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離愁孤燈佇立在窗口
我在門后假裝你人還沒走
舊地如重游月圓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燭火不忍苛責我”
作詞大成者,有古風。
在諸多詞曲作家的圈子里面,一直流傳這這么一句話,方文山,就是他們眼中作詞大成的人。
所以很多人覺得,所謂的作詞大成,是寫出那些文縐縐貼近古文的歌詞。
事實上并不是,哪怕和周杰倫一起走在中國風的最前端,可方文山的詞全然沒有刻意作古的跡象。
只不過是像一個會講故事的朋友,見到你把所思所想娓娓道來。
放到如今聽這首歌的觀眾眼里,就仿佛是一部電影,一幀一幀,剖析出想說的一切。
更為讓人觸動的,是字里行間充斥著的濃烈的感情。
“佇立”、“假裝”、“寂寞”、“苛責”。
每個詞都直接打到聽眾心里,投入感拉滿,沉浸式聽曲兒,瞬間網抑云。
當然,給人最直觀感受的并不是歌詞,而是哪怕僅僅十秒卻還是直接把所有人拉到另外一個世界的曲頭。
不少聽了開頭的作詞家、作曲家僅僅聽了個開頭,就忍不住贊嘆。
周正所有的名頭,都顯得無比名符其實。
一個創作人,能快速把聽眾帶入歌曲當中,就是最好的創作思路。
所有的歌曲,只要不是純粹的孤芳自賞,就應當考慮這一點。
現在的周正行曲作詞,給所有人的感覺就是,已成氣派,距離一句創作大師,差的也就是那些履歷了。
而這些現在絲毫不讓人擔心,無論是豫省臺原本定下的春晚邀請,還是定下來的慰問,都在幫他一步一步完成這些。
當然,這百種心思,也就是在大多數的圈里人心中流轉,對于普通的聽眾來說,只聽了個開頭,最直觀的印象就是
“好聽!”
“好強的畫面感!”
“已經有了寫本小說的沖動。”
“想畫一幅畫,哪怕只是聽著。”
很難想象,這一切,都只是一首歌的開頭引起的。
可歌曲還在繼續,不至于此。
“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
你走之后酒暖回憶思念瘦
水向東流時間怎么偷
花開就一次成熟我卻錯過”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不自覺的,聽到“酒暖回憶思念瘦”的時候,所有人心里響起這句詩。
同時浮現的,還有濃濃的無奈。
人生長恨水長東,無可奈何花落去。
誰年輕的時候還沒錯過那個只要做夢就會想起來的人呢?
也同樣在這個時候,古箏之后,副歌響起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歲月在墻上剝落看見小時候
猶記得那年我們都還很年幼
而如今琴聲幽幽我的等候你沒聽過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楓葉將故事染色結局我看透
籬笆外的古道我牽著你走過
荒煙漫草的年頭就連分手都很沉默……”
第一次,沒有人覺得周正的歌曲副歌給人驚艷的感覺。
從周正出道到現在,每首歌的副歌都讓人能感受到新的驚喜,但這首歌不一樣。
不是說不好聽,而是一切都太順暢,所有人的心里,似乎現在這首歌就應該這么發展。
圓潤,通透,就是此刻所有聽眾的感覺。
《東風破》,名字取于“曲破”,一首純純正正的中國風。
在前世,也就是這首歌定下了中國風歌曲的基調。
方文山也用這首歌里明明白話文讀起來卻滿是古風奠定下自己明明寫歌兒,感覺確實寫詩的風格。
而放到今生,有《青花瓷》的珠玉在前,似乎只單純的是一首很好的歌曲而已。
詞曲流暢,完全是周正的水平。
至少對于大多數普通聽眾來說,這首歌可能最多就是和前者一樣好聽,僅此而已。
可就是這樣的一首歌,發布了不到兩個小時,整個網上所有的專業人士給出的評價都一模一樣。
“周正所言非虛。”
周正說了什么?這首歌是中國風的集大成者!
可這首歌好聽也不至于到壓倒所有歌曲的份兒上吧?
一時間,普通觀眾和各位專業人士之間,似乎出現了一道不可理解的鴻溝。
究其原因,不過是周正話里那句“集大成者”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周正向來認為歌曲都應該是由全體大眾去評判,好聽就是好聽,但這次他把這首歌真正擺在的,是炎黃所有專業歌手、樂評人、作詞作曲家的面前。
他們能明白這首歌創作的內核,也自然知道周正所說的真正含義。
所以不多時,各種分析的博文、視頻出現在各個平臺。
這個時候,沒人愿意站出來指著鼻子昧著良心說周正這首歌配不上他的評價。
明明是琵琶彈奏起來的東風破,卻在此刻的炎黃,刮起中國風的真正浪潮。
曲風,樂器,唱法……
宮調式的主旋律,三古三新……
《東風破》在《青花瓷》撬開中國風地板在前的情況下,給諸多中國風創作人們,結結實實打了個樣兒。
別摸索了,就這么來吧。
全國各地的作詞作曲家耳旁,仿佛同時響起來周正的聲音,只不過,這次心服口服。
《東風破》,成了。
仿佛是載滿名貴器物的大船突然翻了,網上的評論瞬間轉變到另外一個風向。
好像明明只是一天,之前對周正和周正粉絲的嘲諷就不再出于他們的嘴里。
黑粉們臉不知道腫了多少,已經習慣,粉絲們心里沒什么波動。
他本來就能做到的,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