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成帝的棺槨停在直山行宮,文武百官早幾日得了消息,現在已經陸續趕到。高品級的官員尚能在行宮內得到一處安置之所,低品級的官員便只能宿在縣城之內。
元琮被安排在元琦居所的耳房之內,外面人多口雜,一切吃穿用度都是送進房中。只有到了夜深人靜時,元琦會支開靈堂前的人,和元琮一起守靈。
“我明明知道,”元琮泣不成聲,“我明明知道的,我還要去那么遠的地方。”
元琦和她并排跪在一起:“雖然最后沒等到你,但母皇也并無太大遺憾。她告訴我,她在父后臨終前答應過他,要保你平安活著,現在的情形,已經是最好。母皇臨走前還笑著同我說,這下可以無憾地去見父后了。”
元琮聽了更是淚如雨下:“是我不孝。”
景成帝駕崩既在意料之內,她很早就在為這一天做準備了;也在意料之外,沒想到這一天來的這么快,明明過年時看她還精神奕奕。元琦心中有些怨元琮,可也知道她亦是不愿造成現在的局面的,便默默陪她落了一會兒的淚。
“大姐姐現在回來了,我便安排興盈露個面。他今年十四歲了,去年的及笄禮,對外說是在孝中沒有辦。現在母皇大行,讓他在群臣中留下個孝名,我也好把封地給他,以后大姐姐又可以少了一重束縛。只是,大姐夫的身孕,幾個月了?”
元琮頗感歉意:“已經六個月了,他恐怕不能出現在人前。三妹,給你添麻煩了。”
劉云是敬懷太女的遺孀,現在還應該在皇陵,他若是懷著身孕出現,那可是皇室一大丑聞了。
“無礙,便稱哀思過度病倒了,讓興盈來盡孝便可。母皇一直希望大姐姐子嗣繁茂,定然不會怪罪的。”
二人沉默了一會兒,又說起江桓來。
“大姐姐是怎么遇到江桓的?”
“我隨船隊往金洲去,大約還有三個月的路程的時候,她帶著寥寥幾個隨從,只兩艘小船,物資也不夠,不知怎么漂了這么遠的。若不是遇到她,我恐怕現在還在海上呢。她說金洲暴亂,三妹派五姑母前去鎮壓。那天有一伙暴民沖擊金洲府衙,五姑母借了黜陟使府上的親兵去驅趕,不料那伙人卻是調虎離山,轉頭來把黜陟使府圍了。她在在宋慕白的幫助下,一路逃至碼頭。事起匆忙,宋慕白也只來得及準備了兩艘戰船和一些食水。原打算讓她走水路去金南避一避,不料途中起了大風,竟是將她們吹離了岸邊,直到遇到了船隊,這才能返回大周。”
這些日子忙著景成帝的喪儀,江桓到了多日也沒能見她。聽元琮的敘述,處處都是漏洞。
自幼便是太女的元琮,當然也能聽出來這些話里的影射。沖擊府衙的暴民不是軍隊,何至于府兵已經不能維持,落魄到要借黜陟使府上的親兵?宋慕白作為常年駐守金洲的將軍,遇到了這樣的大事,不是帶兵鎮壓暴亂,反而是幫助江桓出逃?
“三妹,我不知道你對金洲的打算,但是江桓一直是你的刀,你定是用著趁手,或者沒有更好的替換。五姑母一到金洲,便出了這樣的事,恐怕是壞了你的安排。”
元琦長長嘆了一口氣:“是啊,金洲是我留給大姐姐的,我答應過你也答應過母皇。五年之內,我要一個太平的金洲,這是當年我給江桓的任務。后來不論她用什么酷烈的手段,只要政務通明,我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我和她都心知肚明,將來只需興盈接手封地之后‘處死’江桓,便可安定民心,此謂不破不立。我也暗中囑咐宋慕白,讓她將來無論如何保下江桓的性命,所以這次她才能這么快反應過來,接應江桓出逃。”
元琮略一思忖便知:“所以是五姑母一腔熱血,毀了你的計劃?”
元琦點頭:“送五姑母一家過去,是留給大姐姐治理金洲的。宋慕白在金洲多年,我怕她將來尾大不掉。現在看來,與其送一個不靠譜的長輩,不如用一個沉穩的弟媳。我這次召了東平侯回京,問明原委,倘若不是有什么意外的變故,真的是她擅作主張,便還是讓宋慕白留在金洲吧。”
二人聊著政事,又守完了一夜。
景成帝的棺槨在直山行宮停靈四十九日,回到京城后又在殯宮停靈三月余,最終于景成三十五年八月葬入皇陵,謚號“文”,世稱文帝。
敬懷太女長子興盈公主,至純至孝,封為金洲公主,享一洲食邑。敬懷太女正君劉氏,隨興盈公主一起前往金洲居住。
雖然從沒有公主能有如此大的封地,但公主終究是男子,不能代代相傳,等到興盈公主百年之后,金洲還是會收回來的。況且興盈公主嫻雅文靜,不愛插手政事,金洲并不會脫離朝廷的控制。
誰不知新帝在做皇女時,受敬懷太女照拂頗多。如今敬懷太女已逝,當年的照拂回饋在興盈公主身上,顯的新帝仁善念舊。
朝臣們無一反對。
文帝的后宮君侍們,沒有孩子的遷居偏宮養老,有孩子的愿意隨皇女皇子出宮入府上居住,元琦統統都放了人,不愿意出宮的,同樣遷居偏宮。
闔宮上下只有良君例外,他要隨四皇女一起長居皇陵,為文帝守陵。
把良君和元瑾放逐到皇陵,元琦是深思熟慮過的。雖然的確是夾帶了私情,但有了良君和興盈公主的例子在前,兩廂一對比,足以讓人知道,新帝的性子。
有恩報恩有怨報怨,恩怨分明。
這一舉足以將之前給朝臣們留下的睚眥必報的印象扭轉。
誰不愿新帝是個賞罰分明的人呢?
景成三十五年九月二十二日,皇太女元琦即位,宣布次年改年號建和。冊封太女正君衛氏為皇后,太女侍君趙氏為從三品順儀,太女侍君池氏為正三品充儀,太女昭訓盛氏為從四品貴人。
文帝開創的景成之治至此結束,建和年間,大周將迎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