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人才空缺,教育制度的演變,真的一言難盡,有一個故事可以很好的,理解太祖的對人才的無奈。這個故事就是,斷指明示。
因為國家初建百廢待興,太祖旨征召天下賢良入仕,可是大家都知道,經過二十年的戰亂,人才早都凋零,不過就算少,那還是有的,太祖聞訊江西夏伯啟叔侄二人頗有才學,太祖想招二人入宮為朝廷效力。結果二人不從,又聽說殘疾人不得入仕,于是夏伯啟叔侄砍掉自己的大拇指,來表明自己是殘疾人,可以拒絕征召,太祖知道非常生氣,而且此二人的名氣很大,他兩的做法無疑是在全國樹立一個壞榜樣,如果放過他兩,人人都效仿該怎么辦?。
太祖著人將二人帶回南京,親自過問。
太祖問道:“當時天下動蕩,你們叔侄二人在何處?”
夏伯啟答道:“紅寇作亂,我們為躲避戰火在福建隱居。”
太祖又問:“那你帶沒帶著家人?”
夏伯啟答:“老父也在福建?!?p> 太祖追問道:“如果你帶著老父親,那么,在行程中遇到高山和低谷時,你會不會扶老父一把?”夏伯啟答:“會扶。”
太祖再問:“之后你們又去了哪里?”
夏伯啟答:“紅寇占領信州后,我們回到故鄉。”
太祖又問:“再后來呢?”夏伯啟答:“我在故鄉做了一名教書先生,直至今日?!痹詼說膶υ捴?,夏伯啟張嘴閉嘴始終不離紅寇。表示不愿為官,是因為你是紅寇。
太祖看著夏伯啟生氣的說道:“你覺得什么是再生父母呢?”
于是夏伯啟,不再回答。
太祖看他不說話了,又接著說道:“人生遭遇變故,遇到生死大劫,或快餓死,或快被淹死,這時,有人站出來及時救你。這個人,不論男女,不論老少,都可稱為再生父母!
而你此前在亂世中流離失所,四處漂泊,生命不保,家人安危不穩,而現在,你能偏居一隅,好好的活著,你靠的是誰?教書的權利,是誰給的,你能過上這樣安逸的生活,憑借的又是什么呢?”
夏伯啟跪在下面遲遲不語。
太祖又道;你現在可以好好的活著,并且有口飯吃,既不用擔心盜匪,也不用擔心戰亂,我幫你們從戰亂中解救出來,我就是你們的再生父母。你遇到低谷時,尚且會扶老父一把,那現在為何對再生父母如此冷漠?現在你叔侄兩的愚蠢行為已經傳遍了大江南北,我必須阻止這等行為,朕下令,夏伯啟叔侄今去指不為朕用,是異其教而非朕所化之民?!盃栆藯n令,籍沒其家,以絕狂夫愚夫仿效之風!”
