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5月10日看紀錄片風味人間
今天看了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集——落地生根。
落地生根既是食物的落地生根,更是人的落地生根。
開篇介紹了小麥。
小麥是四千多年前從西亞那邊穿過來的,從此開始在中國落地生根。
小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主食是從它被磨成面粉的那一刻開始的。
紀錄片中給我們介紹了波斯和中國都有的一種面食石子烤面。
石子烤面是我自己根據它的做法定義的。
它在波斯的名字叫石子烤馕,在陜西叫石子烤饃。
波斯那邊的做法是弄一個很深的大爐子,在爐子里鋪上一層石子,把石子燒熱。之后用鐵鏟把發酵搓制好面撒上芝麻后送到石子上面烤,烤熟后在拿出來冷確。
中國陜西的石子烤面叫做石子烤饃,做法和波斯略微不同。
一是大小不同。陜西這邊的饃偏小,烤好后無需切割。
二是石頭不同。陜西這邊的饃是用黑色的小鵝卵石烤制的。看起來更加的干凈,正規,很有一種儀式感。
三是方式不同。波斯那邊只烤制一面,而陜西這邊是底下鋪一層,放了面后,面上在鋪一層,實行的是雙面烤。
里面介紹的第二種食物是非洲雞。這是澳,門土生土長的葡萄牙人發明出的一種美食。特點是蘸醬一流,里面的香料來自全球各地,足足有十種。做法記不清了,但八成是好吃的。
第三種食物是灰堿粽。這是閩浙兩地部分地區制作的一種美食。秘訣在于用草木灰煮出的水來浸泡糯米。早木灰里面富含可食用的鉀。可以與糯米產生某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從而讓粽子變得更加清香軟糯。
第四種食物是魚生。分為淡水魚和海魚。淡水魚魚生得看順德。地處珠江三角洲的順德魚類資源豐富,魚生就成為了當地的特色菜。順德魚生一般是用草魚來做。
抓到的草魚要先餓上幾天排空身體,吐盡泥沙。之后才會被廚師們做成魚生。
優秀的廚師可以把魚切成薄如蟬翼的魚片。沾上獨有醬汁,異常美味。海魚的魚生就得看扶桑了。好不好吃我不知道,但既然能被國家級紀錄片收錄,想來是味道不錯的。
第五種食物是馬六甲白斬雞和雞飯。這種食物是海南人帶到馬六甲的。據說當年海南人飄洋過海來到馬六甲謀生,就是靠著這兩種食物在馬六甲生存下來的。每逢重大節日,馬六甲華人都會做這道菜來懷念祖先。
第六種食物是秘魯的中餐木薯扣肉。秘魯人特別愛吃中餐,整個秘魯有四千多家中餐館。這些中餐館的名字統一叫chifan。
清朝末期,活不下去的部分中國人紛紛前往海外謀生。一部分人不遠萬里來到秘魯。而中國人扎根秘魯的法寶出了勤勞肯干,就是中餐了。
中國人的到來給秘魯帶來了炒鍋,谷物還有先進的烹飪技術。木薯是一種富含纖維素和淀粉的植物,是南美洲特產。用炸過的五花肉和木薯混在一起蒸,可以讓五花肉變得清香軟糯不油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