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智利,第一大配電公司,也是第二大輸電公司智利切昆塔集團公司(Compaía General de Electricidad)內。
莎伊娜在公司門口向王甲志表示感謝,她剛從里面學習完,握住王甲志的手道:“多謝王老師的指導,這次真是讓我受益匪淺,沒想到王老師會這么好,來之前我還擔心會被輕視呢。”
王甲志笑了笑,說:“我們國家有句老話,叫‘我不敢輕于汝,汝等皆當作佛’,更何況你又是如此熱愛這電網。”
王甲志本是一名普通的農民工,從2002年進入中國國家電網工作,到現在已經工作近二十年了,當初只是一個普通的工人,經過這二十年來一步步的往上爬,終于得到了一個不錯的地位,這一次還出國來到智利,對于家鄉來說也是光宗耀祖了。
在來到智利之前,王甲志還有些擔心,作為一個農村人,連初中都沒有上完,他的外語可以說是一點也不好,盡管來之前他還在拼命的學習外語,還找了村里的大學生小劉來輔導,可對于早已到過了不惑之年的他來說還是一點也學不會。
一輩子都沒有出過國,難得有這么一次機會,王甲志不想放棄,想著不與他們說話就行了,依靠著豐富的經驗,王甲志毫無疑問的來到智利,出國后的生活就是這樣嗎?以前總聽人說外面有多么多么的好,本以為國外的電網設備有多么先進,卻沒想到與之前的一比,也不過如此嘛!世界上最牛逼的輸電技術有兩種,一個叫“特高壓輸電”,一個叫“柔性直流輸電”,這兩項技術,國家電網應該是獨步武林,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的其他企業。
后來有一些人來這里學習技術,莎伊娜最后由自己來帶,自己連話都說不清楚,這不是耽誤人家嗎。見到莎伊娜后,她卻說出流利的中文,莎伊娜是這樣說的:“我大學老師說,要想學好這一門專業課,就要先學會中文,世界電力系統都講中文,因為很多標準都是中國搞的。”這時王甲志才意思到自己國家這些年的發展。
還記得在上個世紀,一天能只有一個小時停電就很好了,從1949年到1995年,46年時間才讓中國發電裝機量達到2億千瓦。那時候實在是太缺電了,三天兩頭就會停電,家家戶戶都備有蠟燭和煤油燈。
因為地理因素影響太大:能用來發電的能源資源80%都分布在西部和北部,但經濟卻是中部和東部最發達,70%的電力負荷,都集中在中部和東部。
要想大力發展經濟,就必須進行遠距離大規模的電能輸送,實現“西電東輸”、“北電南輸”。但是高壓輸電是個世界性難題,別說中國,就連歐美各國,也很難解決特高壓輸電難題。
這時候國家電網、南方電網接連發力:經過南方電網全力攻關,2010年6月18日,南方電網創造了一個世界紀錄,±800kV云南至廣東直流工程投運,這是全球首個±800kV直流輸電工程。
其他發達國家,也就能搞搞±500kV項目,但南方電網竟然搞出了±800kV項目。
2018年10月2日,國安電網又創造了一個世界紀錄,±1100kVXJ至AH直流工程投運,這是全球首個±1100kV直流輸電工程。全世界只有中國有,其他國家都搞不了。
“西電東輸”、“北電南輸”變成了現實,中國經濟才得以迅猛發展,2011年的時候,中國發電量超過美國,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寶座,如今已經是九年冠,而且遠超第二名美國。
重大停電事故,也就是損失負荷800萬千瓦以上的事故,莎伊娜說她的國家發生了6次。但是據王甲志所知,在中國大陸,一次也沒有發生過。曾經有外國網友在推特上問了一個問題:“中國全年24小時都不斷電嗎?”中國網友還沒說什么,國外的網友倒是先出手了,一位長時間在中國工作的外國老哥說:“我在中國住了5年,除了有一次臺風,我們斷電15分鐘外,其余時間沒遭遇過停電。我去過中國很多四五線城市的鄉村,但也沒遇到過停電。”現在看起來,中國24小時不停電,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事情,普通到沒有人會覺得,這有什么了不起的。
外國網友之所以這么問,是因為那里經常停電,不僅經常停電,還有不少人沒用上電。即便是在歐美發達國家,現在也還是有一些地區用不上電。為什么?因為地方太偏僻了,地理條件太險峻了,電力公司不愿耗費巨資去架設線路。
2015年12月,青海省玉樹海拔4000米以上地區,線路架設成功完成,中國最后3.98萬無電人口,也實現了通電。為了能實現“村村通電”,國家電網的不計成本,而且跟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相比,中國的電價也十分便宜。
莎伊娜向王甲志請教,王甲志帶她來到餐廳,拿著兩瓶黃酒,放在桌子上,又買了些花生仁、黃瓜和雞爪說:“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這些都是自家釀的,但決對美味,今天我們一起喝了這些酒,以后有什么都好說,來!”莎伊娜陪他喝了起來,還說下次也要帶些酒來孝敬。
王甲志教的很用心,沒過多久,莎伊娜就帶著伏特加來了,笑著說:“老王,這是我帶來的伏特加,度數決對高,你嘗嘗。”王甲志品嘗后,可能是第一次喝,也可能是自己嘗不出來,說:“我沒有嘗出什么味道來,你知道酒有幾味嗎?有酸、辛、苦、甘、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人生百味,這樣的酒聞到酒香人就醉了,我也不想要度數有多高的酒,只要能醉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