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特·勒溫,德裔美國心理學家,拓撲心理學的創始人,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先驅,格式塔心理學的后期代表人,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現代社會心理學、組織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的創始人,常被稱為“社會心理學之父”,最早研究群體動力學和組織發展。
1947年2月12日,他因心臟衰竭于馬薩諸塞州紐頓維爾突然逝世,終年56歲。勒溫對現代心理學,特別是社會心理學,在理論與實踐上都有巨大的貢獻。
庫爾特·勒溫為了對個體的心理事件在生活空間中的移動做出具體的陳述,首先對心理事件移動的動力作了分析。
他借用拓撲學(拓撲學是研究幾何圖形或空間在連續改變形狀后還能保持不變的一些性質的學科。它只考慮物體間的位置關系而不考慮它們的形狀和大?。┑母拍顏黻愂魴睦硎聦嵲諦睦砩羈臻g中的移動。
但拓撲學缺乏方向的概念,勒溫于是又借助數學中向量分析的概念來陳述心理事實的動力關系及其方向。勒溫一生中用了很大的精力致力于心理事實在生活空間中的移動及移動的動力系統的研究。
這樣勒溫就提出了他的以需要為動力的動機體系,這一動機體系主要包括六個基本概念:需要、緊張、效價、矢量、障礙和平衡。
1.需要
需要是勒溫心理學中行為的動力源,它主要是指個體的某種由生理條件的缺失所引起的一種動機狀態,即主體對某一外界對象所產生的欲望,或達到某一目標的意向。勒溫把需要分為兩種:一是客觀的生理需要,二是準需要,勒溫的準需要是指在心理環境中對心理事件起實際影響的需要,也就是個體所具有的一種心理需要。在勒溫心理學中所提到的需要一般是指第二種需要,也即準需要,他認為這些準需要對人的行為起著實際的影響。
2.緊張
緊張是伴隨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也稱內部張力。勒溫認為需要的內驅力不是聯結作用而是一種內部張力狀態。
當人產生某種需要時,伴隨著就會產生一種緊張的心理系統,這時人的心理就會失去平衡,只有消除這種緊張或至少是減弱這種緊張的情境出現時,個體才能重新恢復平衡。
3.效價
效價原是化學方面的一個名詞,勒溫在這里用它來表示個體對一個對象喜愛或厭惡的程度。
對象如果能滿足個體的需要或對個體有吸引力,那么這個對象就具有正效價;反之,對象如果對個體有威脅或惹人生厭則這個對象就具有負效價。
在這里我們必須認識到,對象并非真的具有化學概念中說的那種“價”的意義,勒溫所謂的效價,其實是指人在一定的情境中對對象產生的一種主觀情緒體驗。
4.矢量
矢量在數學上原指一條有向直線,勒溫利用這一概念來表示對象吸引力的方向或強度。也就是說,矢量(有時也稱向量)在勒溫的心理學中就是指人與一定的對象間所產生的有方向的吸引力或排斥力,吸引力會使人趨向目標,排斥力會使人背離目標。勒溫曾用圖示和文字對沖突的多種形式進行了精彩的分析,這些沖突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沖突類型是雙趨沖突。這種沖突存在于一個人面臨兩個具有差不多同等吸引力的正效價對象之間,他必須就其中的某一個對象做出一種選擇。但這種情況并不會維持很久,當這個人在一些因素的影響下開始向其中的一個目標移動時,這時較近的那個目標就開始增強它的吸引力,而遠離的那個目標的吸引力就開始下降,這就出現了心理學上的目標梯度效應。即當目標越來越接近時,目標的激勵作用和吸引力也會越來越增大。
第二種沖突類型是雙避沖突。這種沖突就是指一個人面臨兩項都想逃避的對象時,他必須就其中的一項做出自己的選擇,也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左右為難的情境。當一個人面臨這種情境時,一般是在兩害之中取其相對較輕的一項。
第三種沖突類型是趨避沖突。這一種沖突形式和上兩種沖突形式有所不同,它是指一個人對同一個對象又趨又避,也就是我們生活中的所謂又愛又恨。在這一種情境中正效價和負效價是平衡的,如果你向正效價一方移動時,那負效價的一方就會產生相等的排斥,因此這種情境中矢量運動的可能性最小,所以生活中許多人戒煙經常是半途而廢。
以上是三種基本的沖突方式,勒溫在分析這些沖突方式時也承認生活中有更復雜情境出現的可能性,即一個人面臨許多的選擇目標,而每一個選擇目標又有趨避的可能性,這就是我們現代心理學中常提到的多重趨避沖突。
5.障礙
障礙也是勒溫動機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勒溫認為障礙可能是物、人、社會制度、法律等,也就是說凡是任何阻礙個體去達到預定目標的事物都稱為障礙。當個體接近障礙時,障礙便具有了負效價的性質。
障礙能引起人的探索行為,人在探索過程中通常是繞過障礙而達到目標,當繞不過時人就會對障礙發起攻擊,通過消除障礙來達到目標。
6.平衡
平衡是勒溫動機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平衡是相對于不平衡而言的,而人的不平衡是喚起人需要的一個前提條件。
勒溫把不平衡定義為“一種貫穿個人全身的程度不同的緊張狀態。與此相反我們就可以把平衡解釋為這種緊張狀態的解除。
在生活中,人的一切動機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回到平衡狀態,從而使人的緊張狀態得到解除。但這種平衡只是暫時的,人就是在這種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
勒溫的平衡與皮亞杰的平衡:在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里的平衡是指不斷成熟的內部組織和外部組織的相互作用,是心理發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即決定的因素。
皮亞杰認為,兒童一生下來就是環境的主動探索者,他們通過對客體的操作,積極地建構新知識,通過同化和順應的相互作用達到符合環境要求的動態平衡狀態。皮亞杰認為主體與環境的平衡是適應的實質。
根據皮亞杰的理論,無論何時,當個體意識到他們現有的理解水平和他們知覺到的環境信息是不匹配的,這種不平衡感就會帶來不快和緊張,因此會促使他們去改變自己的認知結構,向更新、更高級的水平邁進。
而勒溫的平衡是指消除一種緊張狀態,皮亞杰的平衡也與緊張狀態的消除有聯系,可以說兩者對平衡的解釋是相似的,只是用在不同的地方。
行為,每時每刻都有行為的發生,有時不太明白為什么會有此行為時,可以用此學說來分析分析,了解自己的需要,動機。
(去學習,去了解。想真正的了解,還需要多個角度方面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