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經隊伍有了白龍馬的加入,速度快了不少,走了兩個多月的太平之路,師徒二人終于看到一座寺院。
六十多天的風餐露宿,唐三藏等人人困馬乏,此時看到寺廟,一致決定去廟里免費借宿一晚,順便吃頓免費的上好齋飯,泡個免費的熱水澡,臨走時還可以補充些免費的干糧。
真是一舉四得啊!
唐三藏這一身行頭,是個人都覺得他是得道高僧,而且人長得帥不說,還溫文爾雅有禮貌,雖然說是來蹭吃蹭喝的,但風度翩翩,端端正正的站在寺廟門口,等著廟里的人主動開口迎他進去。
寺廟中的僧人瞧得唐三藏這等模樣,果然不出所料,一個個恭恭敬敬請他進去,待遇也達到頂級,與寺廟方丈一起喝茶聊天。表明來意后,唐三藏一行人順利進廟,不過中途遇到一點小插曲,就是孫悟空的外貌實在讓人不敢恭維,遭到廟里的和尚無情吐槽,還好無傷大雅,被吐槽對象本人沒有聽到。
原文是這樣描述的:“三藏見了,侍立門旁,道個問訊,那和尚連忙答禮,笑道失瞻,問:“是那里來的?請入方丈獻茶。”三藏道:“我弟子乃東土欽差,上雷音寺拜佛求經。至此處天色將晚,欲借上剎一宵。”那和尚道:“請進里坐,請進里坐。”三藏方喚行者牽馬進來。那和尚忽見行者相貌,有些害怕,便問:“那牽馬的是個甚么東西?”三藏道:“悄言!悄言!他的性急,若聽見你說是甚么東西,他就惱了。他是我的徒弟。””
真是白瞎了孫悟空“美猴王”的美稱,堂堂齊天大圣,走到哪里就被吐槽到哪里,妖怪呢,說孫悟空是個“毛臉雷公嘴”也就算了,凡俗僧人直接就用“那牽馬的是個什么東西”稱呼。
還好孫悟空沒有聽到,他要是回答“俺老孫不是個東西”,似乎有點自黑的嫌疑,如果回答“俺老孫是個東西”,這個回答又總感覺哪里怪怪的。
哎,這個該死的看臉的社會啊!
在沒有徹底了解一個人的時候,盲目的給人下定義是大多數人的通病,雖然每天在寺廟吃齋念佛修身養性,小和尚依舊無法擺脫貪嗔癡,他實在是無法理解唐三藏這么一個“德高望重”的高僧,怎么就挑了個如此丑陋不堪的當徒弟。
原文是這樣描述的:“那和尚打了個寒噤,咬著指頭道:“這般一個丑頭怪腦的,好招他做徒弟?”三藏道:“你看不出來哩,丑自丑,甚是有用。””
孫悟空這個徒弟,是觀音菩薩硬塞給自己的,唐三藏也莫得辦法,好在孫悟空本領強大,兇禽猛獸見了他噤若寒蟬,一般的妖怪見了他不是對手,自己的安全性得到極大的保證的同時,還順帶滿足了一點虛榮心,有這么一個丑徒弟跟著,間接的襯托出自己的盛世美顏,何樂而不為呢?
這個寺廟叫觀音禪院,實際上與觀音菩薩一毛錢關系也沒有,如此霸氣的名字,也就只能哄哄唐三藏,至于孫悟空,他有火眼金睛,一樣就看出這純屬于“掛羊頭賣狗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這個寺廟侵犯了觀音菩薩的姓名權。
既然僧侶們如此不要臉,盜用觀音菩薩的名字,孫悟空也就不給他們好果子吃,趁唐三藏向觀音祈禱的時候不停的大力撞鐘,還美曰其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一堆和尚大言不慚準備緝拿肇事者,奈何孫悟空得理不饒人,唬得一堆光頭跪地大喊“雷公爺爺”,做和尚做的如此沒有氣節,也是沒誰了。
原文是這樣描述的:“祝拜已畢,那和尚住了鼓,行者還只管撞鐘不歇,或緊或慢,撞了許久,那道人道:“拜已畢了,還撞鐘怎么?”行者方丟了鐘杵,笑道:“你那里曉得,我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的。”此時卻驚動那寺里大小僧人、上下房長老,聽得鐘聲亂響,一齊擁出道:“那個野人在這里亂敲鐘鼓?”行者跳將出來,咄的一聲道:“是你孫外公撞了耍子的!”那些和尚一見了,唬得跌跌滾滾,都爬在地下道:“雷公爺爺!”行者道:“雷公是我的重孫兒哩!起來起來,不要怕,我們是東土大唐來的老爺。”眾僧方才禮拜,見了三藏,都才放心不怕。”
這個觀音禪院,“下梁”如此不堪,“上梁”估計也好不到哪里去,果不其然,被孫悟空這一鬧騰,唐三藏總算是見到廟里的最高領導人老院主。
一般來說,越是得道高僧,越是清心寡欲,但這個觀音禪院的實際領導人卻恰恰相反,和孫悟空一樣,都屬于“歪瓜裂棗”類型,長得丑不說,偏偏一身的珠光寶氣,從頭到腳都是寶貝,就像一個到處炫耀家財的土財主。
原文是這樣描述的:“只見那后面有兩個小童,攙著一個老僧出來。看他怎生打扮:頭上戴一頂毗盧方帽,貓睛石的寶頂光輝;身上穿一領錦絨褊衫,翡翠毛的金邊晃亮。一對僧鞋攢八寶,一根拄杖嵌云星。滿面皺痕,好似驪山老母;一雙昏眼,卻如東海龍君。口不關風因齒落,腰駝背屈為筋攣。”
