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生活環境都不同。
如果沒有強力的外力干擾,像是大學到另一個城市讀書,在陌生的地方工作,生活遭逢重大變故等等,對世界的認知通常會局限在一個圈子里。
大家都喜歡待在自己所習慣的圈子里生活,對另一個圈子的人或物抱有抵觸心理。
人之常情。
“柯組長,我有預感,這次要出圈了。”《鬼眼看人心》上線不久,沈青待在辦公室里,和旁邊一同加班的可嵐說道。
“什么意思?”可嵐正在寫《星期七》的后續文案,聽到沈青的話后,抬頭問道。
沈青指著電腦屏幕前,陳羽飛的微客賬號,轉發《鬼眼看人心》的分析視頻,并附言:
一位年輕導演的短片《星期七》,我個人認為,可以算作自己的代表作之一。
陳羽飛生活在娛樂圈,并且作為一個演員,在娛樂圈里擁有姓名,這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多少和他同期的男演員,辛苦奮斗多年,也只能讓導演記住三個關鍵詞:拍過幾部戲,演技一般般,價格不算高。
陳羽飛不常發微客,也不找公司代運營,作為二線演員,粉絲只有四百多萬,實在有點寒酸。
但他的朋友大多是在娛樂圈。
因此,陳羽飛這條信息,看似傳播的熱度很低,但卻給了沈青一直想得到的影視圈精準人群關注。
除開投資人外,娛樂圈的真正上游,電影導演和制片。
大牌的電影導演制片圈子,其實不怎么關注網絡上的娛樂熱點,今天哪個流量小生爆紅,明天哪個明星鬧出緋聞,對他們來說無關緊要。
當大導演的電影需要流量時,只參詢三個原則:演技過關,資方優先,誰紅找誰。
流量明星只是確保電影能賺錢的一個助推劑,不是主燃料。
至于流量姓什么,叫什么,一點不重要。
連流量明星都看不上,更別提沈青這種沒有電影長片的年輕導演。
說好聽點是新銳導演,說難聽點就是混甲方圈子的三流廣告導演。
《留下我》去年年底這么紅,各種熱度榜都上了,但是結果呢?
娛樂新聞通稿到處飛,卻沒有一個叫上名號的導演開篇分析。
看似進入主流視野,但其實并沒被一些人看在眼里。
這次有點不同。
幾個小時后,就有一篇分析文章出現在微客上,是一個叫做池超的導演寫的。
池超只有四十三歲,但是卻拍過七部電影,票房和獎項成績都不錯。
是那種,可以在藝術和商業之間平衡的頂級導演。
其中一部《青木瓜之戀》,講述兩個殘障人士之間的遇見、愛戀和分別,非常動人。
并以此片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銀獅獎。
被導演圈子廣泛認為是,華夏青年導演的三面旗幟之一。
許多老一輩的導演,都說池超再沉淀些閱歷和想法,很有可能會在未來的世界影壇,留下屬于自己的名字。
池超這篇文章的標題,叫《我看》:
陳羽飛一直是我非常欣賞的一位青年演員,雖然我們只合作過一次,但是給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戲感準確、基本功全面、表現力和感染力俱佳,我認為都不足以形容陳羽飛。
他最大的優點,是能夠進入角色,讓角色自主帶動表演,這在年輕演員里非常少見。
我的兒子特別喜歡刷抖視,前幾天和我講述了《星期七》的劇情,并著重向我推薦了這部短片。
但是因為我個人的偏見,覺得這部片子的立意太淺,時長太短,興趣不是很大。
直到今天,看到陳羽飛轉發的《鬼眼看人心》,好奇之下點開看了看。
看完《星期七》后,我又根據評論,看了沈青導演之前的《留下我》,發現他對短片的整體構想非常深入。
說《星期七》是七宗罪,我本人是贊同的。
《鬼眼看人心》這個分析視頻,已經把《星期七》的劇情說透了,這里我不再重提。
只談用鏡。
短片和電影不同,時長限制了情緒,因此開篇非常重要。
許多導演,在第一個鏡頭的處理中,通常會把男主角吃泡面,和燈火通明的辦公室一同入框。
這樣做的好處,是直接展示故事的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
簡單的鏡頭處理方式,不會出錯,但也不會出彩。
可是沈青導演并沒有這樣做,他在這里用了一個向上搖攝的鏡頭。
一個仰視的視角,以打印機為中心,斜向上切開,緩緩展開整部短片的序幕。
