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此人醒了!”
“甚好!”這是一個蒼老的聲音,說道:“快喂他喝熱稀飯。”
“好嘞!”
一位身手矯健的后生從屋中竄出,急忙向后廚跑去。屋中只剩下一位老者和一個躺在床上的人。
不一會,后生就打回一碗熱稀飯,扶起床上那人喝下。
“爹,我好像在家鄉見過此人。”后生見此人身體虛弱,便未過問。
“正巧,我也好似見過此人。”
床上這人喝完一整碗熱稀飯后,臉色稍稍回復紅潤,大口喘氣回復體力,問道:“此為何處?”
“涌雪則泡沫飛花,紫霞則丹氣成幄,白云迎旭而吐吞……”后生吟誦起趙志皋之《靈洞山房賦》,說道:“此地為蘭溪六洞山中棲真禪寺。請問公子大名?”后生問道。
六洞山的叫法始于明代,古稱靈洞山、六洞靈山,又名洞源山、洞巖山、上洞山。據史載,因有白云、紫霞、涌雪、無底、呵呵、漏斗等六洞而得名。山呈長方形,為金華山西行之余脈,具有后枕層巒,前俯平川的壯觀氣勢。
“鄙人名叫李……李笠翁……”
“李笠翁?李笠翁……”后生摸著后腦勺,問道:“你可是李仙侶?”
“啊!你認得我?”李仙侶騰地一下起來了,看這位后生比自己大概小了八九歲,亦是似曾相識。
他又看向身邊的這位老者,滿臉憔悴、布滿皺紋、雙腿懸掛在床邊,身邊放著拐杖,臉上氣色與年紀明顯不符。他確信也見過這位老者。
“你是……徐霞客先生?”
“正是,你我在雙龍洞口相遇。你還記得我。”徐霞客也回憶起李仙侶,臉上皺出吃力的笑容。
李仙侶不敢相信雙眼,才過去兩三年時間。徐霞客先生就已經如此憔悴。
明崇禎十三年(1640),徐霞客已“兩足俱廢”、心力交瘁,云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江陰,正好路過此地留宿。
“霞客先生何苦來哉!”李仙侶心疼地看著他已殘疾的雙腿。
徐霞客回答道:“張騫鑿空,未睹昆侖;唐玄奘、元耶律楚材銜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雙屨,窮河沙,上昆侖,歷西域,題名絕國,與三人而為四,死不恨矣。”
徐霞客自詡為史上四大旅行家之一,心中卻是雀躍。
“仙侶兄!”
“這位是我兒子李寄。”徐霞客向他介紹身邊的后生。
“李寄?我正巧有一位族弟,亦名為李寄。前些年,伯父在家信中提到過……莫非……”李仙侶一頭霧水。
李寄向李仙侶訴說緣由,道:“伯父所言,正是我。我母為周氏,初為父親之妾,方孕而嫡嫁之,以育于李氏,故名李寄。名為李家人,實為徐家血脈。仙侶實為我族兄,無咎!”
李寄眼神中流露出對徐霞客生活的憧憬,說道:“我幼時,就已聽聞父親遠游的故事,設法借讀到父親西游時所撰的一些文章抄本。廣讀博覽又使我拓寬了胸懷,早早便立下遠游秦中,射獵賀蘭太白之志向。但養父母在,仍需盡孝道,終于未能成行。我和父親素未謀面,所幸在此受江陰官府派送,前來接引父親,遂心愿矣!”
李仙侶恍然大悟,沒想到這位族弟的身世如此曲折,又問道:“賢弟為何不在家中靜候家父?”
“當我讀到家父日記時,就知道不虛此行。”李寄講述了一個關于徐霞客日記中的故事,至今也讓徐霞客心中愧疚。
故事的主人公,正是李仙侶見過一面,隨行徐霞客進雙龍洞的靜聞和尚。
明崇禎十年(1637),靜聞和尚因身體不適,留宿于廣西南寧的崇善寺中,反復索要徐霞客給他買鞋和茶葉,態度非常懇切。徐霞客拒之,稱自己定會回來接他,不必現在就索要此物。
徐霞客乘船而走后,心想此事蹊蹺。靜聞反復要鞋和茶,是希望身體重生后,就可前往雞足山,不用等到我返回之時。若我回,他已走,非我心愿;若我回,他已死,來是取之遺骨,非靜聞所望;倒不如就把鞋和茶給他,作為永別。徐霞客離開七十五天后,返回崇善寺,得知靜聞和尚在他走后第二天就已圓寂。他只得一瓶遺骨、戒衣和經卷歸……
李仙侶微頷之,敬佩李寄的孝舉,問道:“但為何,我會在此?”
“我繼父親后塵,探涌雪洞,意外在洞深水源處,尋得仙侶兄正橫躺在河岸上。仙侶兄何故在洞中?”
