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的青少年時代。師傅雖然岀生在兵荒馬亂年代,但他家是遠近聞名的地主,擁有千畝的良田和莊園,師傅從小過著錦衣佳肴無憂無慮的生活,受到良好的教育;說到這不得不提師娘,也就是我母親的堂妹,按照輩分我應該叫她小姨或姨媽;我的姥姥家當時是富甲一方的商賈,縣城里街上的店鋪一半是他家的,拿出幾個店鋪都比他家千畝良田值錢!姥姥家要在老家蓋廳房,需要占鄰家花園,講好價錢,對方又反悔,說用銀元鋪院子,又說要十塊大洋立排排滿才行,分明是訛錢;馬家廳房幾經周折終于建成,成為當時遠近聞名建筑,就是現在也是很氣派的建筑群,可惜沒有保護好,成了人們的記憶。解放后劃成份師傅家成了地主,師娘家通過工商業改造成了國營和集體企業的職工。話說他們都到了結婚年齡那個小伙不萌動,那個少年不懷春,遙窕淑女,君子好逑,門當戶對,郎才女貌,水道渠成,順利成章步入結婚的殿堂。少年時的師傅是個孩子王,村里的自行車沒有幾輛,他家有輛相當于現在的寶馬,德國造“馬”牌,與另一少年比試誰騎得快,象飛一樣,回來時滿頭是汗,氣喘吁吁;下河游泳上墻爬樹全村無敵,從小就沒有服的事,與誰都敢叫板,小伙伴個個都佩服他。一次偶然的機遇,他迷上了二胡,自己買來二胡,當地買不到教材,自己坐火車到青島,利用空閑時間,工作間隙拼命自學二胡,經過多年的苦學鉆研,稍有名氣,成了村,鎮文藝活動的骨干。轉眼到了六十年代末,地區歌舞團來鎮上招人,通過層層考試選拔,他名列第一??上б蚴浅煞輪栴}沒有被招錄!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師傅去了鎮文化站,一直工作到退休。退休以后也沒閑著,收徒弟辦二胡學習班,學員來自當地鄉鎮廠礦,當地駐軍子女也來找師傅教孩子,學員多的時候光部隊子女就二十幾個,忙的不亦樂乎。師傅十分重視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當發現班上人多,相互影響,教學效果時,果斷停止采取一對一教學模式,有重點分類指導,學員的成績上去了,可是他不辭辛苦在學員間來回授課,有原先跑一趟成了跑三四趟了,為得是什么,是確保教學質量和效果。說到教學,師傅是個要求非常嚴謹的人,甚至到了有些苛刻的地步。上課時,“音高了”,“音低了”,“不對”,“是這樣”,還是不對,這樣怎么學好二胡,怎么又犯了”因一個音符或拍子不對,手把手給你示范糾正!他的嗓音又大,出去三里地都能聽到他訓人的聲音;尤其那些女孩子常常抹眼淚,不好好學的學生常常被訓得哭了,我是最不愿意去上他的課,有段時間萌生不想學的念頭,也是常常被罵的最厲害的那位學員了??鬃佑腥У茏?,七十二賢人;我們的師傅也是桃李滿天下,每每說起自己的得意門生,喜悅之情益于言表;現雖已過古稀之年,頭發花白,但依然精神鑑爍,教學育人,送學生考級,不過帶得少了,必竟歲月不饒人。剛退休那會當地文藝團體紛紛上門聘請他參加各種商演,是歌舞團的首席演奏師,臺柱子,雖然退休了,但也忙得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