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是每個人都無法忘的情節
我的故鄉是在偏遠地區的一個小鎮子,說是小鎮子,其實也就是大了一點的村莊,也是這樣的村莊,卻給我的童年帶來了無限的趣味
因為位處偏遠地區,很少受到城市的污染,曾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好奇電視上人山人海的城市是否真實存在,直到我高三第一次進蘇州,第一次經歷堵車,每個人的第一次都是寶貴的,當時坐在出租車中的我,看著周圍滿是車輛的街道,內心激動不已。
在我最原始的記憶中,故鄉是很有年代感的,當時的我的就能感受到,人們都把我們的小鎮稱作大橋,大橋,正如它的名字一般,有一座很大的橋,或許也正因為這座大橋,小村莊也就成了小鎮子,大橋似乎對鎮上的每一個居民而言,都有一層特殊的意義。
“一!二!三!茄子”
我坐在奶奶的腿上,我哥坐在爺爺腿上,身后是爸爸媽媽和叔叔阿姨,08年的那個寒假,我們家照了全家唯一的一張全家福,背景就是那座破破爛爛的大橋,也把我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時光定格在了那一刻,現在的我,如果還想找尋童年的回憶,也許只能在那張全家福中找到了吧。
其實大橋也沒有那么神秘,就是很普通的拱橋,中間隔了一條直通黃海的大河,橋上附滿了青苔,大橋石頭坐的圍欄也斷了很多,小時候爺爺經常在橋上釣魚來著。
大橋的橋底,有一個嵌在橋身里的房子,有門有窗戶,以前一起玩的小伙伴都說那是個鬼屋,以前鬧過鬼,透過破碎的玻璃中,我一直很好奇,屋子里有什么,但自己卻又過于膽小,不敢靠經屋子半步,只能遠遠的站在遠處的小路上看,只能看到黑漆漆的一片。
三年級的時候,暑假從父親那回老家時,大橋已經不見了,只剩下孤零零的橋墩,爺爺告訴我,橋已經被炸了,農場上要建一座新的大橋。爺爺還告訴我,炸橋的那天下午,橋倒下的一刻,家里的房子都在跟著一起抖,要塌了的感覺
我家在小鎮上有兩套房子,一套是復式小洋樓,一套是老式大院,小洋樓是后來建的,我一直都住在里面,而大院卻很少去,院里有一個小池塘,里面會種些蓮藕,我家一直都有個習慣,過年的時候置辦年貨都會在大院里做,因此我對大院的喜愛更多的傾向在過節的歡樂中。
去年回家的時候,爺爺出乎意料的在小洋樓里置辦年貨,一問才得知,爺爺奶奶把那座大院賣給了從遠處過來打工的農民工,奶奶高興的說,那座破院子還賣了兩萬塊錢呢,可我卻高興不起來,承載了幾代人回憶的院子就這樣離我們而去了。
現在的故鄉早已不是當年的故鄉了,或許還能看到些影子,但那又如何呢,或許,當大橋倒塌的那一刻起,故鄉就已經離我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