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聽說生娃后才是婚姻的開始,親身體驗更為感慨,男孩子要擔起一個家,女孩子則是“沒有家”的。如果出嫁后就沒有了“家”,那為什么要出嫁呢?從這個角度來說,新時代女性可以養活自己實現經濟獨立,自然是不想進入婚姻,犧牲自由與美好的身體,去承擔“賢妻良母”的角色的。
好在她摸瞎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老公,在老公維度,做的已經足夠好,但終究是比不過媽媽的。她曾抱怨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把她養廢了,如今發現她很享受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也曾開玩笑說“找老公就像找了另外一個媽媽,很幸運也很滿足”。她自己成為媽媽后,開始敬佩媽媽,只可惜,時光不會重來,媽媽已經在變老的路上。如果可以,她很希望隨時把媽媽帶著,這樣自己就能經受住許多考驗,不用承受成長痛了。如果注定要分別,她如何能永遠記得媽媽?學會做媽媽味道的菜、學會媽媽身上樂觀積極的品質,像媽媽一樣經營好一個家庭,這就是媽媽想看到的。
但終究還是沒法完全避免矛盾與意見不合,人與人的相處總是這樣吧。即使前一天還在因為老公吐槽媽媽對老公不滿,第二天也會因為自己對媽媽的意見而心生怒氣又或者怨氣。生氣的點在于媽媽前半夜不睡覺手機光亮讓她有點煩躁,埋怨的點在于媽媽幫忙帶娃時玩手機,雖然娃也沒哭鬧的特別厲害,但這種不專心讓她有些不快。只能安慰自己“人本來就是幫忙的,且已經做得更好了,就不必吹毛求疵了”。
向來不愛整理的她,現在隔段時間就會整理下娃有哪些東西,還缺什么、要買什么,這也是當媽給她帶來的改變吧。以及意識到自己帶不了娃,還需要好好上班賺錢。連抱孩子都別別扭扭的,還好有母乳喂養這件事提醒著她是一個媽媽,雖然母乳親喂伴隨著一些辛苦與疼痛。
成為媽媽后她就不可以像之前一樣矯情了么?那些談戀愛的時光,她被放在心尖上呵護著。之前看到一個說法“女性仿佛只活懷胎十月和坐月子那個月”,現在的時代已經好很多了,男性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被伺候”的角色,開始與女性共同承擔起家務;女性也擁有了賺錢養家的權利與自由。
小時候就不理解為什么家里永遠有做不完的家務,如今自己成家了,她的理念是“沒什么必須做的家務”,之前領導和她說“判斷一位女性是否勤快優秀的標準就是這位女性眼里有活、家收拾得干凈利落”,她很不以為然,也難得的沒有被這個理論說服。在別人眼里勤快與否重要嗎?一方面在意他人的評價,另一方面又想什么都不做獲得好評。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還是保持什么都不做的舒適,同時放下對他人評價的在意與執念好了。人活給他人看還是活給自己看呢?他人評價好壞不重要的話,自己活得舒適肆意也值得贊賞,偏偏她還活得擰巴內耗。或許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二者兼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