夏伯啟叔侄被太祖說的心服口服,從容赴死。
太祖隨后又將此啟發式的對話,編制到《御制大誥》里,發布全國各地以儆效尤。
王朝更替;“上古自伏羲至于皇帝,少昊至于顓瑣、高辛,無文可考。知大概者,堯禪舜,舜禪禹,禹傳家,湯放桀,武王伐紂。自此秦、漢至于隋、唐、宋、元,天更其運祚者,非一帝爾,一家之祚,不能千年者。
此時事件,我們足以看出,太祖對讀書人,是又愛又恨,更能看出元朝遺留下來的知識份子,很多都對新政權,抱有異心,而且人才凋零,所以你該知道,太祖為何要重視教育,講白了,重視教育,就會有車載斗量的讀書人,就不會像之前一樣到處尋找知識分子,而無人效力的尷尬局面。
總結來說,沒有讀書人,我就自己創造讀書人。這就是開國初期教育的意義??墑嗆髞澩竺韉慕逃龔氐鬃兾讀?,變成了教育資源壟斷,拉幫結派,形成了一套新的官僚體系,不再是育人,演化成了政治斗爭來源的溫床。這都是后面的事情了。
明代的學校沿襲宋元舊制,稍作了制度上的改變,南北兩京設有國子監,南京的國子監是直接是應天府改用。國子監是自古以來一直都有,直到清末才廢除,兩漢時期國子監叫太學不同名但同根,因為他們都有另一個雅稱,”儒學“直到西晉晉武帝咸寧四年,國子監才正式登上舞臺,自此以后所有朝代,都將國子監視為最高學府。
元代國子監,主要學習蒙古譯文的《通鑒節要》而且只有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才有資格入學,后來元朝為學習漢文化,又設漢文版的國子監,《孝經》、《小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經》等。
其實包括大元的”元“也來自,所學的易經,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
國子監的歷史也決定明代的,官僚制度,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撤銷鳳陽中都國子監,其師生并入南京國子監,此時南京國子監學生已增加到8000多名。什么概念,大明幾乎所有公務員全來自這里,而且全是政治高層居多。
國子監的內部體制,祭酒(校長)、司業、博士、助教、學正、監丞,都屬于朝廷官員,這些國子監的老師校長,任免權力都在吏部,政治和教育融為一體,老師和官員融為一體,所以學生都有規矩課業,如果學生違反規矩,或學業不精,教官可以使用教刑,刑具是竹篾,初犯者記過,再犯者竹篾打五下,三次犯就竹篾打十下,事不過三,第四次直接開除,充軍。
國子監的學生,分為兩種類型,官、民,官生又分為大明官員子弟,和外國求學子弟,
學習的內容有,大誥、大明律、四書、五經、說苑、性理大全、等...
在國子監初辦之時,太祖就曾經考察過,教學內容,對儒學大致滿意,但是有個別內容,太祖非常生氣,表示不滿,包括。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p> 太祖看到這些話后,一度要將孟子搬出孔廟,最后在輿論的壓力下,又恢復了孟子配享孔廟的資格。
站在太祖的角度,國家初建之時,百廢待興,全國各地都需要,有教學的地方,設立的更多,管理的更加嚴密,府、州、縣均有設立學堂,人們稱之為,府學、州學、縣學,后來為了鄉村可以學習知識,太祖又設立了鄉學,后來一些原因給取消了。
又設立都司、行都司和衛所。明朝在全國共有十六都司、五行都司、二留守司。在全國十三個布政使司(即行?。┒莢O有一個都司,其軍事長官被稱為都指揮使,與行省政治長官布政使同駐一城。行都司則設在“邊境海疆”之地,治所不在省城內,以輔助本省都司。
明初于京師和全國各地皆設有衛所,一府設所,數府設衛,洪武六年(1373年)定制,每衛設前后中左右五千戶所,大約五千六百人為一衛,一千一百二十人為一千戶所,一百一十二人為一百戶所。凡一衛統領十個千戶所,一個千戶所統領十個百戶所,每個百戶領總旗兩個(五十人為一總旗),一總旗領小旗五個(十人為一小旗)。
又有守御千戶所、守御千戶所、群牧千戶所,主要農業為主,對外具有防止侵略,鞏固邊防,對內則是鎮壓國內叛亂,維護統治的作用。
衛使長官被叫做指揮使,所長長官被叫做千戶長、或百戶長。
而以上府、州、縣、都司、行都司和衛所的學校共有教官,四千二百余人。
府學設教授一人,訓導四人,州學設學正一人,訓導三人,縣學設教諭一人,訓導三人。
另外府、州、縣,的教學質量和國子監,有著很大不同,國子監學習都是治國之道,而府、州、縣學習的都是禮、樂、射、御、書、數。所以從學習上面,就能了解到,國子監是培養政治精英,府、州、縣是培養地方官吏和其他。
上面寫到的都是教育,那么下面我接著帶你們了解科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