都說一山不容二虎,那一廟自然就不容兩僧,唐三藏和老院主兩個“得道高僧”開始悠閑的喝茶,“不溫不火”的聊著天。
從寺院的取名和老和尚的穿著打扮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熱衷于追名逐利的僧人,同等身份之人見面,那還不得好好顯擺一番趁機壓對方一頭。
既然是喝茶,那就先炫耀茶具,老和尚不動聲色的安排下面的小沙彌拿出一套上等的茶具,唐三藏是大唐人,大唐強盛,萬國來朝,各種奇珍異寶不計其數,唐三藏眼力見識相當不錯,一眼就瞧出這套茶具十分不錯,忍不住開口稱贊。
原文是這樣描述的:“有一個小幸童,拿出一個羊脂玉的盤兒,有三個法藍鑲金的茶鍾;又一童,提一把白銅壺兒,斟了三杯香茶。真個是色欺榴蕊艷,味勝桂花香。三藏見了,夸愛不盡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
唐三藏不稱贊還好,他一開口,對極度喜歡攀比炫耀的老和尚而言,這就是赤裸裸的挑戰,老和尚表面上謙遜有禮,內心暗自得意,順著唐三藏的話問他有什么寶貝沒有,有的話拿出來大家一起觀摩觀摩,比較比較,看誰的寶貝更珍貴,看誰的寶貝更多。
原文是這樣描述的:“那老僧道:“污眼污眼!老爺乃天朝上國,廣覽奇珍,似這般器具,何足過獎?老爺自上邦來,可有甚么寶貝,借與弟子一觀?””
俗話說財不外露,出門在外的唐三藏深刻的明白這個道理,此時人生地不熟又勢單力薄,萬一別人起了歹心,豈不是飛來橫禍?而且看這老和尚的衣著打扮和言行舉止,妥妥一個貪財之人。
當然,如果是在自己的主場化生寺,情況又不同了,主場優勢不允許他低調,唐三藏肯定會穿上觀音送的寶貝袈裟,手握觀音送的錫杖,大大方方的站在這個老和尚面前來來回回轉圈,讓這個井底之蛙無地自容羞愧而死,貪婪又如何,量他也不敢搶,化生寺的和尚一人一口唾沫都可以把他淹死。
唐三藏通過察言觀色,留了個心眼,奈何身邊有個“豬隊友”孫悟空,在人情世故上,毫不客氣的說,孫悟空就是一個智障,一根筋的他哪里聽出老和尚的弦外之音,直接就暴露出唐三藏包袱里有一件寶貝袈裟。
在袈裟數量上,唐三藏可謂是完敗,唐三藏只有一件,而老和尚有七百多件,他為了證明自己沒有吹牛皮,還特意安排弟子把所有的袈裟都拿到院子中供大家參觀。
原文是這樣描述的:“院主道:“老爺才說袈裟是件寶貝,言實可笑。若說袈裟,似我等輩者,不止二三十件;若論我師祖,在此處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足有七八百件!”叫:“拿出來看看。”那老和尚,也是他一時賣弄,便叫道人開庫房,頭陀抬柜子,就抬出十二柜,放在天井中,開了鎖,兩邊設下衣架,四圍牽了繩子,將袈裟一件件抖開掛起,請三藏觀看。”
孫悟空哪里看得上這等胭脂俗粉,不顧唐三藏“莫要與人斗富”的警告,拿出寶貝袈裟,寶貝袈裟一出場,果不其然亮瞎了無數光頭的眼睛,老和尚見財起意,使了一招苦肉計,說自己活了兩百多歲,一把年紀了沒見過這等寶貝,以天黑沒看清楚為借口,要求“借”袈裟一晚,好讓他拿到房間好好看上一夜。
原文是這樣描述的:“那老和尚見了這般寶貝,果然動了奸心,走上前對三藏跪下,眼中垂淚道:“我弟子真是沒緣!”三藏攙起道:“老院師有何話說?”他道:“老爺這件寶貝,方才展開,天色晚了,奈何眼目昏花,不能看得明白,豈不是無緣!”三藏教:“掌上燈來,讓你再看。”那老僧道:“爺爺的寶貝,已是光亮,再點了燈,一發晃眼,莫想看得仔細。”行者道:“你要怎的看才好?”老僧道:“老爺若是寬恩放心,教弟子拿到后房,細細的看一夜,明早送還老爺西去,不知尊意何如?””
唐三藏肯定不同意了,這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嘛,豬都知道這個老和尚想要把寶貝袈裟占為己有,不過有了孫悟空的拍胸脯保證,唐三藏哪怕萬般不愿,依舊把袈裟借了出去,不斷的叮囑老和尚要小心再小心,不可損壞袈裟。
原文是這樣描述的:“行者笑道:“怕他怎的?等我包起來,教他拿了去看。但有疏虞,盡是老孫管整。”那三藏阻當不住,他把袈裟遞與老僧道:“憑你看去,只是明早照舊還我,不得損污些須。””
凡人與神仙斗,猶如雞蛋碰石頭,蚍蜉撼大樹,面對老和尚的苦肉計,藝高人膽大的孫悟空又該如何應對?

小靈仙仙
今天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