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局勢大變
“啟稟圣上,今日剛得到邊塞戰況,我們打了大勝仗,李家父子上書,請圣上親自觀戰,以漲將士士氣,乘勝追擊,將邊塞徹底收復。”
下面的大臣議論紛紛,有主張不去的,有主張去的,一時之間,人聲鼎沸。
金皇見形勢不佳,率先發問,“王卿如何看呢?”
“回陛下,我們與邊塞打了十多年的仗了,其中遭受了多少侮辱,嫁過去多少子女,不是被戰事拖累家破人亡,就是被侮辱到自盡,其中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啊!如今李將軍大獲全勝,把邊塞的大部分土地變成了自己的地盤,不能給他們喘息的余地呀,一定要乘勝追擊,把以前的顏面都要回來!”王伍一收到金鋮的指示,極力地促成皇帝此次親臨戰場。
金皇聽聞勃然興起,拔劍舞動,“王卿說得有理啊!我們必將收回實地,重新整頓民情,近年來,被戰事拖垮的國庫要再次興起,我金朝必將一統天下。”
頓時,人聲鼎沸,眾人齊賀,“金朝盛世,一統天下!”
在大臣們的極力吹捧下,在童貴嬪的鼓動下,金皇決定帶著貴嬪和三皇子去邊塞打這有史以來最有把握的一仗。
金朝事務暫時由大皇子和二皇子一同商議決定。
出行當天,金朝人民,人人歡送,為皇帝獻上了忠誠和期望。
而處于二皇子背后的皇后還在秘密的謀劃著什么。
----------------------------------------------
幾日后,邊塞傳來戰報。
因金皇的指揮失誤,被敵人繞后,奪得先機,金皇被洌所擒獲,貴嬪與三皇子不知所蹤。
皇后力挽狂瀾,讓二皇子帶領一批兵馬迅速到邊塞拯救金皇,不管邊塞開出什么條件,均接受,以圖后計。
二皇子即日啟程,前往邊塞。
此時的大皇子才站出來,主張朝中事務一律由自己代管,大敵當前,不可貽誤。
而民間卻傳來一陣聲音,金皇奢靡享樂,在邊塞不僅貽誤戰機,還帶著貴嬪皇子游山玩水,夜夜笙歌,當地的百姓痛苦不已,甚至把貴嬪當做妖族妲己,群起而攻之。
民間的聲音起此彼伏,又有傳聞說金皇與三皇子一同被俘虜,二皇子在趕去營救的路上也不知所蹤。
幸好在大皇子持重耐心的等待下,事情終于有了轉機。
原來大勝邊塞是真的,但是李家的目的是想讓金皇看到將士們的辛苦,而讓金皇體恤將士,發放更多的補給,可沒想到金皇到達邊塞后,大部分金銀珠寶已經在路途之中揮霍大半,補給所剩不多,也只能解決燃眉之急,不能解決將士們的長久溫飽問題,更是在貴嬪的花言巧語之下,金皇認為俘虜可以創造價值,金銀珠寶也可以靠搶,百姓們紛紛倒戈邊塞,讓金皇在當地的威望近乎于無。
百姓們將金皇的動態透露給洌,洌設計俘虜了金皇,讓金朝的社稷岌岌可危。
二皇子的救援沒有及時到達,反而遭到伏擊,生死不明。
大皇子身坐朝堂,只能掌握大局,穩定自若,緩緩圖之。
金皇子嗣稀少,如今二皇子、三皇子相繼出事,金鋮在朝堂內努力培植自身勢力。
不得已,大皇子指派周盛,到邊塞協談,接回金皇,并秘密調查二皇子、三皇子的情況。
數日后,金皇、貴嬪與三皇子平安歸來,金皇卻在驚嚇中臥床數日,不過十幾日便薨了。直到皇帝薨逝,二皇子還沒有尋回。
金皇薨逝前留下密旨,由大皇子繼承皇位,但皇后的人選早已內定,誰都不知道。
而蘇凝又成為了眾矢之的。
金皇是因為邊塞才發生這樣的事,如果讓蘇凝這樣的異族人成為皇后,會使得民怨不止。
金鋮明明知道這些事情,可后宮的封賞旨意遲遲不下,似乎還在等著什么。
蘇凝倒也樂得清閑,天天待在屋中,擺弄擺弄花草,仿佛這些事與她沒有關系。
也有好多天沒有見過金鋮了,蘇凝知道他事務繁重,既需要安排金皇的后事,還需要整頓宮內的事務。
說起宮內的事務,周盛一直在外尋找二皇子,皇后一直守在后宮,她算是金鋮繼母,理應是母后皇太后,金鋮的親生母親也隨著金皇去了,金鋮的臉上沒有太多情緒,看不出是傷心還是不傷心,太多的事了,走到現在也麻木了。
金鋮常常把自己關在屋里,不知道在跟大臣們謀劃著什么,一批大臣進去了,出來了,另一批大臣進去了,出來了,沒有重樣的,其實說來說去也都是那樣這樣的事,都是懸而未決,金鋮也很難受。
蘇凝回想這些時光,她給洌和金鋮之間互相傳信,給金朝造成了大勝的假象,通過秦墨、李家,俘虜金皇,提供信息,包括糧草、駐扎地、隨行人員、喜好的美女模樣、吃食,通通都是金鋮告訴自己的,蘇凝想了想,幸好有這只可愛的小鷹,才能有這么方便的溝通。
金鋮和洌之間的信任不是因為蘇凝而建立起來,兩人早有通信,這是蘇凝從有些信件中看出來的,比如,洌總是會在信件的最后一句,問“玉否?”,蘇凝一眼就看出,這是在問自己是否安好,蘇凝也碰巧看過兩眼,后面一句都會寫“安。”
這就不奇怪,為什么金鋮第一次見到自己時不驚訝,為什么會痛快地答應和親,為什么會答應幫助自己。
這一切都是有預謀,有計劃的。
就算是計劃也好,預謀也好,蘇凝總是想,總之,金鋮是幫自己報了大仇,也盡全力保全了自己的家人和親友。
名分什么的,自己都不在乎了。
這也是蘇凝想對金鋮說的,皇后的位子、榮華富貴,自己從來不稀罕,經過了這么多事,已經完成了心愿,也是自己該離開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