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好友文琦書
文琦書的工作軌跡在2005年的時候發生了轉變。也許從他的那一年那一時決定,一下子影響了他的整個人生軌跡的改變。
文琦書之前的工作是在一家外貿公司里擔任著技術部門的主管職務。在那個年代里,呆在一個三線城市,拿著月收入5000元到手的工資,人生也算得上多姿多彩。
同樣就在這一年的冬天,文琦書靠著家中的關系(上面有人),由私企直接轉行邁入了國企。俗話說所謂的好單位,就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哪怕占著坑不拉屎,也不會有誰說你什么,而且小文從事地還是與他之前工作專業毫不相關的職業——喝茶、看報、等下班,拿著每月捉襟見肘3000元不到的穩定工資。那是他稀里糊涂的一個決定,但卻是他的長輩眼里一份正經、體面、高大上的事業,并且有極大的可能會相伴終生。
2005年同樣也是一個機會多多的時代,如果用一個世俗人們的眼光來回頭看的話——
在當時閉著眼睛捧出全部家當和銀行借款,然后再死皮賴臉地向親戚朋友們借錢,瘋狂的買房放著坐等升值實現財務自由。但是,時光無法倒流,要是世界上有后悔藥,估計人類會走向滅亡。
從2005年那個時代直到2020年,文琦書的喝茶、看報、等下班這套流程依舊在正常運行,不過也有了質的改變,就是他的體重和年齡。所以人生的悲催就是一切依然在原地踏步走。
家里雖有人、有門、有窗,但終究沒有永恒的門和窗,就算有人也會退下。人走茶涼這個定論,在從前和如今社會一直體現的淋漓盡致,所以不是文琦書不夠努力,而是文琦書的關系沒有到位。
我與文琦書的同學關系大約有20年了,在這20年的交情影響里,文琦書總讓我感覺有一股魔力,會不聲不響地去影響著周圍的人,甚至有些靈異!他就像一條波光粼粼的湖面,湖底藏著某種物質暗流涌動著,危機重重,并且厲害的是一直都無人能夠發現這種力量。
這股就如同磁場一般,像一雙巨大的手,牢牢地抓住了他周圍的每一個人。人們通常都會害怕輻射,而文琦書就像輻射一樣。只是這股“輻射”會去辨別敵與友,對于友,“輻射”會化身為神奇的力量,為你的生命增光添彩;相反,它也會像瘟疫一樣,讓你的生活處處不順。
描述到此,文琦書更有些像神話故事了,但是他就是這樣的神奇,讓人捉摸不透。
在自然界中,每個人實際上是無法看清對方的,所以旁人是沒有資格給對方貼上任何的鮮明標簽,就算有標簽,就像一個人的綽號一樣,或許只是你對他錯誤的察覺罷了。
真有誰能讀懂對方的內心世界?你是感性的嘛?感性的判斷會讓人迷失掉方向,就像文琦書的職業選擇稀里糊涂,相信了大多數人的人云亦云,可惜自己也并不一定能夠做到很全面地了解自己,最終造成了隨波逐流的結果。
初到國企文琦書,總感覺著諸多的不適應。
由之前的私企員工角色一下子轉換成為了大鍋飯的一員,特別又是作為“特招”進來的,自然他的崗位就分到了比較閑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舒適區。網上經常有人講年輕人要懂得奮斗,年輕人要創業,抨擊不要年紀輕輕就呆在舒適,能不去單位上班就不去上班等等的雞湯文。
大多數的人要是從網絡世界回到了現實世界里,就擺在你面前的舒適區,有誰不會待?看看現如今國家招聘的事業單位或者公務員考試的報考人數就知道了。所以理想的話語要存在,否則本來就沉悶的世界也就失去了吝嗇的一絲光彩。
文琦書剛在國企上班,就像從前一個緊繃的彈簧一樣,一下子整個人都松弛了下來。他時不時的自問自己:“我在上班嗎”?所以我也羨慕他,打心眼的羨慕。規律的上班,規律的每月領取薪水,規律的法定節假日……人活一輩子,規律的活著著實不錯,畢竟,折騰的人生首先要具備著比較穩固的后坐力。
文琦書從2005年至2020年這15年的國企生涯中,碰到了形形色色的同事,實際上也就是天天在他周圍的人。上文提到過,文祺書的“輻射”功能。在這15年里總有看不慣文琦書的同事,也有關系和文琦書尚可的同,堅固的友誼和死黨,千萬不要奢望出現在共事的工作單位當中。同事關系一般尚可,已經很不錯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如同幾十年的夫妻之間,距離才會產生美。友情只有經常不呆在一起,才能夠產生惺惺相惜的感情。在這15年里,與文琦書共識的同事們有人調崗離開,有人退休,也有人陪著他繼續堅守著崗位,更有人,已經奔赴黃泉路。
文琦書實際上是一個比較老實的人,雖然現在說對方老實,如同罵對方傻,但是他骨子里面確確實實的老實。老實人不可欺,可總是有人要去為了體現自己的優越感,反正單位里閑著也閑著,有時故作不小心地說一些冷嘲熱諷的話,譏笑一下文琦書,他也只是微微一笑,不去反駁。
凡事不過三,但文琦書過了五和六也無動于,結果在2014年的時候,那位天天尋找優越感的小子,膝蓋受了重傷,如今走路一高一低。文琦書常掛嘴邊的一句話:人不要太損,否則早晚來報應,很多事情來日方,瞬間的愉悅可能換來無盡的痛苦。
絮絮叨叨的講了好多的流水話,但我很想描述一下這位多年的摯友。
文琦書待人真誠,沒有花花腸子,不喜歡攀附上級,以上是我對文琦書的總結。如果是其他些人對他的評價:老實與不求上進。當然我也發現,這世上除了父母,任何人對他人的評價幾乎大多是負面的,除了在一些公共的大場合,或許會有些虛偽的贊美,也許這就是人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