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圍繞江漢關大樓這一建筑實體,以“緣起漢口開埠時”、“大樓興建顯契機”、“一朝建成驚天下”和“屹立江畔逾百年”四個部分,向讀者展示了百年老關“江漢關”的歷史一瞬,較為詳細地再現了蓋樓的時代背景、施工經過、建筑概貌和時代意義,以期讀者更加洞悉江漢關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片段以及武漢城市江漢朝宗的底蘊內涵。
【關鍵詞】海關江漢關大樓武漢江漢朝宗
1924年1月21日落成的江漢關大樓,聳立于武漢沿江大道順江折彎的最佳地段,該大樓建筑風格獨特、盡顯古典風范。從1924到2024,經受百年風雨洗禮,江漢關大樓見證了武漢城市發展的滄桑巨變,更親歷了中國海關的主權更迭。如今的江漢關大樓,已然成為武漢城市聞名遐邇、名副其實的地標建筑,象征著武漢江漢朝宗的人文底蘊。
圖1江漢關大樓近照
一、緣起漢口開埠時
俯瞰武漢城,滾滾長江水順流而下,猶如一條蜿蜒的巨龍貫穿東西。漢水匯集于此,會江入海奔騰不息,促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水鼎立的城市格局。隨著鴉片戰爭一次又一次的殖民發動,一艘艘堅船、一枚枚利跑,徹底叩開了封閉已久的舊中國大門,也從此把武漢這座沉靜安逸的小城推向了歷史的潮頭。1861年2月,英國駐華使館參贊巴夏禮跟隨海軍中將賀布率領的英國艦隊進入長江,開始強制執行《天津條約》規定的口岸開放事宜。3月21日,巴夏禮與湖北布政使唐訓方簽訂了開辟漢口英租界的協議,漢口正式宣告開埠,這也意味著漢口地區向世界敞開大門,武漢城市的近代史也隨之拉開序幕。
英租界的開辟,只不過是英國人在商貿領域侵略的第一步。簽訂協議后不久,英國單方面公布了《揚子江貿易章程》和《長江通商章程十二款》,明文規定外商商運貨到長江中上游,只需在鎮江辦備手續,即可在鎮江以上各口隨意裝卸合法商貨,返鎮江前可勿庸履行任何海關手續。此舉一出,國外的商船蜂擁而至,暢行長江中上游,如入無人之境。時任湖廣總督的官文對此表示不滿,向清政府上奏,請求在漢口設關。幾經周折,清政府總理衙門終于同年10月向官文下達諭文:漢口設關,查驗進出各貨。只可惜,清政府對海關的運作機制毫無經驗,在英國人的指導下建立起的海關,只能是名在清政府、利歸英國佬。1862年1月1日江漢關宣告成立,江漢關首任稅務司由英國人狄妥瑪擔任,代表清政府的江漢關監督由駐節漢陽黃州德安兵備道道臺鄭蘭兼任。狄妥瑪的關署(辦公樓)設于漢口河街英租界附近的花樓外濱江。鄭蘭的監督署(辦公樓)設于漢口青龍巷。
命運多舛,江漢關與武漢城市的命運緊密相關、寵辱與共,被殖民者所主宰,被迫遭受喪權屈辱。但從積極地一面看,漢口開埠設關為武漢城市發展和經貿往來注入了一股活力,讓漢口從一個內陸內河碼頭轉變為通江達海的國際經貿中心,并一度加冠“東方芝加哥”美譽。而江漢關因海關業務量的激增,迅速發展成為近代“四大海關”之一。
二、大樓興建顯契機
?。ㄒ唬┌徇w問題浮出水面
江漢關設立之初,主要的辦公場位瀕臨英租界,正是上文提到的狄妥瑪的關署毗鄰的青龍巷內的一處房屋。此房屋連同倉庫均是1866年以14萬2千兩關平銀從美旗昌洋行購得,房屋整體設施較為簡陋。隨著業務發展,江漢關除了征稅、監管業務外,還承攬了郵政、港務、氣象、檢疫等工作,辦公場所顯得更加狹窄不堪。此外,房屋整體采用木質結構,木料年久失修,腐朽已過半,存在極大安全隱患。事雖如此,沿江的房產備受外國銀行、商店、輪船公司競相追逐,房價極其昂貴、高居不下,江漢關既無雄厚的財政支撐,也短期內尋不到合適的場所,導致辦公場地搬遷問題被迫擱置。
