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選擇真的好難,而且是做幾乎選擇誰去死的選擇。
朱潛似乎看出了朱文正心中的顧慮,便說道:“都督,其實做‘人質’也不一定必死無疑,我有辦法,或許有機會活著回來。”
朱文正大喜道:“還有這等好事,你快說來聽聽。”
朱潛道:“末將自幼熟悉水性,可以伺機從水路潛回城內。我們可以約定一個時間,還有暗號,只要暗號對得上,那么就打開水門,放人進去。”
朱潛說的是實話,小時候他經常在村外面那條河里玩耍,別看他身形碩大,但是一到了水里,就如一條白龍一樣,靈活的很。
許珪和朱潛做了好長時間戰友,自然知道自己的水性確實不如朱潛,此時此刻只好不吭聲。
并不是說許珪想要跟朱潛一爭高下,他只是不想讓戰友身處險境,既然朱潛都已經提出這個想法了,他只好在心中嘆了口氣。
“朱潛的想法確實不錯,既能夠用‘詐降’拖住漢軍,又還有一線生機,我覺得可以一試。”鄧愈說道。
朱文正道:“參政和朱潛說很有道理,既然這樣,那就由朱潛作為‘舍命王’,代表洪都向漢軍投降,拖到援軍來臨時,再伺機潛回洪都。等會會議結束后,你先留下來,我們一起商量具體事宜。”
“遵命!”
大家都清楚,朱文正要和朱潛商量的肯定是關于“詐降”和如何潛回的一些具體細節。
朱文正繼續道:“但是,澹臺門和琉璃門因朱潛離去,留夏茂成一個人統軍的話,我怕會出簍子,所以,鄧參政,把徐明調過去跟夏茂成一起守城,可以嗎?”
鄧愈答道:“這個自然沒問題。”
朱文正已經了解,夏茂成行事穩重,剛好跟徐明組成一冷一熱的組合。
所以,由他們兩負責防守漢軍比較少進攻的澹臺門和琉璃門,應該是沒什么大問題的。
解決好兵力調配、人員安排、求援、詐降等幾個重要的問題后,會議并沒有就此結束,因為朱文正這里還有一件事要討論。
朱文正道:“接下來,還有一件事關全城將士,乃至全城百姓的事,希望大家出出主意。”
大家一聽,紛紛滿臉疑惑地看向朱文正,還有比剛剛求援、詐降還要重要的事?
朱文正見大家都望向他,便知道就算再怎么嚴重,也要說了。
“我們的糧食不多了。”
這一句話又讓所有人愣住了,這事不僅是重要,還很嚴重。
糧食沒了,那之前說的求援、詐降等等,都沒什么用,不用漢軍來攻打,自己就先餓死了。
鄧愈最先反應過來,問道:“那我們的糧食還能堅持多久?”
朱文正答:“以現在的存糧數量,最多只能撐一個月。”
一個月?可是還要援軍能夠在一個月的時間沒,趕過來支援嗎?
所有人在心中測算了一下,很快就有了答案——很勉強。
洪都離朱元璋所在的應天府有上千里的路程,而且現在已經決定由張子明這個文弱書生前去報信,腳程肯定沒有普通士兵快。
再加上漢軍可能已經攻陷洪都周邊的州府,張子明這一路可能會受到漢軍的監視,必定不會一路通暢。
就算張子明有多快,到達應天可能已經是半個月之后的事了。
還有一點,因為對手是陳友諒,大元帥必定要花時間整合所有兵力,再出發前往洪都與漢軍交戰。
眾人細想之下才發現,現在離援軍到達洪都,至少還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
那糧食問題如何解決?
朱文正看出了大家心中的憂慮,便說道:“大家也不比太過擔心糧食的問題,澹臺門外有一大片良田,據我的觀察,現在那里的夏糧已經成熟了。”
鄧愈道:“糧食是成熟了,可是它們在城外。”
鄧愈說出了大家的心聲,糧食很誘人,可是現在出不去,再誘人也吃不到嘴里,難道學曹操,組織士兵們去澹臺門那邊“望糧止餓”?
朱文正尷尬地笑了一下,“所以現在先問一下大家,有什么辦法可以出城把糧食收割回來。”
又出城?現在出城這么容易了嗎?這是所有人心中對朱文正的問。
鄧愈微怒道:“都督,你當著城外是你家嗎?現在可不是想出去就能出去的。”
薛顯道:“就是啊,都督,現在可不是和平時期,要出要收割那么一大片糧食,不僅要花時間,還要避開漢軍的耳目,簡直比登天還難!”
朱文正沉吟道:“我知道這很困難,可是現在形勢迫人,也只有澹臺門外面那一片糧食能夠救得了我們,還有城中十幾萬的百姓。”
許珪道:“都督說的有道理,現在不是責怪誰的時候,我們應該團結起來,一起想辦法。”
許珪說完后,大家又陷入了一段時間的沉默。
想辦法,談何容易?
此時的衛達可心里面有兩個不同的聲音在交鋒。
一個聲音跟他說:你可以幫都督收割糧食,因為你有極快的速度,只要不被漢軍發現,就可以幫到都督,立大功了。你看看你的幾個伙伴,一個個都混得有模有樣了,只有你還原地踏步。
另一個聲音對他說:不行,這太危險了,漢軍不是那么好糊弄的,萬一被發現了,就死定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還是留住小命重要。
大家都在低頭沉思,想辦法,沒人知道衛達可的內心此刻正在進行天人交戰。
最終還是第一個聲音贏了。
于是,他在眾人沉默的時候,突然開口:“都督,卑職或許能夠出城去收割糧食。”
朱文正大喜:“真的?說來聽聽。”
衛達可道:“都督,其實很簡單,只要趁夜晚,漢軍疏于防范的時候,派我們‘極速小隊’偷偷出城,我想應該可以收割糧食,只是為了保證跑步的速度,每次不能裝太對糧食。”
極速小隊是城中將士們給衛達可所帶領的這支隊伍取得名字,也算是對他們的一種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