“噫嘻!說來話長。”李仙侶便將自己失足落下金華山仙瀑洞經過,皆告訴給了徐霞客和李寄。
三人一推算,時間已過三日。李仙侶竟沿金華山地下河順流而下,經九龍、玲瓏巖、鳥巢巖、西山寺、白坑,意外漂流到蘭溪境內。這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我要回金華山,仙瀑洞門口兩個武僧還在等我。”李仙侶強行起身,卻感渾身疼痛。
“仙侶兄,你身體虛弱,可在此寺中養傷。”
李仙侶心想,事已至此,還是照著李寄所說,先養好傷再回金華山。
夜半,李仙侶睡夢中聽聞有女子笑聲如銀鈴,呵呵作響。他尋聲而見伊人,過問女子。女子曰,自己被人以亂石相壓在山腳,只得天天歡笑取樂。
翌日,李仙侶夢醒,卻見智者寺相現和尚。四年前,相現和尚已為棲真禪寺住持矣!統領全寺,常回智者寺挑選精干沙彌,來此為僧。他將此夢問于相現和尚,和尚推而不語。他待相現和尚出門,轉而問向李寄。
李寄解夢道:“寺后禿山叢里,有呵呵洞,因洞中有瀑布,呵呵作響,故名。但因呵呵洞之笑聲引來好奇游人眾多,相現和尚不堪其擾,便用石頭湮塞洞口。我與我父皆未探之。仙侶兄所夢女子,應為呵呵洞所化。”
李仙侶便在屋中,聽門外徐霞客和相現和尚說佛學,談中土佛教的來源。
相現和尚侃侃而談道,大乘佛教雖由玄奘從天竺取回,但佛教的“東傳”,亦有天竺自身內部的原因。
天竺婆羅門有一位偉人叫做商羯羅,指出佛教唯識宗中阿賴耶識的錯誤,并提出薄伽“梵”的概念,類似于道家的“炁”。主張類似道家思想的不二論。而后,“梵”普遍存在于婆羅門教、佛教和瑜伽思想中。
婆羅門教趕走了佛教,但卻延續繼承了佛教的思想。佛教靜待來玄奘大師,不得已越過雪山,奔大唐而去。
后世佛教大抵分為兩派,漢傳禪宗講究頓悟;藏傳瑜伽行派講究漸悟。用我們現在的思想反觀兩派各有各的道理,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既要講究頓悟,也要講究漸悟。漸悟是量的積累,頓悟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未漸悟,哪來的頓悟;未頓悟,漸悟只能小步向前,修行無大意義。
李仙侶沒想到,相現和尚還是有兩下子的。聽他繼續津津樂道佛教種種概念,有佛教之三十三重天,恒河沙數三千大世界,一百三十四億年大劫……
徐霞客道,綜上所言皆為景觀。正如孔孟以象數推八八六十四卦,自成一套宇宙觀,亦為景觀。
這不就是觀景先生所說“景觀主義”?原來這種現象也存在于宗教當中。宗教為追求大而全,為解釋每一個教徒提出的問題,不得不建立一套自己的世界觀,以自圓其說。這一套宗教自成體系的世界觀,便是宗教景觀。
宗教景觀可以延續上千年,后人不斷在原有的基礎上建造新的景觀。景觀可以引導教徒去追求景觀中的美好世界,盡管這些景觀是虛無的、不存在的,只可給人生活之樂趣、生存之勇氣。
若無人去推翻古人堆砌的景觀,創造新的景觀。景觀就猶如千層高塔,搖搖欲墜,亦無法適應時代發展。西洋思想傳入華夏,對本土宗教體系,實則是毀滅性的打擊。
李仙侶心中暗暗驚嘆徐霞客先生,對宗教理解之深刻。待他用完早餐,頓覺氣力大增,便勉強下床行動,游覽棲真禪寺。
徐霞客稱棲真禪寺為“上洞寺”,創建于宋太平興國八年(983)。相傳舊有僧人如契貌似泗洲(即觀音),常詠“泗洲菩薩”,善治病。一日林莽中覓一洞穴,其下有泉,僧酌泉灑枯木,三天后枯木敷榮,如契遂在此建寺,始名“靈洞寺”。宋大中祥符年間,有人認為如契靈異,疑為觀音真身,寺院改名為棲真。