(二)臨時場地不足以解燃眉之急
1899年,時任江漢關稅務司的何文德向海關總署總稅務司赫德建議,請求英政府批準,將位于漢口的英工部局房屋轉讓江漢關作辦公之用,但這事在他的任上并未達成。1906年,履職江漢關稅務司的克勒斯在寫給赫德的半官方信函中坦言,建議購買英工部局房屋地基以籌建江漢關大樓,同樣的結果再次發生,他的任上江漢關關署仍未動遷。轉機發生在1907年,安格聯調任江漢關稅務司,他也認為江漢關辦公地點嚴重阻礙了業務發展,經商英國駐漢口領事費雷澤達成一致,江漢關關署于1908年1月19日從原址搬遷至英工部局房屋內辦公。
?。ㄈ┦觊L談方興未艾
江漢關大樓在興建之前,其地基一部分屬于江漢關所有,一部分屬于英商太古輪船公司所有。鑒于江漢關原辦公地點位于招商局輪船公司與其倉庫之間,而招商局輪船公司的房地產是向英商太古輪船公司承租,故此須經江漢關、招商局輪船公司、英商太古輪船公司三方協商而定。協商的初步方案是將房產進行置換,讓各自的房產連在一起,對三方都有利。至于面積大小差異,則通過雙方認可的差價進行補償。但推算下來,置換結果是英商太古輪船公司取得的利益最大,地基面積由原先的110.77平方米,置換成239.33平方米。而招商局輪船公司方面,雖漢口分局表示同意協商但無權作出決定,必須請示上??偩郑虾?偩謪s表示強烈反對,究其緣由是為了于英商太古輪船公司在其他地方(如廣州)的房產形成制衡局面。由于各方利益難以協調一致,加上地基、碼頭、面積差價等問題復雜多邊,房產置換方案就一拖再拖,直到1920年時機成熟,三方才正式達成協議,江漢關大樓方才迎來興建之機。
三、一朝建成驚天下
?。ㄒ唬┳钪脑O計
早在1906年,收到克勒斯信函提出興建江漢關大樓時,赫德對大樓的設想是修建一座三層樓高的大廈,既可以適應業務日益發展的需要,又能為日后更加壯大提供足夠的辦公場所。他還特地指定總稅務司署建筑工程師阿諾德設計了大樓平面圖,阿諾德后來因病未能如愿完成。赫德又采取獎勵方式招標設計,擇優選用,最后由上海著名的斯蒂華達生-斯貝司建筑工程公司中標,該大樓的設計師由建筑工程師辛甫生擔任。不愧是名師,辛甫生對大樓的整套設計圖紙,很順利地通過了總稅務司署工程部門的審核,并投入實施。
圖2江漢關大樓建筑設計圖紙(整體)
?。ǘ┳钌铣说氖┕?p> 1920年底,江漢關大樓設計圖紙以及籌建各項準備工作就緒。1921年1月29日,江漢關署由原址再次遷至沿江大道青島路口匯豐銀行二樓臨時辦公,稅務司辦公地點則遷至鄱陽街合作路口的一座花園洋房內。同年7月24日,正式開始撤除英工部局及巡捕房等房屋,而英工部局則遷至鄱陽街文華村,巡捕房遷至南京路。
1922年11月4日,江漢關舉行了盛大的奠基典禮,恰逢江漢關成立六十周年。奠基典禮由時任總稅務司安格聯主持,江漢關監督陳介、江漢關稅務司梅樂和與中外人士參加,還邀請到HUB省督軍蕭耀南、美國海軍上將菲利普,以及各國領事團體、各銀行、中外商行、市政當局、漢口商會會長汪澤湘,外商商會會長馬克等。
奠基典禮大會上首先由陳介致開幕詞,繼由梅樂和代表江漢關發言,接著安格聯講話,隨后中外來賓代表分別交流。全部發言完畢后,隨即進行奠基儀式。梅樂和邀請安格聯夫人將一個裝有本地報紙、硬幣的小匣子放在江漢關大門左側一處地面上的空穴內。守在一旁的工人后將一塊刻著中英文文字的奠基石放在這個空穴之上。這時,鞭炮聲響起,安格聯宣布奠基儀式禮成。
