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誦讀聲從高墻中傳來,在秋日的落葉下卻顯得那么朝氣蓬勃。
此乃《千字文》,百年前梁武帝派人編纂的啟蒙讀物,如今已有了要取代《勸學篇》、《始學篇》和《急就章》等書,成為蒙學首選的趨勢。
墻外,秋水奕正攀在一棵柳樹上,跟著里面的聲音一起誦讀。
雖只是幾個月沒有與人讀書,對秋水奕而言卻好像過了很久。
現在,他終于穩定了下來,不再被人追殺,不再食不果腹,可以重新將自己的興趣投入到學業之中。
當然,現在稱為學業還為時過早。
他現在的身份乃是一介寒民,哪進得起學堂。
費縣在之前被廢置了二百多年,直到三十多年前才重新設縣,因而現在縣城里人員不多。
跑遍整個縣城,愿意教授學生的只有一家,便是夏先生。
這位夏先生,說起來還真有一段趣事。
據縣里人說,夏先生早年間曾參加科舉,然而三試不中,十分窘迫。
有一次,夏先生路過京城一家大戶人家,結果被這大戶羞辱了一番。
夏先生氣憤難當,當街發下誓言:不中吏部科前十,永不為官。
第二年,夏先生考中進士,但是吏部科考落榜。
第三年,夏先生再中進士,同時中吏部科,但為最后一名。
按理說,此時的夏先生已經可以當官,但仍然覺得吏部科最后一名太次,沒有接受吏部的任命。
第四年,又中進士,吏部科第四十七名,任官不受。
第五年,吏部科第二十三名,任官不受。
第六年,吏部科第六,任從七品都事。
同是那一年,齊尚中吏部科第七名,任正八品監察御史。
等到任命下來,以前羞辱過夏先生的大戶連忙帶了厚禮前來,甚至提出想要將自家女兒嫁給夏先生。
可是夏先生并未接受,而是騎了一頭毛驢,就這么離了京城。
他又沒有接受朝廷的官職。
從三試不中到殿試第六,夏先生在這幾年可謂是嘗盡人間冷暖,看開了,也放下了。
回到費縣,夏先生娶了一名妻子,從此便很少出現在世人面前。
只閑暇時,在縣中游玩,偶爾見到天資尚可的孩童,便收為學生,帶進家中讀書。
秋水奕自來了費縣,每日里最盼望的便是夏先生能從家中出來,他好上前求學。
但是一連半個月,夏先生每日都只在家中。
無奈之下,秋水奕也曾上門拜訪,但是被下人攔了,只說夏先生不再收學生。
如今,他每日里都會來這院墻邊,聽里面傳來的誦讀,自己也跟著背誦。
《千字文》讀完,院內的聲音便小了許多,應該是夏先生正在為學生們講解。
但是夏先生的聲音太小,他在墻外聽的不是十分清楚。
正要再往上爬些,忽然從街角跑來一個孩子,朝著樹上的秋水奕喊了起來:
“水奕,快去二里莊,今天打漁!晚了就搶不到了!”
“哎,來啦!”
聽到打魚的消息,秋水奕也顧不得聽課了,連忙從樹上跳了下來。
他已經半年多沒吃過魚了。
相比他來說,更慘的是秋老頭,他從小到大都沒吃過魚這么奢侈的玩意兒。
秋老頭如今在地主趙家做工,秋天正是田里最忙的時候,因而秋水奕準備去弄一條肥魚給他補補身體。
二人如兩匹幼馬一般穿過街道,很快來到了集合的地方。
街口邊,還站著五個孩童,看到二人,連連招手:
“大方,水奕,快點!就等你們了!”
等到眾人集合,七人小組也就齊備了。
除了秋水奕,這六人便是今天結伴的童工。
為首的叫吳旺,今年十二歲,是眾人中最強壯的,因為名字發音和狗叫類似,縣里有些大人便叫他狗子。
吳旺有時不在,便是由孫輝才帶著孩子們做工,他今年十一歲,長的頗為消瘦。
然后便是李家兄妹,李友德和李小妹,他們是從幽州逃難來的,父母雙亡,如今跟著奶奶生活。
叫秋水奕來的人名喚方子明,今年八歲,他還有個弟弟,叫方子沖。別人一般稱呼他們大方、小方。
今日小方沒來,而是來了一個掛著鼻涕泡的小姑娘,看著十分靦腆,大家不知道她全名,只用豆芽來稱呼她。
秋水奕看豆芽臉上掛著鼻涕,從腰上取了條長布,細心的為她擦干臉,惹得小伙伴們連連起哄。
“水奕啊,你要是看上了豆芽,早點娶回家當老婆?!?p> “就是就是,人家豆芽的老爹都沒打理過她,就見你天天給人擦鼻涕。”
“水奕,你別光看到豆芽長的好看,我妹子也不錯??!哎,疼疼疼!妹子我錯啦,快放手……”
李友德的耳朵轉眼間便紅了,只不過罪魁禍首李小妹的耳朵也紅的發燙。
秋水奕沒有理會他們,又將豆芽的頭發理了理,拉著她的小手便往東跑。
“打魚去咯,去晚的只能吃魚尾巴咯!”
一看秋水奕拉了豆芽跑掉,小伙伴連忙趕上。
“太卑鄙啦!居然先跑!虧我還去叫你一起!”
“可惡啊,我也想拉豆芽的手!秋水奕你不厚道!”
“小妹,要不要我拉著你?我跑的可快了!”
“(ノ`Д)ノ滾開!”
“好叻!”
……
一路打鬧,小家伙們很快便靠近了溫涼河。
溫涼河位于費縣縣城東側,一路往東北匯入浚河,在二里莊附近,河面突然拓寬,近百丈。
此時,河邊正站著不少人,河面上也有小船正在撒網。
秋水奕一邊跑,一邊扭頭看向了右手邊。
溫涼河邊,一座高墻大院正在維修之中,舊有的幾間堂屋已被拆了一半,邊上則是幾間新建的屋子。
雖只是尋常房屋,在秋水奕眼中卻好似圣地一般。
這里,便是顏家祖宅!
大儒顏之推,乃是復圣顏回的三十五世孫,祖上還有曹魏大臣顏斐、瑯琊顏氏始祖顏盛、東晉名臣顏含、南朝宋文壇領袖顏延之、南朝劉宋大臣顏竣等風流人物。
傳承千年的文壇大家。
只不過,晉朝永嘉元年,顏含率族南渡,距今已過了三百七十多年。
曾經繁盛一時的瑯琊顏氏,雖遍及華夏,但是費縣卻是荒廢了。
直到《顏氏家訓》橫空出世,隨著高祖及京城官員望族競相求讀,費縣和顏家祖宅才重新建立起來。
“瑯琊顏氏……我齊家將來做到如此地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