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奇特的幫兇
這場大革命的推手之一令人匪夷所思,那就是咖啡。
咖啡助長了精神的狂熱,巴黎的革命者普遍咖啡成癮。
當所有人都變得狂熱,偏執就出現了。
起初,歐洲人并不喜歡咖啡,在他們眼里咖啡就如同皮蛋,臭豆腐,豆汁一樣的食物,不能入口。
英國詩人喬治·桑迪斯在旅行途中描寫土耳其人時寫道:“土耳其人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圍著一種名為咖啡的飲料談天說地,這種飲料像煤煙一樣黑,喝起來也和煤煙差不多,但是據說,這種飲料能幫助消化,并且帶給人快樂。”
天主教為了打擊奧斯曼,在私底下一些主教把咖啡這種黑色的“邪惡”飲料稱作撒旦的血液。荷蘭人此時用土耳其酒的名義售賣這種飲料。
為了審判咖啡,他們把咖啡送到了教皇面前。
他們哪里知道,教皇早已經被荷蘭人收買了。
“這種飲料也太好喝了吧,要是讓異教徒獨享這美味也太可悲了。我們不妨賜予這瓊漿玉液一個好名字,讓它成為正規的基督教飲品。”這句話出自教皇克萊門特八號種子。
于是它獲得了一個正式的名稱--咖啡。
也許,我們可以叫它咖啡豆漿,有的人喜歡有的人討厭的咖啡我們叫它咖啡豆汁。
常人無法接受的咖啡往往不是那些普通的純發苦的咖啡,而是又酸又澀的苦咖啡,這種咖啡中香氣和醇度都還不錯的往往價格昂貴。
來一碗豆汁嗎?
大約紀元六世紀時,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爾代某日趕羊到伊索比亞草原放牧時,看到每只山羊都顯得無比興奮,雀躍不已,他覺得很奇怪,後來經過細心觀察發現,這些羊群是吃了某種紅色果實才會興奮不已。
卡爾代好奇地嘗了一些,發覺這些果實非常香甜美味,食用過后自己也覺得精神非常爽快,從此他就時常趕著羊群一同去吃這種美味果實。後來,一位回教徒經過這里,便順手將這種不可思議的紅色果實摘些帶回家,并分給其他的教友們吃,所以其神奇效力也就因此流傳開來了。
這是咖啡來源的一個故事,聽聽就好,就和阿里巴巴大盜一樣,方式或許是真的,故事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
啡的來源已無從稽考。諸多傳說之一指咖啡原產地埃塞俄比亞西南部的咖法省高原地區,據說是一千多年前一位牧羊人發現羊吃了一種植物后,變得非常興奮活潑,因此發現了咖啡。也有說法是由于一場野火,燒毀了一片咖啡林,燒烤咖啡的香味引起了周圍居民的注意。人們最初咀嚼這種植物果實以提神,后來烘烤磨碎摻入面粉做成面包,作為勇士的食物,以提高作戰的勇氣。不過這些傳說故事都缺乏歷史文件佐證,只出現于后世的旅游傳記中,因此無從考證咖啡起源的真正原因。
直到11世紀左右,人們才開始用水煮咖啡做為飲料。13世紀時,埃塞俄比亞軍隊入侵也門,將咖啡帶到了阿拉伯世界。
這種豆漿基本上都是從也門的摩卡港運送出口,摩卡咖啡便因此得名。
因為伊斯蘭教義禁止教徒飲酒,有的宗教界人士認為這種飲料刺激神經,違反教義,曾一度禁止并關閉咖啡店,但埃及蘇丹認為咖啡不違反教義,因而解禁,咖啡飲料迅速在阿拉伯地區流行開來。咖啡Coffee這個詞,就是來源于阿拉伯語Qahwa,意思是“植物飲料”,后來傳到土耳其,成為歐洲語言中這個詞的來源。咖啡種植,制作的方法也被阿拉伯人不斷地改進而逐漸完善。
但在西元15世紀以前,咖啡長期被阿拉伯世界所壟斷,僅在回教國家間流傳;當時主要被使用在醫學和宗教上,回教醫生和僧侶們承認咖啡具有提神、醒腦、健胃、強身、止血等功效;15世紀初開始有文獻記載咖啡的使用方式,并且在此時期融入宗教儀式中,同時也出現在民間做為日常飲品。因回教世界嚴禁飲酒,因此咖啡成為當時很重要的社交飲品。
咖啡生豆所含的糖分約8%,經過烘焙后大部分糖分會轉化成焦糖,使咖啡形成褐色,并與丹寧酸互相結合產生甜味。
