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常聽人說,《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首,年幼時的我常常對此表示不解:它既沒有《三國演義》中一統天下的凌云壯志,也沒有《水滸傳》中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氣概與兄弟情誼,更沒有《西游記》中那西天取經路上的執著。在我看來它無非就是一部寫一群癡男怨女整日風花雪月的故事而已,又如何擔得這樣的名頭?直到長大后我才漸漸明白人生百味,尤其是我一個八歲小孩兒所能參悟的。
初識《紅樓夢》那年我八歲,懵懵懂懂的跟著姐姐在DVD里看完了整部87版的《紅樓夢》,那時的我還不知道,我對林黛玉的憐憫更多于喜愛,因而厭惡寶釵,覺得拆散了寶玉和黛玉的寶釵是十惡不赦的大壞人……
十歲那年,我們有一篇課文叫《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但是課文的主角好像是王熙鳳,對黛玉的印象倒不是很深。在《紅樓夢》這部小說面前,我們老師似乎有許多的感悟,但似乎又一時間不知從何說起,只能感慨道:“《紅樓夢》寫得是真好,你們一生中一定要多讀幾次,你們長大了要好好的品味。”
要說我第一次正經八百的讀《紅樓夢》,那還是在我十二歲那年,小升初的無聊假期讓我囫圇的看完了了青少年版的《紅樓夢》,被姐姐拉在椅子上說感受的時候,一心想出去捉河蚌的我只留下了可笑兩個字。就是嘛,一堆的小姐姐整天在這里掐架,關鍵人物又多,記得腦子亂死了!
時間橫沖直撞的到了我的15歲,香菱學詩喚起了我久遠的記憶,我發現我對《紅樓夢》的記憶模糊了,于是我再次翻開了《紅樓夢》。人物關系凌亂交錯、劇情發展跌宕起伏、每一個人所做出的詩歌也非常符合人物性格,曹雪芹啊,曹雪芹!你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天縱奇才怕是也無法形容你的才華吧!我似乎體會到了小學老師那一種不知從何說起的感受,太多了,太亂了,百感交集……似乎每一個角度入進去思考都能得到不同的感悟!
想想幼時的自己如此敵視寶釵的態度,著實令我汗顏。我單覺得寶玉被騙著娶了她,她就是個頂頂壞的大壞蛋,卻從來沒有站在寶釵的角度想過:如此疼愛寶玉弟弟的姐姐,卻要擔負起兩府聯姻的重擔,去拆散一對有情人,甚至讓黛玉含恨而終,她不難過嗎?她怕也是不能安寢吧。她得到好結局了嗎?不過也是金簪雪里埋的光景罷了。
今年我們又學了黛玉進賈府的課文,不得不說這可能就是曹雪芹文字的魅力吧,一字一句仔細品讀,卻又能悟出不一樣的東西。像黛玉,滿腹經綸,卻生在了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她又能說什么呢?只剛念了《四書》罷了!她剛一入府便事事小心,處處留意,才能討得祖母的歡心……也不怪她能寫出“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樣的詩句了,《葬花吟》寫滿了黛玉的滿腹憂思,葬的是花,吟的是人,灑的是憐惜的淚珠,詠的是不陷污淖的潔白,嘆的是命運的黃昏,悲的是弱柳對空枝的血痕!《葬花吟》的最后,到底還是葬了自己。
細品整部《紅樓夢》,雖然高鶚的序章總是為人所詬病,但他賜予黛玉魂歸離恨天,似乎卻成為了黛玉最好的結局。寶玉本是風流公子,一生中絕不可能只有黛玉一人,黛玉之所以能拴住寶玉的心,無外乎是她的滿腹才情,青春年華與花容月貌,可是當有一天黛玉青春不再、年老色衰、江郎才盡之后呢?那常伴寶玉身側,與其把酒言歡的人還會是她嗎?那是在聽聞寶釵出閨后便能魂歸離恨天的黛玉能接受的了嗎?佳人的猝然長逝,避免了二人成婚后的一地雞毛,最大可能的保留了雙方在彼此心目中的美好形象,這個結局就已經很好了。
其實愛情是很短暫的,但它存在之時卻是我們人生得意之事,他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它是我們生命中最美的回憶,但卻不是唯一。

顧舊安
今天整理書本,發現了中二時期寫的讀后感!大家一起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