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管理原理》一書出版,標志著管理理論的誕生,同時使得西方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早期工廠管理實踐向科學管理邁進了一大步。這本書講述了應用科學方法確定從事一項工作的“最佳方法”,使管理從經驗變為科學。本書作者泰勒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
《科學管理原理》這本書的主要闡述了科學管理的基礎,科學管理的原理,但這本書之所以被寫出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當時的一個社會問題----“磨洋工”現象。
“磨洋工”現象是指:動作很慢,故意浪費時間或拖延時間。此語來源于建筑工程的一道程序。舊式建筑講究“磨磚對縫”,即對磚墻的表面進行打磨,此工序稱為“磨工”。1917年至1921年,美國在BJ建協和醫院,建筑質量要求高,中國人稱為“洋工”,參加建筑工程的工人就把這一工序稱為“磨洋工”。后人們用“磨洋工”代稱磨蹭、怠工。
產生“磨洋工”的三大原因為:其一是:工人的一種錯誤觀念:產出量增加,會導致大量的工人失業。其二是:雇主事先確定適合各類雇員的最高工資額。其三是:.幾乎各行各業仍在沿用單憑經驗行事的低效方法。這導致工人浪費大部分的勞動。
泰勒最開始著手研究科學管理方法是基于觀察,觀察伯利恒公司的工人的工作狀態,最后在觀察的基礎上,應用試驗的方法對工人進行一定的選擇和訓練,最終發現了科學管理的方法。
最典型的實驗就是:搬生鐵實驗。搬生鐵實驗的四個核心內容是:其一:精心挑選工人。其二:誘導工人,使其了解這樣做的話對他們沒有絲毫的損害。其三:對他們進行訓練和培訓,使他們獲得與他們工作有關的相關技能,以便更高效率地完成任務。其四:按照科學的方法去工作,而不再以經驗行事。
對于泰勒的搬生鐵的實驗,我們可以類推到我們的日常學習中去,也可以分為四個內容:其一是:精心挑選適合自己的學習領域(例如:心理學)。其二是:誘導自己,激勵自己,鼓勵自己,同時告訴自己學習相關知識對自己是有利的。其三是:對自己要學習的東西進行刻意練習。其四是: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簡化學習過程,總結出有效的學習方法,然后按照具體有效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提高自己學習的效率。
泰勒是相信因果決定論(因果決定論是一種認為自然界普遍存在因果法則的學說,即因果法則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所以在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中,泰勒研究科學管理的方法時,最開始便是尋找效率低下的原因,然后再尋找出方法來解決問題,然后結果就是當時的效率提高了3倍。因此,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要適當地去明白這種學說---因果決定論。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最后才能收獲好的結果。
在我看來,管理應該從思想開始,改變自己的思維,想法,態度。以內在的動機去驅動行為的改變。其次是尋找出自己效率低下的原因:是操作不熟練?還是不喜歡做某項工作?同時還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發現更加有效的方法,去提高自己的效率,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任務觀念也很重要。以具體的任務來規劃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把目標具體化,拒絕空想,無實干,同時在經濟人的基礎上去嚴格要求自己,在自我實現人的基礎上去激勵自己。
最后,銘記“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