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農村,姥姥帶大,現在依舊清晰記得小時候穿著姥姥做的花衣服,冬天穿著自制棉鞋的模樣。在農村里的時候,沒有朋友,自打上學開始,我就背著姥姥做的單肩書包,記得還是塊花布做成的。然后背著去上學,用了好久好久,直到沒了花色。
每天一個人沿著馬路邊邊上學,那時候的我,覺著那段路好長好長,需要走好久。前段時間再次重走那段路,沒想到也不是很遠,大約也就需要走路五到十分鐘。
再次回想起那時的我,只知道低著頭一直走一直走,就單純的好像我看不到別人,別人也看不到我一樣。一個人上學、放學,背影感到無比孤獨。小小的身體,遠遠望去卻無比沉重。
那時的我在大家眼中,是一個乖乖女,從不闖禍,從不亂走動。周邊兩三位鄰居小朋友,年齡差不多大,并且在同一個班級上課,周圍大人都覺著我們是好朋友。但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我和他們是格格不入的,班級里不怎么愛說話,下課也不一起玩耍。他們不喊我一起上學,當然我也從來沒有喊過他們上學。因為我從不會等待一個人,我只會一個人一直往前走,因為我怕一旦我停下來等待,就會感到很別扭,不習慣的等待,是一種沒有安全感的等待。
形成這樣的怪癖性格,與小時候的經歷無法割離。從小離開父母,沒有體驗到多少溫暖的我,必然是與父母關系是一般的。沒有體會很多父母帶給的溫暖,使得我性格內向,孤僻,自卑。在別人的眼中甚至是高傲的感覺,是有距離感的。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多么希望大家來靠近我,溫暖我。
記得從農村剛來到城市上學,時常在學校里說過不超過三句。上課被提問臉紅,與其他人說話依舊臉紅。每天在學校里就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安安靜靜看書,很少喝水,很少上廁所,下課也很少離開座位。只有到了中間課間操的時候,才站起身來,和其他人一起到操場,做操或者跑步。
從來沒有十分親密的朋友,閨蜜什么的,好朋友在我這里也是不存在的。大家眼中的我,就是一個不說話的乖乖女。
小學三年級回到父母身邊,在此之前沒叫過一聲“爸爸”。記得十歲以前,爸爸到姥姥家看望我,我會偷偷的藏起來。因為,他在我的心里,他就是一個陌生人的存在。印象中沒有抱過我,也很少出現在我的面前。即使他把我叫住,即使姥姥讓我喊他一起吃飯,我也是默默的站在他的身邊,當他看到我時,我才會開口說話,“哎,我姥姥說飯做好了,去吃飯。”,之后,轉身就離開。
我記得在一起生活兩三年后才尷尬的叫了一聲“爸爸”,之后也是很少說話。高中之后,至今雙手都可以數得過來,我喊“爸爸”的次數。這種被人拋棄,沒有溫暖,一直存在我的心底,成為我一生的缺憾,并且是終身無法彌補的傷害。
“你沒有媽,你媽不要你了”、“找你媽去”、“哭什么哭,嫌委屈,找你媽去。”……類似這樣的話語至今一直在我的耳邊響起。時隔二十年,我依舊清晰的感受到說話人的語氣,感受到無助、冷漠、委屈。
家庭的溫暖對一個小孩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我的親身體會,就能反應一切。最終的一切都是自己在支撐,沒有了安全感,一個人活的時間長短已經沒有了任何意義。
身邊的人都在說年齡大了,該為自己打算了。但只有經歷過那段人生的人,才能真正懂得,我已經沒有了勇氣,也不想再次體會之前的痛苦。這就是我為什么不敢結婚,不愿意結婚的理由。寧愿一個人孤獨著,也不愿意再接受以前的生活,起碼自己的生活可以自己做主,起碼不會再次讓我體會那種感情缺失的落寞。
奶奶喜歡男孩,思想影響著父親。我最氣急的時候說過一句話,“有本事生孩子,沒本事養。”我不想我以后的孩子也有同樣的經歷,家庭的溫暖是至關重要的。
高中不得已的再次分離,獨自一人再次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原本與父母之間就沒多少感情基礎,此舉動無疑更加雪上加霜的親情。
不管現如今的結果如何,過去的事情不會再次重新來過。我的選擇也只是讓現在的自己改變,讓現在的自己快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