實際上,1922年5月5日,填土奠基工程就已經啟動。負責該項工程的劉歆記填土公司一開始就遇上了麻煩,江漢關大樓所在地基的土質軟硬尤為不均,特別是江邊擴填部分,均為泥沙淤積而成,給工程造成了較大的困難。為此,該公司突發奇想,為了克服這道難題,竟在姑嫂樹到江邊沿途鋪設了一條輕便鐵路,用法國購回的兩輛小火車拖著運土用的翻斗車,通過這條輕便鐵路把土方運到工地。地基填土完工后,該公司又將數百余根二三十公尺長的木樁打入巖層,用混凝土及數噸重的大麻石奠基。工程浩大的填土奠基工程完畢,已入1923年1月。魏清記營造廠開始進場,接續擔起承建大樓的工程,漢口英商景明洋行承擔了工程監造與承辦工程事務的責任。有了充分的設計圖以及成套的施工圖,蓋樓這件事就顯得容易多了。魏清記營造廠用了短短1年時間,江漢關大樓新樓拔地而起,如期竣工。
大樓整體占地1499平方米,建筑面積4109平方米,主體樓高40.6米,鐘樓高達83.8米。整個建筑線條剛勁、棱角分明,主體建筑為正方形四層樓,正面與側面立有科林斯式柱廊8跟,每根高約10米,直徑1.5米,柱頭由忍冬草團組成,宛如一個花籃。門前臺階高筑,自下而上多達23級,建筑物的主要部分,如墻壁、頂盤、梁柱均采用湖南花崗石(麻石)砌成,并刻有花紋線條,堅固壯觀。大樓底層莊重厚實,中上層高聳典雅,極富藝術氣息。
大樓主樓共分四層,一樓設有休息室、報關單箱房、實驗室、倉庫、貯藏室等。二樓設有大辦公室,位于中央,而東側分別與副稅務司或幫辦辦公室相連,西側與驗估、征稅、正副監察長辦公室相連。三樓為稅務司辦公室,兩側與秘書、巡江事務、會計、統計、檔案及接待等辦公室相連,四樓均作稅務司住所之用。主樓后院還設有汽車停放間及水手工作間,可以從院內東側出入通往江邊的江漢關躉船碼頭。
(三)最考究的裝飾
除了大樓外部的高雅莊重,大樓內部的裝飾裝潢也極具時代氣息。辦公室、會議室、臥室等,均采用了色彩凝重的柚木門和英國制造的柳桉木地板,樓窗以鋼架鑲嵌大型透光玻璃構成。水、電、氣、衛裝置,也均是全進口產品,如燈具、吊扇、開關、電線,是來自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的產品;樓內電梯,是英國梅德威公司制造;自來水管、水泵及衛生設備,產自英國戈登公司。樓頂還建有蓄水池,可蓄水50噸,由自動控制水泵控制,供消防緊急使用。大樓底層兩側的地下室內還安裝有中央供暖設備,也是美國暖氣設備公司制造,冬季可維持室內溫度21℃。
(四)最驚艷的鐘樓
主樓之上的鐘樓,高43.2米,鐘面直徑長達3米。鐘樓的機件是瑞士察司·吐麥士鐘表公司制造,報時裝置是美國安德森邁爾公司制造。整個機件及報時裝置的安裝維護由漢口的達衛長和亨達利鐘表公司承擔。
鐘樓自下而上共有四層,第一層是擺砣室。第二層是大鐘的機件室。第三層是大鐘的時針室,時針長達1.5米。頂層(第四層)裝有一座特制的六方形報刻器,相當于一個由7個不同音階的銅鐘構成的音響室。
大鐘是投刻奏樂,樂曲為《威斯敏斯特》曲。此曲是英國倫敦議會大廈鐘樓大笨鐘所奏出的鐘曲,由于議會坐落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區,由此得名。曲樂按每15分鐘奏4小節16個音符、每30分鐘奏2小節8個音符、每60分鐘奏4小節16個音符的規律節奏運行,按點敲鐘,聲音宏亮,遠近皆聞,鐘聲宛若德國古典音樂家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樂的主題曲。大鐘于1924年1月18日開始啟動報時。
鐘樓的管理是由外班結關關員負責,每星期五與停泊在長江中的英國軍艦核對格林威冶天文臺標準時間,以便校正時差。