從這個鏡頭切入后,沈青導演給了一個略帶著環繞的推鏡頭處理方式,直接把畫面固定到男主角的臉上。
這個推鏡頭是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逐步漸入。
左和右看似很簡單,但其實中間暗藏導演的選擇。
我們的眼球,從小已經習慣從左往右的看書順序,因此左→右的鏡頭,會讓觀眾覺得舒適。
右→左,則會讓觀眾潛意識覺得拘束。
沈青導演這里的順序選擇,并沒有像許多文藝片導演一樣,刻意為難觀眾,我非常滿意。
扯了點閑話,我們重新回到短片本身。
畫面落入男人的臉上后,迅速切換。從男主角的主觀視角,看到面前的泡面,進而讓觀眾看清楚打印機就在前方。
從打印機的視角看男主,再從男主的視角看打印機。
這四個簡單的鏡頭處理,就是導演常用的起承轉合處理節奏。
單單這一組鏡頭,我就知道,沈青導演已經在用鏡上,看到優秀電影導演的門檻了。
接下來的鏡頭處理都中規中矩,直到男主角站在窗邊的鏡頭出現。
正常導演會用男主的側面鏡頭,目視燈牌的畫面來表現情緒。
但是沈青導演又給了我一個驚喜,他用玻璃窗內倒影的眼神,來看對面樓的燈牌。
把男主的實拍人物畫面完全出框,這個想法并不多見。
我猜測沈青導演用這個鏡頭,也許是想以深淵凝視前方的畫面,來展現嫉妒的虛無感。
可能有人會說我想多了,這或許只是導演不經意拍攝的鏡頭,覺得不錯就用了上去。
說這話的人,一定沒有實際拍攝的經驗。
通過玻璃的倒影來展現人物,這種拍攝手法很常見,但通常都是白天。
因為夜晚的畫面,需要打燈。
要消除玻璃里的光源顯示,并盡可能表現得真實,現場應該需要用九到十一盞燈,互相站位抵消光影。
別說是一部短片,就是許多小成本電影,夜拍的鏡頭都用不上這么多的燈光。
這肯定是一開始,沈青導演就構想好的畫面。
之后,就是男主按動打印機按鈕的鏡頭處理。
沈青導演在這里,給了我們一個從男主背后,緩緩向下看打印機的視角。
這個由上向下的俯視視角應該是三十度,也就是所謂的導演“三十度攝影機”規則。
這個角度的俯視,會讓觀眾產生輕視感。
輕視什么?
這個得大家自己琢磨,我只談鏡頭語言。
再者就來到我個人最喜歡的一組鏡頭。
從男主聽到十二點的聲音,轉頭看向墻壁上的鬧鐘開始,沈青導演給了一個足足三十秒的偽長鏡頭。
什么是偽長鏡頭?
就是用隱藏剪輯的方式,去除不同畫面中的剪輯cut點,讓觀眾看起來是一鏡到底。
男主走過去,看著《公司懲罰制度》,眼中浮現憤怒的情緒,把身子向經理室移動。
男主轉頭的特寫,和鬧鐘站成一排的近景,邁步走過去的運動銜接鏡頭,緊接著迅速切換到眼神的特寫,懲罰制度的整體畫面,最后是男主主觀看向經理室的視角。
一氣呵成。
雖然這組鏡頭非常成熟,但是沈青導演難免有炫技的嫌疑。
偽長鏡頭用在這里,多少會顯得有點突兀。
當然,我并不排斥年輕導演炫技,因為我也是這么做的。
在男主憤怒和貪婪的中間,沈青導演特意加了一個過渡鏡頭。
對著墻壁正面拍攝,男主站在畫面的最右側,看著最左側的經理辦公室,中間的標語: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清晰可見。
在接下來的鏡頭處理中,九成九的短片導演都會拍攝男主進入經理室的步伐動作,沈青導演卻搶在觀眾前面。
給了一個室內向外看的長時間仰視視角。
這個鏡頭會讓觀眾感覺到不舒適。不僅如此,沈青導演還把光線完全遮蓋住,只有一扇小窗發著絲絲光亮。
不適感更加重。
《星期七》的基調在這一刻,變得詭異起來。
這是類型片的常用處理方式,我不能簡單的用好或者壞來形容。
只能說這組鏡頭我個人很喜歡。
剩下的鏡頭,包括很亮眼的結尾處理,在我看來就是成熟導演的基礎用鏡,沒有能展開說的地方。
我對年輕導演,一直都抱有最美好的希望,尤其是有想法,不落入俗套的年輕導演。
沈青導演,是我在這個新年收到的第一份驚喜。
希望他能有機會拍攝長片電影,并維持住這份驚喜。
“池超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導演,他說你是驚喜誒?”可嵐剛讀完池超的文章《我看》,轉頭開心的對沈青說道。
“那我這個導演你就不喜歡了?”沈青調侃可嵐。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