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怎么有這首詩的?”丁梅不死心,她就是想聽到軒轅辰承認這是他寫的,可惜軒轅辰就是不承認,打死都不會承認的:“我說蘇軾托夢告訴我的,你信嗎?”
聽到這話,丁梅白了軒轅辰一眼,你是覺得我傻嗎?托夢?說出去誰信??!
“我什么程度你們還不知道嗎?”軒轅辰攤手道,怎么說你們三人是從小看著我長大的,我會寫歌那是我學過你們知道的,寫小說是我從小成績好,你們也知道的,可寫詩我可沒學過,也沒有去了解過,怎么可能寫得出來?
“寫歌寫小說還行,寫詩怎么可能嘛!”
“說的也對,我覺得確實不像小辰能寫出來的?!避庌@健雄頷首道,他也是這么覺得的,說軒轅辰寫了好歌他信,寫了首好詩絕對是扯淡,軒轅辰連詩的七大要素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寫出一首詩來。
“算了,反正這事對你也沒壞處,就算是以后有人自稱蘇軾,你也聲明了是別人寫的,影響不到你。”丁梅也不再追問了,不管是不是軒轅辰寫的,反正軒轅辰標明了是蘇軾所著,就算后面真的有人冒領,也不用擔心,頂多就是被說不經他人同意發布了別人的作品而已。
國慶當天李月璇還在黔省,今天太多人了,機場熱鬧得很,她的航班延遲了,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去呢,她直接飛《射雕》劇組,拍攝結束才回粵省陪軒轅辰,這是已經說好的了,就算會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沒法見到軒轅辰也只能接受。
這是工作沒法拒絕,再說情侶也沒必要天天膩歪在一起,要給對方一些自己的空間。
軒轅辰在家沒事做,也不打算出門,國慶節這日子出門,你是想出去看人頭嗎?
軒轅辰看著李月璇不上不下的二流藝人等級,決定幫她一把,整一把大的。
李月璇不在身邊,沒法用歌曲,不是李月璇唱的就沒什么意義了,能夠用的就只剩下詩這個選項了,在龐大的作品庫中,軒轅辰選出了最適合今天的一首作品,軒轅辰把它寫出來,其中改了一點內容。
“華夏國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北美則國勝于北美,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v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華夏,與天不老!壯哉我華夏少年,與國無疆!”
《少年中國說》是梁啟超的代表作之一,是當時發表在《清議報》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寫出來后拍照,跟李月璇要了WB賬號密碼,上傳,然后找冷秋月,讓她去宣傳這篇文章,冷秋月看完沒有多問,立馬安排。
此文影響頗大,是一篇篇幅較長的政論文,作者站在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立場上,在文中將封建古老的中國與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國作了鮮明的對比,被公認為梁啟超著作中思想意義最積極,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視為自己“開文章之新體,激民所之暗潮”的代表作。
這一世沒有侵華,華夏一直強盛,一直是世界大國,不曾侵略其他國家,也不曾受過其他國家侵略,甚至還幫助過不少被侵略的小國,是這顆星球上被認為老好人,好大哥的一個國家。
就算沒有背景存在,軒轅辰發布這篇文章同樣具有很大的意義,極力贊揚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勵人們肩負起建設華夏的重任,表達了要求祖國繁榮富強的愿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此文一發,有冷秋月的操作,再加上這幾日《水調歌頭》和《但愿人長久》帶來的熱度,《少年華夏說》只發布短短三分鐘,便登上熱搜第二,第一是首長的演講,這沒法超過。
這篇文章很快就引起官方的注意,官方在底下留言盛贊,然后轉發,有了官方的表態后,各大衛視,娛樂公司,報社通通轉發,點贊留言,無不是對軒轅辰的稱贊,軒轅辰之名在國慶之日,傳遍整個華夏,一篇《少年華夏說》吸引了無數人去了解他,而他那些作品則是這些去了解他的的人深深地記住了軒轅辰這個名字。
軒轅辰粉絲量瘋狂增長,不可思議的跨過二流,進軍一流藝人,比李月璇還要快一步。
看著這一切的軒轅辰都傻眼了,什么情況?為什么跟我想的不一樣啊,我是要幫李月璇提升藝人等級啊,怎么變成我提升了?還提升到一流了?
別說軒轅辰懵逼了,圈內許多人都懵逼了,這種提升速度他們這輩子都沒見過,一篇文章而已就讓軒轅辰提升到了一流,一流啊,這是多少藝人夢寐以求的等級,軒轅辰短短一天就達到了,這讓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同時又有點沮喪,感覺自己多年的努力跟鬧著玩似的。
其實軒轅辰能提升到一流也不是光靠一篇文章,他在十五歲時就已經有了一定的粉絲基礎,是個古典音樂才子,再加上后來的搬運工身份的曝光,書粉的涌入讓他的粉絲量再度增長,這一年發布的作品也一直在累積著粉絲,還有錄制《向往的生活》帶來的關注,種種疊加后最終在這一天爆發,軒轅辰理所當然地提升到了一流。
參加過《向往的生活》錄制的藝人們以及夢鄉的藝人們紛紛發文恭喜軒轅辰,都在為他高興,河炯和凰雷還親自打來電話恭喜軒轅辰,順便閑聊一會,如今提升到一流的軒轅辰,在娛樂圈已經是有一定話語權的一人了。

圓圓倫
《少年中國說》梁啟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