鐘樓頂上還安裝了一個風向儀,由4個英文字母E.S.W.N組成,儀上還立有一個鎦金英式帆船標志,別具特色。頂層平臺,設有瞭望信號臺,站在臺上可鳥瞰漢口港全景,并可用望遠鏡觀察進出港口的輪船,通過信號員打出旗語,指揮輪船進港或出港。
?。ㄎ澹┳畈环频脑靸r
大樓工程采用公開招標方式進行。總稅務司署工程部門提出大樓設計圖紙、施工程序、承包契約、時間期限和造價等要求,并在公告欄中張貼公布。據統計,共有8家營造廠參加投標,分別是魏清記、漢協盛、袁祥泰、品芳、楊祥記、周順記、姚寧順、龔源記等,這些都是當時第一流的營造廠。開標后,標價最高的是龔元記,最低的是魏清記。
圖3江漢關營造報標概況表
公開招標結果中標的是魏清記營造廠,因其造價最低、竣工工期最短,以及該廠承包過多個大型建筑,經驗豐富、誠信可靠,極受推崇。
值得一提的是,江漢關大樓的建造費用,完全不受當時民國政府的控制,而是僅由時任總稅務司安格聯直接審批,從關稅結余中直接支付,實報實銷。從時任江漢關稅務司梅樂和寫給總稅務司安格聯的非官方信函中可以一窺究竟。
圖4時任江漢關稅務司梅樂和寫給總稅務司安格聯的非官方信函(部分,江漢關大樓的英文翻譯為Customs House Hankow)
最終大樓工程造價估算后,包括基建和裝修等費用,經總稅務司署工程部門審核,預算總價約為49萬兩關平銀。初期款項由總署從公積金中撥付總造價的七分之一,即7萬兩關平銀。余款則由江漢關稅收中分期撥付,自1920年4月1日起,每月從稅收中撥付2萬1千兩關平銀,分20個月撥付,合計42萬兩關平銀;之后又調整為每月撥付1萬4千兩關平銀,分30個月撥付。
最后,江漢關大樓主體造價約合33萬8千兩關平銀,基建工程、道路修建以及室內設施安裝等費用約為19萬3千兩關平銀,兩者合計53萬1千兩關平銀。再算上地價成本7萬1千兩關平銀??傮w實際支出60余萬兩關平銀。
四、屹立江畔逾百年
?。ㄒ唬@艷之筆
江漢關大樓自1922年5月5日起施工,時至1924年1月21日落成。落成當日上午,在新大樓二樓大廳舉行了隆重的招待會。招待會由江漢關監督陳介主持,稅務司梅樂和宣布江漢關大樓正式落成并剪彩。參加招待會的有中國官員、各國駐漢領事、海軍軍官、外商銀行、中外商行、商會負責人及中外來賓七百余人。會后,還在大廳內舉行了盛大的慶賀宴會。不久之后,在外臨時場地辦公的稅務司以及關署全體人員分別從鄱陽街合作路口花園洋房、沿江大道匯豐銀行二樓喬遷回到新大樓內。
新大樓的驚艷還缺少最為關鍵的點睛之筆。梅樂和特地邀請到當時漢口的著名書法家、時任HUB省教育廳廳長的宗彝,為江漢關大樓完成這一點睛之筆。宗彝先生的手筆“江漢關”歷經百年,實屬驚世駭俗,被人鑿刻于巨型石碑之中,立于江漢關大樓正門之上,眺望著沿江的滾滾江水,也凝視著武漢城市描繪江漢朝宗的時代變遷。
?。ǘ暮︻l發
1924年至1934年期間,江漢關稅務司甘博操對大樓的沉降狀態進行了多次監測。結果雖有起伏,但所幸無礙,自建成以來,沉降波動極其微小。歷史有四次數據記載,第一次是1924年4月26日,大樓四角以A/B/C/D表示,A角沉降0.4英尺,C角上升0.05英尺,B角和D角無變動;第二次是1925年6月22日,A角沉降0.0325英尺,C角上升0.040英尺,B角和D角無變動;第三次是1926年5月31日,A角再度下沉0.037英尺,C角再度上升0.005英尺,B角下沉0.015英尺,D角下沉0.005英尺;第四次是1934年3月18日,漢口發生一次小地震,但對大樓未產生重大影響,經再次測量,A角上升0.04英尺,C角下沉0.04英尺,說明大樓地基已逐漸接近水平。