棲真禪寺,奇依巖谷,松竹蔥秀,陰與煙漫。寺前有池方丈,水澄碧,大旱不竭,曰天池。去池數步,為趙志皋太史讀書之室。往時樓榭,今皆圮已。寺右有石矗起數十丈,作蒼黑色,曰飛來峰。寺僧見余來,??以茶,茶香冽,天池水也。寺有明人刻字,鋪飾佛座側。
蘇林《觀音閣記》載:蘭溪邑東二十里,有山名曰靈洞,棲真院據其巔。喬松龍蟠,怪石虎踞,古木參天,修竹拂云,山勢環抱,奇峰屹然。循嶺而上,左顧右盼,領略之不暇。
后殿有藏經樓,藏有大明《大藏經》。萬歷年間,篤信佛教的陳太后欲將《大藏經》頒藏諸名山,首輔趙志皋為蘭溪人,上疏奏請,領經書六百余篋,入棲真寺珍藏,妙寺“棲真”,至此名副其實。
行至此,李仙侶又感腹中疼痛難忍,俯視之,卻見三輪幽光相生相克,一輪為金色、一輪為青色、一輪為黑色。他從未見過自己腹中竟有黑色幽光,疼痛更是加劇。他遙想已仙逝的達達道長,心中頓已明了幾分。
李仙侶受李寄指引,歷鐵帽峰,左轉達紫霞洞。此地為當年黃初平修身養性,參禪悟道之處。洞位于六洞山西麓南坡,因元隱逸詩人“輕舉乘紫霞”之句得名。洞中廣而口隘,長十二丈,寬八丈,高二丈,可布十數席坐,容百余人。石乳倒垂,瑩光奇目,石柱立其垂唇,若獅張口欲吼,忽嚙其齒。洞廳由此“界為內外兩重”,分為前廳與后屋。徐霞客贊之為“瓊窗翠幄,處處皆是,亦敞亦奧,膚色俱勝”。
洞右壁有篆體“紫霞”二字,為宋人于石所寫。于石為洞源人,相貌古怪,形如羅漢,生性剛強,自負甚高,與棲真寺諸僧來往甚密。趙志皋嘗贊之:“翠壁青蘿洞穴寒,石妝錦幛起仙壇。試觀巖竇留霞色,猶是當年煉液丹,郁蔥紫氣自南來,曉映晴巒錦嶂開。此地餐霞誰是主,謫仙曾住小蓬萊。”
末句“謫仙曾住小蓬萊”絕了,與李仙侶的字“謫凡”正好對應。李仙侶在此打坐,腹中疼痛漸消,漸而枕石入睡。李寄見狀便不再打擾,折回寺中。
不知過了多久,李仙侶忽覺得有人在推自己,不由得睡夢中驚醒,仍身處紫霞洞中。
“你是何人?要帶我去何處?”李仙侶睡眼朦朧,看不清來人,又不自覺起身尾隨。
引路人身姿飄逸,似浮在空中。
“達達道長?”李仙侶覺得是自己想多了,便改口問道:“敢問先生姓名?”
“貧道姓黃,名初平。”引路人一甩拂塵。
“黃大仙!你如何知道我在這?”李仙侶心想,這豈不是還在做夢。
“嘻!這洞為貧道修仙之處。貧道常來故地重走。”黃大仙笑聲在山谷中回響。
黃大仙轉過紫霞洞,沿溪水向東走,途經溪邊之山巖已被削去一半,光禿禿地聳立著。兩人來到山巖下。黃大仙在懸崖峭壁間騰空而上。
“大仙引我何去?”李仙侶艱難攀爬陡崖。
“尋你心中之物。”
“我心中之物!功名?”李仙侶似懂非懂地問道。
黃大仙頷首,便不再多言,轉身向山上走去。
“等等……等等……”李仙侶加快爬山速度,忽覺渾身輕巧許多,似內功之力。
他在山間草木間摸爬滾打,少說也有三四里路。
“你已修煉《太乙金華宗旨》,在金華山暗流下打通小周天。體力已非比尋常。”黃大仙稱贊道。
“大仙,為何帶我至此停住不前?”李仙侶氣喘吁吁,確實感到自己體力甚好。
“入洞。”黃大仙拂塵向前一揮。
“洞?何處有洞?”李仙侶向前看去,只是一片雜草叢生。
黃大仙將拂塵橫著用力一揮,所起一陣疾風,將面前雜草齊齊斬斷,只留下一朵朵孤零零的草根。洞在山崖壁復現。
“此為何洞?”李仙侶心想此洞僻遠,非常人可至。
“無底洞!”
“無底洞?深不見底?”
“未曾有凡人探底。涌雪洞通金華者也,來游者以紫霞、涌雪而止,其他諸勝,非好游而足力強者不能至。”黃大仙剛言畢,便飛入洞中,消失不見。
李仙侶觀之,慌神,趕忙呼喚道:“大仙,大仙,你在何處?”
