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次旅行,朋友們起哄過后,不出意外都還是我一個人旅行,這簡直成了一個逃不開的定理,也許可以叫“必然一個人旅行定理”。很多人聽說我一個人旅行時,恨不得驚掉下巴。有些人親眼見到在荒無人煙處只有我一個活物,這種驚訝更是會引起他們掏出手機來拍一拍我,好發上某個社交平臺展示一件奇事。畢竟生活平平常常,難得有奇事。這讓我覺得,我好像做錯了什么。那么我就來反思一下,我為什么這么穩定地一個人旅行。
不可否認,從本質上是因為我單身。然后我還是要傲嬌地辯解一下,是因為我喜歡,我樂意。希望我這樣的坦誠,可以封住一些說“吃不到葡萄就怎么怎么”的人的嘴。
我又想去旅行了,這次是XZ林芝,例行在朋友圈問了問,有沒有人想一起。
我并沒有反人群基因,有得選的話,也是想要和人一起旅行的。作為單身狗,如果想找旅伴,要么加入別人的活動,要么讓別人加入我的活動,兩者都是靠運氣的事。我猜,即便有伴侶的人也比我好不到哪去,和伴侶一起和諧旅行的幾率也說不準吧,旅行太考驗人了。不能說多,不然會變成烏鴉嘴。
其實我本身并沒有抱什么希望,甚至已經事先斷定不會有人真的能與我同行。我那么象征性地號召一下,僅是出于一種碰運氣的想法,萬一真的有人能接受我這種“走一步看一步”的旅行呢?況且,如果我沒有這么一說,出去后,也總有朋友看我玩得痛快,會呲幾句:“你出去玩也不帶我……”我知道他們也只是那么一說,但我不能給他們留話柄。
例行又有那么幾人找我,一上來就強烈地表達想去,那么好的地方,那么好的旅行,怎么怎么的,大有一種“臭味相投”之意。他們這么熱情,我就知道他們對旅行有一種過于美好的幻想。我也例行一上來就先勸嚇一番:這不是一場精心計劃的旅行,它的標準不是沖著“美妙”去的,而是非常隨心的,我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想在哪待多久就待多久,整天無所事事也是會有的,也可能狀況百出,可能會陰雨連綿、迷路、爆胎、吃壞肚子、睡不好、掉錢包……總之各種令人沮喪的事情都可能發生,隨時可能瓦解他們對這趟旅行的興致。并且,我不會太遷就他人的需求,別抱太多期望。
我這一番話有點危言聳聽,實際上我不會那么獨斷專行,但我就是故意這么說,要讓對方清醒認識到這是個什么樣的事,我是個什么樣的人,別想的太好,然后希望變成失望。我理想中的旅伴是,我給個時間,下一秒他們就買了機票,請我像帶上背包一樣帶上他們,去哪都行,干什么都行,別無要求。他們信我不會把他們賣掉。
按道理來說,這樣“桀驁不馴”地說話早該把人嚇跑了,但人家還偏偏愈挫愈勇,不甘心,強烈地想要證明自己不是一般人,說自己能吃苦,時間靈活,喜歡隨意的旅行,不會指手畫腳提要求,不會抱怨突發事件,總之一切剛好和我同頻,我們就是完美搭檔。
好,那么就暫時假定我們可以同行吧。我心想:反正接下來的時間,你們還可以慢慢冷靜,然后權衡、猶豫,最后放鴿子。基本上是這么一套流程。
于是,“同行者們”接下來開始問時間、行程、交通、住宿、景色、費用……順便提了一兩個“小小的”心愿,比如想什么時間出發,去哪個哪個地方,住哪個哪個酒店,特意附上“如果你不愿意也行,但是能協調就最好”。這些問題,沒有一套整體細致的方案,是很難回答的。
我為這一大串麻煩事感到心煩,都說了不喜歡做精細的計劃,才說完,就來逼我做計劃。這時候,我就會想,我為什么不一個人旅行?
出于社會人對社會人的尊重,我還是耐心地做了一個稍微細致的計劃。然后就發現,大家泛泛而談的時候都是妥妥的沒問題,一落實到具體事情,問題就接踵而至了。有人時間不夠,只能走一半;有人已經去過某地了,不用再去。最令人費解的是這樣一位:想去的酒店沒房,有房的時間嫌景色不夠“極致”——“極致”是原話——我盡量滿足她各種需求后,她又希望時間再往前挪一點,因為之后想和另一位朋友去另一個地方,而那個地方的“極致”景色就在那個時候……哎喲,我想不通這樣的需求和“隨意”是怎么搭上關系的。我做不到!對方扼腕嘆息,仿佛此趟旅程還沒出行,就已經注定是無意義的了,天不時地不利,也許人也不和。而這個人在一開始,發了十幾張以往旅行的照片和朋友圈截圖給我,證明她是一個“旅行隨意”的人。我只能笑笑。
于是,這時候,我又會想,我為什么不一個人旅行?
到這里,你應該就理解了,像我這樣的人,只要旅行的念頭是從我這發起的,就注定一個人旅行才是最佳方式。
但也不用擔心我就此孤獨終老都是一個人旅行,凄凄慘慘,不會的,我并不是孤僻不合群。相反,正因為我好相處,所以特別容易成功地加入朋友們發起的旅行,請他們像帶上背包一樣帶上我,別無要求……真希望從年頭到年尾都有朋友發起旅行,誰發起,誰說了算。
旅行嘛,我覺得行為上要能吃苦,但心理上應該輕松。如果要滿足這個人那個人這種那種需求,還要兼顧時間、行程、交通、住宿、景色、費用等等條件,以求得一種“極致”的狀態,像打磨藝術品一樣不容瑕疵,那就太沉重了。我寧愿風里來雨里去,走一些彎路,多花一些時間,也比策劃一場“極致”的旅行要輕松。
一直有個好奇,那些對旅行事無巨細做精密策劃的人,明明已經在腦子里游覽了一遍,對一切都了如指掌,精確到幾點幾刻出現在哪里、看什么風景、擺什么pose、吃什么美食、發什么朋友圈,那為什么還要再實地去一趟呢?如果現實的確美好,也沒有什么驚喜,因為早已料到,不過是重演想象。但如果現實不如想象,那還會大大的失望。怎么看都不劃算。
但誰也不能說哪一種旅行好,哪一種旅行不好,只能說大家各有所求,各自享受。如果我不是做過旅游業,可能也會是一個追求“極致”,魚和熊掌和手提袋都想要的人吧,也許。越少行走的人,越難以接受缺憾。
上一次一個人旅行,是去XJ,去之前我連南疆、北疆都不知為何物。一開始當然也想著加入別人的旅行,但可惜沒有朋友發起,我的例行公告也“撿”不到別人(類似上文的情形層出不窮)。那也沒辦法,我還是照樣去,怎樣都能溜達得起來,最后一個人自駕了一圈北疆——一個人,新手,女司機。啟動車之前當然也是膽怯的,但駛上漫漫長路,音樂響起來,最強烈的感覺是:太TM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