除了沉降,白蟻也曾出現在江漢關大樓里。那是在1937年5月11日,江漢關監察長阿普頓發現在鐘樓屋頂頂篷空隙處和磚墻接合點,出現白蟻和白蟻巢穴(約1立方英尺)寄生在軟木上。江漢關立即采取措施,一是將木料和木板移走并將木屑焚毀處理;二是打通磚墻接合點,并在該處用ATLAS A的50%熱溶液進行注射,用25%溶液擦洗墻壁空隙處。之后的每個月第三天,再次進行反復注射,直到后來用水泥灰漿填塞巢穴,才算得上徹底消除了白蟻危害。
在革命戰爭年代,江漢關大樓屢次遭受戰亂的侵襲,有甚者差點毀于炮火之中。一次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侵占武漢,視江漢關大樓威嚴聳立,就想一并搶奪占領,供日軍使用,在侵略者的破獲襲擊下,江漢關大樓屋面受損嚴重,四樓右側天花板及墻壁出現裂縫,墻面至今還留有空襲的彈擊痕跡,而屋內損失也不容忽視,水、電、氣設備受損嚴重,配套的其他設備均受到不同程度地損壞。另一次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武漢解放前夕,徹底潰敗的國民黨軍隊倉皇出逃離開武漢,心有不甘的國民黨人臨走之際,企圖炸毀江漢關大樓,計劃在大樓二層辦公室的立柱內挖鑿空間、填埋炸藥,正當形勢緊急、異常危險的時刻,幸而有勇敢的江漢關華員職工,不顧自身生命危險,巧妙地與歹人周旋,終將敵人的不軌行徑扼殺在了搖籃之中,保護了關產,江漢關大樓得以幸免于難。
?。ㄈ┲孬@新生
1949年5月,武漢解放。江漢關大樓在歷經外籍稅務司把控數十載后,終于回歸人民手中,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人民海關。就在武漢城市百廢待興的歷史時刻,江漢關大樓迎來了產權回歸、翻修改造的歷史進程。
在解放初期,江漢關大樓交由武漢關使用,武漢關針對大樓鐘樓外墻存在裂縫、平臺多處漏水的問題,于1956年進行過修繕預算,只不過因武漢關這一機構被撤銷,該修繕計劃未予實現。在1957年3月31日,武漢關向HUB省外貿局移交大樓的備忘錄中記載:“大廈自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三五年曾歷年作地基下沉記錄。武漢淪陷至勝利從未照辦。自一九三五年至今又已二十余年。目前,大鐘樓發條錘已微有擦墻現象?!?p> 直到1980年3月,國務院批復武漢海關復關(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機構名稱發生了變化,多了一個“?!弊郑俅螌⒔瓭h關大樓明確提供給武漢海關使用。復關之初,武漢海關與HUB省對外貿易局合用江漢關大樓,僅在第二層辦公,并接受進出口企業報關。為了申請到財政撥款,維修千瘡百孔的大樓,同年5月,武漢海關行文HUB省人民政府行政事務管理局,申請將原武漢關辦公樓(即江漢關大樓)產權交還武漢海關。1981年1月,武漢海關致函HUB省進出口委員會并報HUB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函告武漢海關1980年復關后,HUB省對外貿易局騰出原武漢關辦公樓的二層供海關辦公,大樓本屬海關財產,因原武漢關搬銷,產權轉交地方,現由HUB省人民政府行政事務管理局管理。由于大樓年久失修,白蟻蛀蝕嚴重,地板腐爛,墻柱風化,水電不通,要求將原武漢關大樓產權交還武漢海關,以便申請撥款維修。1982年,武漢海關與HUB省對外貿易局聯合行文HUB省行政事務管理局,因大樓漏雨受損和白蟻危害,申請審批維修及撥款。1983年11月,武漢海關再次向HUB省人民政府行文,要求將原武漢關大樓產權移交武漢海關。1986年,HUB省對外貿易局遷出原武漢關大樓,同年底正式將大樓交還給武漢海關。
