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湘西,不少人都會想到蠱毒。
最廣為人知的蠱毒傳說是這樣的:苗族女子為了讓出門的情郎不變心,就給他施蠱,倘若他如期歸來,蠱毒就會解除,倘若沒有,就會毒發身亡。
在叢林茂密、瘴氣毒蟲盛行的湘西,似乎什么都有可能發生。在武俠奇幻小說或影視劇里的湘西,總是被描繪成神秘莫測的,時時散發著生人勿進的氣息。
△《鬼吹燈之怒晴湘西》里虛構的瓶山,便是常年籠罩霧氣的神秘之地
然而,真實的湘西,真的有蠱毒嗎?
不少人對蠱毒的第一印象,都來自于武俠片。
經典童年記憶《仙劍奇俠傳》中,靈兒和李逍遙在回南詔國的路上,遇見一個流浪在路邊餓得瘦骨嶙峋的孩子。他們給孩子買了很多籠包子,孩子迅速吃完后仍然覺得很餓,靈兒發現異樣用仙法逼出了孩子體內的食妖蠱。
原來中了食妖蠱的人,會一直不停地吃東西,肚子永遠是饑餓的狀態。雖然看起來是孩子在吃,實際上是他身體里的食妖蠱在作祟。
除了武俠小說和電視劇,在民間,也有傳說,在湘西的路上如果遇見當地的老奶奶,不要跟她們太接近,避免她們給你下蠱。
央視早年間就曾拍攝了湘西蠱毒的紀錄片。
他們采訪了湘西當地一位老人麻壽星,有一天他的小孫子突發疾病,醫生卻說無法醫治,麻壽星找來當地巫師為孫子診斷,巫師判定孩子中了蠱,只要找到解蠱的方法,孩子便可平安。
其中一位巫師提到,情蠱分為白蠱和黑蠱,白蠱是用來幫助生活的,是好的。而黑蠱是壞的,專門用來害人的,其中比較出名的就以“情蠱”、“恨蠱”為主。
原來以前湘西地處封閉要塞,男人們外出打工較多,一年半載也不見得能回家幾次。妻子們擔心丈夫們會變心,所以會提前在丈夫里的食物里下好情蠱,如果丈夫變心沒有回家,那么他將遭受情蠱摧殘,最后肝腸寸斷般地痛死。
除了這個說法以外,情蠱還有另外一種反向用法——用來幫助那些討不到妻子的大齡單身漢,尋找到一個會對自己死心塌地的伴侶。
只要天剛亮時,大齡單身漢在交叉路口放上一根棍子,放好之前念好咒語。女子只要踩了過去,男人立即拍她的肩膀三下,再說句“阿妹你跟我走啊”,就能讓她對自己產生不一樣的情愫。
女子只要回頭看了他,那么多半八九不離十,這事也就成了。
還有當事人現身說法,說自己就是在趕集中,被男人拍了三下肩膀后,就對他產生了不一樣的感覺,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隨后兩人就結婚了。
好家伙,這玩意兒比PUA還更厲害。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隨意給對方下情蠱。只有討不到妻子年齡又很大的單身青年,他的師父才會出此下策?;蛘呤菤埣踩耍瑹o法找到合適的對象,巫師們也會根據情況來無償幫助他們。
除了以上這兩種情況,其他時候巫師們不會輕易幫忙種情蠱。
關于制作蠱毒,大致的記載都是說在端午正午時分,陽氣最足的時刻,把蛇、蜈蚣、蠱等一些毒蟲抓起來放置在培養皿中,讓他們互相殘殺和競爭,最后存活下來的就是可以利用的蠱蟲。
這種方法培養成功蠱的幾率比較渺小,所以一般都會同時培養很多種蠱蟲。
不光是情蠱,在湘西還有很多出名的蠱毒,比如蔑片蠱、泥鰍蠱、金蠶蠱、癲蠱、石頭蠱、腫蠱等,蠱毒的種類多種多樣,它們的解藥也都一一不同。
中了泥鰍蠱的人,只要食用過下毒后的泥鰍,當毒性發作的時候,腹部就好似有幾條泥鰍一直在扭動。
蔑片蠱是將下毒的竹篾切成一片一片,放在路上。如果有人踩到了,那么蔑片就會扎進人的腳跟。久而久之,整個人也都會跟著消瘦,不到幾年就會死去。
金蠶蠱被稱為“最強巫蠱”,它的效力最為兇狠,據說這種蠱不畏火槍,最難除滅。一般制作這種蠱的做法是將多種毒蟲放在甕缸中密封,讓它們自相殘殺,最后只剩下一只形狀像蠶、皮膚金黃的便是金蠶蠱。
中蠱之人會感到胸腹絞痛、腫脹,最后七孔流血而死,死時口鼻之間會涌出數百只蟲,極其慘烈,死者的尸體即使火化,心肝也還在,呈蜂窩狀。
有制蠱就有解蠱,在湘西,又叫隔蠱。通常下蠱的都是蠱婆,而解蠱的是男法師。
△解蠱用到的咒語
他們會在野外舉行儀式,寫下咒語,還會生火,用鍋煮一些供品,據說是給各路神仙用的,有時還要修路,方便神仙前來,央視紀錄片旁白更是官方吐槽“如果不說的話,看起來就像是野炊”。
△法師解蠱儀式
法師們相信,中了蠱毒的人魂魄被奪走了,隔蠱便是邀請各路神仙前來幫忙把魂魄從蠱婆那里奪回來。
虛構故事可能更多帶有傳奇想象力,有夸張的成分,但現實中,卻真的有人相信蠱毒的存在。
比如就有苗族父母因為孩子腹痛,懷疑是蠱蟲導致,先是找了苗醫驅蠱,沒有作用才去醫院,而醫生從孩子的嘔吐物和糞便里,找到了疑似毛毛蟲的蟲體和蟲卵。
那么,如果不吃藥不看病,靠著蠱術就能痊愈嗎?不管醫生信不信,有些人已經在行動上相信了。
在他們眼里,蠱能治病,也能治愈人與人的關系。在萬能的某寶上,就有不少打著蠱術的旗號幫你挽回對象。
不少買家留言都說有一定的功效,甚至幫助他們重新得到了心上人的信任。
但鑒于店家們既宣稱是泰國的下降頭,又是湘西蠱毒,對他們的專業性,上流君持保留態度。
蠱毒并不僅限于湘西地區,在云南、貴州等地也有很多傳聞,而湘西蠱毒,是最出名的。
但蠱毒真的還存在嗎?
