去醫院看看。因為哪里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倍鴧搶纖詰尼t院,可以說是離這些“生死大事”最近的地方。
作為一所中國頂級肝膽專科醫院,每天這里要接診來自全國各地在絕望中和希望中孤注一擲的病患及家屬。他們此行的最大目的,往往是來投奔一位姓吳的老人。
在醫院最深處的手術區,我終于見到了他,一位剛剛下了手術臺的九十六歲的主刀。
“一位九十多歲高齡的人,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在參與節目的兩年里,這個答案一直被刷新著:在通宵達旦的翻譯巨著;在攻堅克難的工程一線;在篤信的三尺講臺……我不能說吳老所堅守的這張手術臺和它們相比誰贏誰輸,但它確實帶給了我很大的震撼。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
這是一個多世紀前,醫生魯特多墓碑上的碑文——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卻總是撫慰。如今所有醫學院的學生們都不會陌生的這句話,也是我對吳老的第一印象。
在距離手術區最近的休息區,我們開始了第一次聊天。我原本已經做好準備,聽聽他講那些“封神之刀”的故事,但他娓娓道來的,卻常是一些人生感悟。他所欣喜的,也是那些挨過至痛后歸于平實的生命。他們如何兒孫滿堂,他們如何耕種收獲……
后來他的身邊人說,老人家幾十年上萬臺的手術,他幾乎能一一記得每個人的故事。是因為他坐診幾十年雷打不動的門診,常常一個病患就是長達一兩個小時的談話:他們從哪里來,有著怎么樣的家庭,有著疾病外怎么樣的困難與苦楚、幸福與牽掛,老爺子都會一一掛懷?!澳鞘且環N徹底的信任與托付,沒有經歷過的人不能全然懂。”——被他救下性命的人,不約而同說出類似的話。
“孩子們,請記住,你們每一天所遇見的不僅是人的‘病’,也是病的‘人’是人的眼淚、人的微笑、人的故事,孩子們,這是怎么樣的權利!”——這是老爺子最后選定的讀本里的一句話。在錄制當天的休息區室里,他讀到這句停下來,若有所思,轉過頭來:“其實人生病的時候才更像個真正活著的人?!笨紤]自己活著是為了什么,真正停下思考生命的意義。
這一期的主題是“謝謝”,訪談的過程當中,掌聲和淚水交織。很多第一次聽到老人家故事的年輕朋友,用拍紅了的手去擦哭紅了的眼,他們當中大多人是幸運的。年輕的體魄讓生死悲歡聽起來更似是遠方的震撼而非眼前的命題,
臺上的老人,九十六歲,軍裝筆挺,軍禮蒼勁。早已沒人比他更能看得透生死,他卻像個百歲的少年。仍對每一個來日寄予厚望。
反現你我,忽然或許生死之外才是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