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便宜是王道
但是當已經失去了十年之后,如果不能抓住新的機會,難免還要失去二十年甚至三十年。
就這個時空目前而言,東瀛的半導體行業,規模還是世界最大的。
除了東瀛半導體行業強勢的存儲器業務,目前還是壟斷市場份額70%之外。其他的各種不起眼的小零件,電容、電阻之類的,東瀛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也是占據了七八成。即使是其他的各種不起眼的半導體零部件,東瀛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都是相當高的。
可以說,90年代初,東瀛才是半導體產業最強大的國家,海灣戰爭之后,全世界都感嘆米國的技術武器的先進,東瀛企業則是得意的表示,如果沒有東瀛企業供應的電子芯片,米國不可能把海外戰爭打的那么漂亮。
雖然,東瀛企業供應米國的,都是米國芯片行業放棄的低端、低利潤的產品。但是這些低端的產品,往往是無處不在的被應用在很多領域。
所以,東瀛的幾家企業,S尼、S下、D芝、X普、NEC、RL,基本上都是在消費電子產業,或是半導體產業擁有舉足輕重的詩市場份額。
在另一個時空,這些企業后來大部分都混的慘兮兮,但現在卻都是世界五百強企業。
要知道,目前的東瀛企業世界五百強的數量超過150家,比米國的世界五百強企業數量還略多。而目前這些企業,或多或少感覺到傳統的業務,已經遇到的增發乏力,甚至是市場份額下降的問題。所以,不少的消費電子企業,都是在找出路。盤古兼容機對于這些東瀛消費電子企業而言,無意是一條非常具備誘惑力的出路。
要知道,盤古電腦目前占據世界的個人計算機市場的半壁江山。生產電腦整機,賺取硬件差價是一部分利益所在,另外,這些企業多少都有做顯示器、內存、主板等等業務,獲得了盤古兼容機市場的技術開放授權之后,這些廠商再繳納一筆硬件專利之后,又可以生產主板、內存,甚至是顯卡、硬盤等等。通過進入新的產品的出貨量,拉動自家的其他零部件產品的出貨量。
總是來說,這些東瀛企業,還是試圖通過商業運營的成功,化解自身的危機。
殊不知,這些做法,基本上是無用的。
另一個時空,東瀛后來最大的10家企業,八家都是汽車或跟汽車相關。100家大企業里面里面,一般以上都是汽車相關。
某種程度上,另一個時空后世的東瀛經濟,已經不再是百花齊放,各行各業都有一堆的世界級巨頭。而是基本上靠汽車產業一枝獨秀,維持東瀛經濟的體面。除掉汽車之外,后世的東瀛絕大部分的行業,要么就是規模太小,要么就是長期衰退。
最后,米國的六家兼容機企業里面,P果、D爾、H普、K柏,還有Q布斯離開P果公司后,創立的新P果公司。而最后一家米國兼容機企業,讓劉焱感覺到很詫異,居然是W軟!
微軟申請制造兼容機,而且還是盤古兼容機。
在跟現場的兼容機廠商簽署了協議,協議基本上差不多,規定了專利的標準和價格。另外,還有硬件的出廠價,也是需要跟廣大的兼容機廠商進行商討,不能采取單獨定價的機制。
就如現在的旗艦機盤古7代采用的CPU,魯班1代架構,四核心66MHZ主頻CPU芯片。就給予了這些廠商極大的讓利,目前,生產成本高達150米元的芯片,對于這些簽訂10萬顆以上訂單的大廠,給出友情價180米元一顆。而目前,這款旗艦芯片,市場的零售價則是高達279米元一顆。
當然了,購買這款芯片的大部分是盤古5代、6代的用戶,通過更換CPU的方式,來完成升級換代。
基本上,這次大會結束后,現場簽署的CPU芯片供貨的訂單,總共超過1000萬顆以上。六成的CPU訂單是被維創半導體獲得,另外,LS半導體也獲得了四成訂單。
這里面,主要是海外的廠商,對于LS半導體較為懷疑,所以發的訂單較少。而國內的廠商是知道,LS半導體的芯片工藝制程是同步維創半導體公司的。兩家企業雖然是不同體制,不同的股東,但在技術上卻是交叉進行專利授權。
本質上,LS半導體和維創半導體的芯片質量,不存在明顯差異。另外,LS半導體的芯片,比維創半導體的芯片出廠價要稍微便宜一些,雖然,換算成米元,往往也僅低了幾米元的差價。
海外的廠商為了求穩,所以是以知名度更高的維創半導體公司的芯片為主。畢竟,維創半導體公司的維創電子集團的子公司,盤古電腦就是維創電子集團一己之力研發和生產出來的,所以,這些兼容機廠商,肯定是更加信任維創系的金字招牌。
換成是LS半導體公司,由于國際廠商過去沒跟這家公司合作做,所以,有點顧慮也是正常的。
但是,國內的廠商卻不這么認為,因為是國內的企業,所以經常看新聞。新聞聯播上,報道國內半導體產業的技術突破,是經常提到LS半導體。另外,盤古電腦現在的芯片,至少有40%是LS半導體供貨。
盤古6代~7代的芯片,維創半導體生產和LS半導體生產的芯片,是各占一半。基本上,只要芯片是合格的,不管哪家廠出來的,都是可以使用的。
既然維創電子集團官方生產的盤古電腦,都認為LS半導體和維創半導體生產的芯片是差不多的,那么,兼容機廠商還有什么顧慮,當然是那個便宜用那個了!
換算成RMB,可能就可以便宜個十塊錢二三十塊錢的差價,但是,省出來的成本就是利潤。一臺是20塊錢計,10萬臺就是200萬利潤!
制造業的,誰會嫌成本降低,增厚利潤呢?正是這種一臺賺幾十塊錢,積少成多之后,才匯聚成為非常龐大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