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家庭勞爾夫人的孩子和窮苦家庭姚敏夫人的孩子在醫院被護士抱錯了。
通過公安,姚敏勞爾的孩子回到了原生家庭,而這已是二十八年后。
姚敏一家的生活
為什么姚敏她這樣努力工作?動力是什么呢?是什么原因驅使她去賺那么多錢?
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她要跟跟人比高低,比的是銷售業績,她的愛競爭并不是她行為的最重要原因。
當姚敏長大的時候,她家是最貧窮者。她住的小房子是用舊木料和類似的廢料構筑的。
姚敏上中學以前,一直由父親給他理發,這樣可以省錢。
因為貧窮埋下的種子,姚敏在中學期間,暗下決心,將來要生活得比父親好。在她心里意味著在上等居民區有一座漂亮的房子,家里人都穿好衣服,有高級汽車以及在最好的商店買東西,她明白,只要能找到一個掙錢多的崗位,同時又拼命干活,是能夠達到。
姚敏女士從來也沒有把“生活得好”與財富積累相提并論,在中間畫等號。
于是,“生活得好”便意味著通過消費各種高級商品來展示自己的高收入。
對她來說,高收入是克服社會地位低微和自慚形穢情緒的途徑。
把錢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姚德文的父母可就會頭腦發脹,不知所措。
他們的財務計劃是十分簡單的:什么時候有錢就什么時候花;沒有錢就什么也不買。
姚敏經常提醒自己出身貧寒的家庭背景和缺少十分必要的學校教育。
她經常在心理上懲罰自己。
從寒微中發跡的高收入者,用高消費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六輛汽車,戴的手表價值超過5000人民幣,她在最高擋的商店購置服裝,還擁有一套度假公寓套房等等
她通過信用方法買更多的東西,隨著她欠債的增加,對債臺高筑的恐懼感常常使她窒息。
她經常的需要是使別人相信她的成功,不幸的是,她從來沒能使自己相信自己的成功。
姚敏除了由于她覺得自己在社會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上有缺陷的心理因素外,還有一個基本的原因,就是姚德文爺爺奶奶教育她走了這條不歸路。
她的父母雖然收入無多,但也并不節儉。他們幾乎花光所有他們能得到的收入。
任何即將增加的收入,都立即派定消費用場。甚至預期的所得稅退款都會在收到退款支票以前就老早指定了用項。
他們的消費行為給他們的女兒以重大影響,潛移默化傳輸這樣的信息。
掙錢是為了花錢,要花更多的錢,就需要掙更多的錢。
他們家經常放滿了食品,甚至早餐也是一次宴會,腌熏肉,香腸,家庭煎炸食品,雞蛋,英國松餅以及丹麥酥皮餡餅等,是早上的主要食品。
姚敏的父母每天大約抽煙三盒,全是好煙。
節假日,食物、香煙和酒的消費就大量增加。
逛商場購物和消費是姚敏一家的主要嗜好。
收入都被安排到消費上,而且在重要的購買項目上狠狠地使用信用方式,背負了債務。高收入也賺到過許多錢財卻手中看不見現金,也留不住一分錢,負債累累的悲慘下場。
2020年1月疫情到來,使她失去了工作,巨額債務及其家庭巨大開支,多年養成的高消費行為導致她跳湖自盡了—復雜辛苦痛苦絕望壓力大抑郁抽煙洶酒。
她的兒子姚德文替母還債,深陷沼澤痛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