阿拉伯雖然有著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港口城市摩卡,但卻禁止任何種子出口。因為奧斯曼的官員腐敗,這道障礙最終被荷蘭人突破了。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他們終于將成活的咖啡樹和種子偷運到了荷蘭,咖啡樹與月桂樹極為相似,通常生長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
咖啡極易受到霜凍的傷害,所以經過多次失敗的荷蘭人在溫室里面培養它們。
咖啡豆會隨耕作方法、地區氣候及種種因素的差異,而生長為不同的種類,這便是咖啡品種繁多的緣故,明明是同一個品種所得的咖啡豆確實不同的味道。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荷蘭人的買賣輾轉將咖啡傳入歐洲,很快地,這種充滿東方神秘色彩、口感馥郁香氣迷魅的黑色飲料受到貴族仕紳階級的爭相競逐,咖啡的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甚至產生了“黑色金子”的稱號。
荷蘭人又用這棵樹的種子在錫蘭(今斯里蘭卡)種植咖啡樹。
1699年,另一個荷蘭人把咖啡樹從印度南部的馬拉巴爾海岸運到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蘇門答臘島、西里伯斯島、巴厘島,馬來西亞帝汶島以及東印度群島的其他地方,并在這些地方成功種植,于是幾年以后,東印度的咖啡產量大到直接決定了世界市場上的咖啡價格。
后來,荷屬圭亞那的一位外交官的妻子,將幾粒咖啡種子送給一位駐巴西的西班牙人,他在巴西試種取得很好的效果。巴西的氣候非常適宜咖啡生長,從此咖啡在南美洲迅速蔓延。
因大量生產而價格下降的咖啡開始成為歐洲人的重要飲料。
對于普通人民來說,這依舊是貴不可言。
費迪南多對咖啡進行了創新,利用蒸汽壓力,在高溫、高壓下瞬間將咖啡液抽出,他將這種咖啡命名為百花濃縮咖啡。
咖啡豆的顏色越深,風味也更甘甜香醇,這時油脂已化為焦糖,苦盡回甘,余味無窮,費迪南多創新的在咖啡豆上使用了深焙,命名為羅馬烘焙法。
對咖啡因敏感的人,不妨選用深焙的豆子,因為在深焙的過程中,咖啡因會慢慢的逸失,所以越深焙的豆子,其咖啡因的含量越是低,一杯特濃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只有其他中焙咖啡的一半。
為了賺取資金,費迪南多在巴黎的時候發明了摩卡壺,并將之命名為巴黎壺。
摩卡壺分為上中下結構,下座是盛水的水槽,中間的粉槽盛放咖啡粉,上座盛放萃取后的咖啡液。它的原理是通過加熱下壺中的水變成蒸氣,利用蒸氣的壓力將水推升至導管進入粉槽而萃取咖啡液,再繼續通過導管推升到上壺聚合流出。摩卡壺做出的咖啡是一種濃縮式的萃取,者受到了巴黎人的熱愛。
加上巴黎壺的稱呼,使之備受歡迎。
巴黎是有著地域歧視的,在法國只有兩種人,一種叫巴黎人,一種叫外省人,哪怕是里昂的居民也被巴黎人所低看一頭。
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中說到: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么你此后一生中,無論去到哪里,他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巴黎人愛說長句子,說話彎彎繞繞的,有點像中國春秋時期記載的貴族之間的交流,特別喜歡在陳述觀點之前舉個歷史上的例子,以此凸顯學識淵博。
外省人比起來更叫簡單直率,這被巴黎人所瞧不起。
在后世,巴黎比起外省唯一不如的恐怕就是昂貴的生活支出以及治安了,巴黎的人心里頭花花腸子太多,不如外省人淳樸,治安自然不好。
但在這個時代,沒有什么可比性。
巴黎人看著四處無人索敵,于是開始內斗了,你是巴黎鄉下的,我是巴黎城里的,你是郊區的,我是富人區,你是富人區,我住在凡爾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