而在紀錄片中一些村民們也表示對于蠱毒,他們也并不是很了解,只是一直有這么一個傳說,他們也無法確認蠱是否真的存在,還有人說是符咒吃下去后才變成了蠱蟲,就像鬼一樣,誰都聽說過,但誰也沒真正見過。
記錄片里采訪到的一些親身經歷過蠱毒的人,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又說法不一,更讓蠱毒顯得神秘了。
記錄片末尾,有民俗專家指出他并不相信蠱毒的存在,隔蠱更多的是精神療法,苗醫通常是在解蠱儀式之外,再加上藥物治療,真正起作用的是藥物,而非真的驅除了蠱蟲
至于放蠱的蠱婆,更像是一種污名化,因為在口口相傳中,蠱婆被視為是社會秩序的破壞者,解蠱的男巫師則是維護秩序的正義一方,而一般蠱婆的命運也都非常悲慘,諸如“發起瘋來連丈夫兒子都不放過”的指控,反映的是男尊女卑下對女性的壓迫。
看過電影《湘西剿匪記》的人可能知道,湘西地處湖南境內,以前較為動亂,土匪眾多,那會的土匪們會蒙面搶劫或者是在臉上涂上鍋灰以免他人認出自己。
加上民國時期有很多著名戰役都發生在湘西,比如說護國軍與袁世凱北洋軍發生的“湘西護國之役”,整個湘西社會環境都遭受到了一定的沖擊,治安問題十分嚴重,人們迫切地需要穩定的生活。
論文《湘西苗族巫蠱信仰生成之剖析》中提到,巫蠱文化是由于人們內心的需求而出現,其實是大家對于信仰的渴望。
巫蠱文化在湘西成為了一種共同的信仰后,能夠方便寨主們進行管理,也能為人們的社會行為建立一個合理的標準。一方面滿足了大家心理上對于信仰的需求,一方面又滿足了社會整治的需求。
一旦形成了這種文化,大家就會有很強的歸屬感。實際中它維持了地方“小傳統”中的社會秩序,也為社會整合和社會控制功能的發揮提供了具體可行的實踐規則。通過這種民間信仰,人們也能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地開始去維護社會秩序,并且增強集體的國家意識。
△現在成為旅游景點的湘西,以前是神秘的所在
從科學角度來說,很多人得病并不是因為中了蠱毒,而是在以前的年代有人對于無法解釋的病癥做了一種歸類與認同,把這些無法解決的疑難雜癥變成了“蠱毒”。
《爾雅》里對蠱是這樣定義的:“康謂之蠱。”這里的“康”也就是麥子、稻谷的皮或殼。也就是說,蠱在最初指的是糧食蛀蟲。
金庸筆下具有劇毒的金蠶蠱,在《本草綱目》里是這樣描述的——“蟲屈曲如指環,食故帛錦,如蠶之食桑葉也?!币簿褪侵x,但并未說到有毒。
前面吐出毛毛蟲的案例,醫生雖然第一次見這種蟲子,但對蠱蟲的說法卻表示懷疑,推測更可能是喝生水吃野果等吃進去了蟲卵,導致在體內發育。
而現代醫學認為,民間流傳的蠱毒很可能是血吸蟲病,它的癥狀是高燒、腹痛、咳嗽等等,嚴重的還會極度消瘦、肚子大等。
從查閱到的相關文獻來看,蠱毒的治毒藥物多屬于止血、止瀉、利水、解毒類藥物。
巫蠱之術,究竟是否存在,又或是曾經存在過但逐漸消亡了,后人已經無從知曉。但在交通、科學已經相當發展的今天,要想領教蠱毒的威力,建議還是上舊書市場淘點武俠小說來得更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