?。ㄋ模┤A彩綻放
在爭取關產回歸的同時,武漢海關對大樓進行了維修可行性檢測。1985年9月,武漢海關委托HUB省建一公司一〇三技術組對原武漢關大樓作測量觀察。9月16日,武漢海關收到了書面測量報告。根據測量數據反映:①整個大樓向南(大門所在方向)偏差比值(單位:厘米)分別為3/850(A點),0/850(B點),3/850(C點),1/850(D點);②整個大樓向西(沿江邊方向)偏差比值(單位:厘米)分別為2.5/850(A點),2.5/850(B點),1.5/850(C點),2/850(D點);③大樓無裂縫,結構良好。測量報告的結論是在不改變結構的前提下,大樓可以維修,具有使用價值。
收回產權后,武漢海關自1986年11月17日起,臨時搬到位于青年大道98號的武漢軍分區干休所辦公。1987年,武漢海關組織對大樓進行了整體大修,海關總署撥款180萬元;HUB省及WH市政府資助22萬元。鐘樓的打點和奏音樂,仍采用原有大銅鐘的報時鐘聲和樂曲,而歷經63載的木質旗桿已更換成由無縫鋼管(長12.5米、直徑0.159米、重400千克)以及帶有荷花燈飾的銅球(重45千克,直徑0.3米)組成的旗桿,鋼管頂端裝有滑輪用作升國旗和保養燈具之用。修繕后的大樓既保持了歷史原貌,又適應了時代發展,受到中國裝飾協會、中國裝飾總公司、武漢建筑設計院的稱贊,HUB省建筑總公司把該工程列為樣板工程。1987年11月20日,武漢海關重新遷回大樓辦公。
1994至1995年,武漢海關再次對大樓進行了改造、維修,擴大了二樓報關大廳,由原來間隔式的房同改為敞開式的辦公樣式。由于大樓外部裝飾出彩,1998年,大樓幕墻獲得最佳街景燈飾獎。2000年,根據WH市江漢路步行街改造要求,武漢海關對大樓外墻進行了整治亮化以及周邊綠化。
站在新時代的時間長廊中回首百年江漢關,史料中記載了江漢關受到了沉降、洪水白蟻等自然損害、遭遇了戰火硝煙的破壞。令人欣慰地是,江漢關在歷次維修改造下仍屹立未倒,甚至更加光芒四射。這不禁令人慨然,現代化進程中的大城市,莫衷一是地面臨著城市特色和地方底蘊的消逝,這不僅是中國大城市面臨的問題,也是世界大城市面臨的城市危機。再次翻開江漢關大樓興建始末,突感一股不僅為武漢這座大都市的演繹,更是為世界城市危機提供一劑良藥的暖流。以冀在回望這一棟個體的建筑中,尋覓到武漢這座城的文化密碼,感知經濟社會生活變遷的跌宕起伏,重塑打開大門勇敢走向世界的決心和信心,包容并蓄地理性看待多重文化的交疊碰撞和異域風情的獨特魅力。亦更加期待在仰視一座家鄉的建筑實體中,讓更多的人們,感悟到優秀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既銘記曾經的封閉、落后與屈辱,更加堅決地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武漢海關志》編寫組.武漢海關志[M].武漢:中華人民共和國武漢海關,1995年10月:102-108.
[2]長江出版傳媒湖北人民出版社.HUB省志20(1979-2000年)出入境檢驗檢疫海關.武漢:HUB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18年:38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