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帝國的官員大部分都由秦國人擔任文字的不同勢必會大大影響溝通與管理。
秦已經實行的是文書行政就是中央的領導怎么貫徹下去是通過文書如果文字不統一中央的下達的指示到了六國,六國人看不懂他怎么能夠實踐他的這樣的一個統治。
同樣在公元前221年李斯上書嬴政在秦章中提出了書同文字的建議嬴政面對這樣的提議欣然答應。
他詔令全國禁用各諸候國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國的小篆為統一書體。
伴隨著文字的規范統一贏政隨即開始統一全國的度量和車軌尺寸,將秦國的標準以法令的形式推廣到所有新的疆域。
此時的嬴政已經三十八歲這是一個男人精力與能力最為鼎盛的時候,在他心中充滿了雄心壯志蠃政堅信將秦國的思想傳播四方天下萬民就會認同這個新的帝國從此天下太平。
然而這一系列與傳統完全分裂的變古革新能夠讓當時的臣民所理解嗎?
湖南里耶的竹簡中還曾記錄了一次規模巨大的叛亂。
公元前221年底!
嬴政各項新政策頒布不久在南郡的蒼捂縣出現盜賊作亂,縣令隨即派出新歸附的軍隊前往平叛,但是軍隊也在戰斗中叛變。
秦帝國不得已征發關中的秦軍經過三次戰斗才得以平息叛亂。
秦帝國統一以后東方六國對秦的所有一切充滿了恐懼,這是一個潛意識的東西秦統一之后所采取的一切的完全一切所有的東西,和我們東方六國此前所有東西都發生了一些沖突,使得東方六國在接受秦的新的政策的時候,其實有巨大的阻力。
這是史書未曾記載過的一段歷史今天我們無法知曉嬴政面對這場叛亂是怎樣的感想,但是根據竹簡上的內容可以得知嬴政并沒有殘酷的報復與懲罰這些叛軍犯事官員僅僅判以刺字的處罰。
也許嬴政知道自己的臣民還沒有徹底認同這個新的國家,嚴酷的鎮壓只會適得其反他們需要時間來融合這一切,但是嬴政從這件事中忽然意識到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
這個問題如果不妥善解決自己新創的帝國將永無寧日,因為人心統一的基石就是文化認同的統一。
崛起于西陲邊地的秦國曾因野蠻落后倍受關中各國的歧視,商鞅的到來讓秦國不到二十年就成為一個不可小覷的大國,但商鞅奉行的法家學說只是為兼并戰爭服務的富國強兵之法。
整個秦國崇尚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戰國未期!
東方六國已經形成了以儒家之禮為核心的齊魯文化。
受北方游牧民族影響粗獷豪邁的燕趙文化,以及南方巫鬼浪漫奔放的楚文化,強大的秦國從不缺乏能征善戰的勇士和精通法令的官吏以及勤勞樸實的農民。
可是始終從未出現過一個令世人矚目的學者。
當嬴政意識到文化才是統一人心的根本時,他眼前有兩種選擇一是以皇帝的權威用武力徹底摧毀六國文化的根基,二是接受東方文化并從中發展出一個專屬秦的文化體系。
此時,秦人崇尚務實的性格在嬴政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他沒有回避秦與東方六國的文化差距,贏政以一個極為懷柔的方式接納了六國文化,并給予充分的尊重。
據《史記》記載
公元前221年
贏政將六國禮儀全部接受并還建立了一套名為博士的制度,不過與昔日戰國時的學者所不同博士并不只是負責研究學術,他們有職責參與廷議討論國家的重大決策甚至大巨們的表現評估,榑士也有權力進言獻策。
這個博士制度用令天的話其實就形成一個智囊團,聘請這些來自于關東的學者為帝國服務,也有一些希望借用他們的名聲借用他們社會的名望幫助老百姓幫助東方六國和帝國建立這么一種向心力是有關系的。
嬴政以一種近乎溓卑的態度給予六國文化近乎最大的包容與吸納,為了能夠贏得這些學者的青睞嬴政將一直堅守的法家原則也做出了改變。
統一的教化,統一的言論,被博釆眾長的方式所代替。
但是嬴政思想的執行者李斯對于皇帝的做法并不認同,因為李斯從這些東方學者身上并沒有看到任何希望。
這是一個尷尬的瞬間,他們以冷漠的態度回應嬴政的熱情,李斯知道東方學者此時還根本不認同這個帝國。
分封制的瓦解讓他們與贏政始終處于對抗的狀態,嬴政并不是沒有洞察到學者消極的態度可是他相信自己真摯的誠意,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感動這些學者,而只有他們對帝國認同才能贏得真正的文化統一。
不過此時嬴政也忽然意識到僅僅一年的時間依靠這些推陣出新的制度,還不足以打破百姓內心的傳統。
而六國的殘余勢力也沒有認同秦帝國的統治他們始終都想恢復曾經的故國,因為廢除分封制東方六國的士子對秦帝國的統治懷有著極大的怨恨。
這一切始終都是嬴政心中最大的夢魘,作為一個時代的開創者他自信能夠建立不朽的帝國,可作為一個現實的統治者他又害怕自己施政的綱領被徹底否定國家從此分崩離析,而南郡的兩次叛亂更讓嬴政感覺到危機四伏。
突然建立一個帝國把所有不同地域的跨文化的一種人結合到一塊這種整合其實是艱難困苦的,一定是要假以時日沒有一定時間的話是做不到的更何況所有的六國,東方六國其實那些六國的貴族六國的后裔還蠢蠢欲動念念不死。
秦帝國建立的第一年嬴政通過一系列暴風驟雨的改革政令將整個天下緊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當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之后嬴政反而更加恐慌。
在公元前221年即將結束的時候嬴政在一次朝會上向群臣宣布了一道圣旨,旨意的內容很簡單就是在新的一年里始皇帝陛下將開始巡游天下。
巡游全國,一個原因是秦始皇是統一之后釆取了這一套的管理國家的這種社會治理的體系中央集權體制,他迫切的想知道這套體制的運轉情況還想通過這種巡游對東方六國已有的蠢蠢欲動的人產生一種威懾力。
隨著這道圣旨的頒布
公元前221年
在巨大的變革中也迎來了終結,帝國元年就此落下帷幕,然而一個帝國的車輪才剛剛踏上征程,在這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里贏政的愿望能夠實現嗎?沒有人知道答案。
公元前220年
一支龐大的皇家車隊離開秦帝國的都城咸陽,這是一次不同尋常的出行因為帝國的皇帝想要用自己的行動將統一的理念傳達四方,以此震懾所有潛伏在暗處的敵人。
此時,車中的嬴政心里充滿著忐忑他不知道這個冒險的決定將會收到怎樣的結果,羸政明白僅僅依靠政令的改革還無法讓國家迅速安定,自己皇帝的權威也還沒有得到昔日六國的徹底認同。
這時的嬴政選擇了一個看似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封禪泰山。
這個封禪就是祭天祭地封就是對天禪就是祭地,當然在泰山就是因為泰山高和天距離最近所以要去泰山。
中國古代的統治者他要穩定他的統治他必須得到老百姓的擁護老百姓被長期被灌輸的思想就是君權神授,那么這個神實際就是天。
公元前219年
嬴政以祈求帝國平安的名義來到魯國故地的泰山腳下,準備奉祀這座東方最高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