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一次親征共發兵五十萬,所以整個京城的防守只剩五萬御林軍了,而也因為部隊龐大,所以行進速度也并不是很快。
這一次的行進路線為北京一河南一湖廣一廣西一安南。
古代的地域劃分比現代大很多,比如北京就是北直隸,占地很大,而明朝因為還有個陪都,所以南京又劃了一片為南直隸。
這個直隸有啥用呢?
就是直接對皇帝負責,皇帝直接監管的地方。
在直隸當官默認比地方高一級。
其他地區則保留一部分自治權,也就是為什么會有皇權不下縣了。
地方操作空間更大,容易腐敗,所以皇帝也要管哪,于是,漢朝起就設了欽差大臣巡視,當然,這個效果主要看欽差的人品,和皇帝的威望。
畢竟查出來了,報給漢武帝和漢獻帝總是不同的。
這個直隸制度也是漢朝就有的,不過漢朝只有一處,叫司隸。
而地方上,古代北方為重心時,北方就劃的細,南方就隨便劃,所以漢朝十三州,南方一個頂北方三四個。
而當重心南移后,南方也就劃的更細了點,但還是挺大的,可能是因為劃太細了不好管?
現代的省份劃分多數是來自清朝的,清朝少數民族人少,怕漢人起義,就再劃分了一下。
明朝沒那么細,南方城市除了貴州、浙江、福建,多數一個頂現在兩個,非常簡單粗暴。
在漢人皇帝眼里,只有秦朝統一的那片地才是不能分割的,除此之外,沒啥好不放棄的,所以北方一出意外,皇帝就愛放棄。
而清朝稍微好一點,畢竟東北那片是嫁妝,不好扔,但龍興之地成于龍也敗于龍。
皇帝怕東北再出個龍,直接就政策閹割了東北,導致東北發展不起來,變成雞肋,所以后面的道光才割的那么痛快,因為這地方大是大,但收不上啥稅,自然也就順水推舟了。
扯遠了,回歸正題。
大軍一路浩浩蕩蕩的往南面走,享受了道路平整通暢的福利,士兵的精氣神也非常的好。
而道兩旁也多為開墾出來的田地,盛夏時節,地里的作物早已半熟,正是青黃交接之時,時不時的還是百姓挑著水往田里灌,估計是想把田養成水田,好種稻。
這開墾,是從明太祖朱元璋便開始的,整個明朝,可耕種的田地是一直在增加的,而朱元璋也給了很多優惠政策,開墾的田地,前三年免賦,后三年減半,而六年,早夠一畝田養好了。
可惜,到了清朝只能用來種紅薯了。
拋開朱元璋的眼界問題,他是真心對百姓好的,從一開始就定了個歷代最低的稅,是真的希望能藏富于民的。
可惜,還是太理想化了。
在封建時代,百姓注定了是被剝削者,他們又怎么可能藏的住呢?
所以,朱元璋的一腔好意,卻成為了拖垮明朝的導火索,崇禎的失敗不過是讓導火索遇上了火罷了。
經過了一處村莊,蘇黎讓士兵進村買點肉來,再收些草料喂馬,趕路趕了這么久,也該吃點好的歇歇了。
士兵領命,拿著錢進了村,那些村民也不怕,但還是讓村長來詢問。
說明了來意后,村民也是喜笑顏開,雖說現在改革后他們也逐漸寬裕了些,一個月都能吃一回肉了,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能在過年吃上肉都不錯了。
但誰會嫌錢多呢?
很快村民們你出幾只雞,我出幾只鴨,再來十幾頭豬,很快就湊了一堆出來。
士兵付過賬后,便招炊事兵來趕,雖然這些肉分一分五十萬人可能連個肉沫都混不上,但好歹可以吃個熱乎的了。

玄學暴富可行嗎
日常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