回聲在洞中回蕩許久。他以石塊擲入,循聲仍不見底。
“大仙,我……就不進去了。洞太深了……”李仙侶非常猶豫,洞中無大仙回響。
“大仙,你方才說。此洞,凡人是到不了底的。我只為一介凡人也!”李仙侶凝視洞中,依舊無異樣。
“大仙,我走了。你自己多加保重。非常有幸,與你相見。”李仙侶轉身而回,心中仍舊念念不忘。
他想起自己在金華山上度過的歲月,雖未考中功名,但所幸在金華山上遇到如此多名士。人的一生到底是為了自我的提升而存在,還是為了功名利祿而存在。既然已經尋訪老子思想,學成大半部《太乙金華宗旨》,那為何不把此學表現到極致?
“我李仙侶可非凡人,我乃仙之侶,天之徒……”李仙侶心一橫,又轉頭折回洞外。
無底洞地處棲真禪寺東南側山體鞍部,洞口朝向北西,為單一洞口。洞口呈拱形,寬約兩丈,高約四到七尺。李仙侶攀巖而下,入洞后有一洞廳,空間大如庭院,近九丈高。洞內有一座像帷帳般的石幔,高度有二丈左右,紋理多變,巖壁上有閃亮的結晶。石幔因滲流水下,礦物沉積而成。
無底洞的地貌屬侵蝕巖溶地貌,為巖溶發育區,局部因溶蝕作用形成切割較強烈的溶槽、溶溝、石芽等。洞中地下水類型為巖溶水,以裂隙溶隙水為主,水流量較小。
洞壁上有蝙蝠飛出,李仙侶受之驚嚇,緩過神后,卻見雙手已不見五指。
“大仙,你在何處?我亦下洞矣……”聲音仍舊在洞中回蕩。
他見黑暗深處有一光亮,便摸索前行。誰知,前方又是一個支洞。他腳下一滑,順洞中巖壁流水而下。
“啊……”洞中傳來李仙侶悠長的叫喊聲。
他下滑速率愈來愈快,心想,此時萬一落地,還不摔個粉身碎骨。他用內力撐起身子骨,以衣物和足底觸巖壁,作減速緩沖。黑色幽光從腹中流到左腳,青色幽光從腹中流到右腳;金色幽光居中,與前兩者相制。
不知過了多久,他再次落入一深潭中。此潭集金華山西巒之暗流,山中泉水多匯于此。他拼命想抓住潭壁上的野草,因水流太大,只得順水而下。待水勢稍減,徒手攀巖而上。三輪幽光,再次回歸腹中。
他明了,自己在四天前,便是落于此潭,順流而下,至涌雪洞。
此時,他又見一洞口。洞中幽光忽明忽暗。
“此為傳說之玉露洞乎?我聽聞玉露洞與呵呵洞一同,已被相現和尚封住洞口,不曾想在此還有支洞。”李仙侶借幽光步入勝景,洞壁上生長珊瑚狀、鹿角狀、針狀石的石花。
玉露洞因明代王世貞《靈洞房花燭記》有“四壁皆石鐘乳,瑩白如雪,滴瀝在線聽書,霏霏若露屑,則名之曰玉露”一說,故稱。洞邊往西,洞廳寬闊,洞體傾斜,河谷終深;主洞分雙層,界為下洞廳與上大廳,石筍、石柱、石塔、石林、石幄、石瀑等琳瑯滿目,形態各異,氣勢恢宏,廳旁有支洞多個,占地面積約十幾畝。
洞盡,黃大仙正立于此,笑曰:“貧道本以為,你又要暈厥于此。沒想到你功力提升神速。”
黃大仙解說《太乙金華宗旨》,李仙侶既能順光于此,必定已通宗旨第十章“性光識光”和第十一章“坎離交媾”,遂講起第十二章“周天”要義:“周天非以氣作主,以心到為妙訣……”
李仙侶不懼艱險,是心已到矣!
“貧道修仙,平日在紫霞洞中打坐,修心;穿行于山中后六洞,修身。”黃大仙說道。
“無底洞、涌雪洞和玉露洞相通乎?”李仙侶問道。
“此三洞互通。白云洞、漏斗洞和呵呵洞,亦在洞底相通矣!”黃大仙說道。
李仙侶想起達達道長常在雙龍洞和仙瀑洞練功,問道:“為何要在洞中修仙?”
黃大仙論之,其因有三:
其一,因求“返璞歸真”。過度開發土地以興室宇,是傷害大地母親的惡行。萬物皆為道化生而來,只有復歸于道,與母體為一,才能獲得永恒。要回歸于“道”,就要從萬象紛紜的宇宙中把握它的母體。
其二,因為“道法自然”。炁為先天所有,需以道輔之,炁方得以強化。在“人”“地”“天”“道”之間構成一種張力關系,人要達到回歸于道的自然狀態,需要長期回歸自然,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三,因乃“洞天通天”。“洞天”“福地”皆為通達天神之地。所謂“洞天”,實即“通天”,身居其中,就意味著回到與天地父母一體的狀態。
黃大仙言畢,身體又生幻化,竟變成達達道長。
“達達道長?你豈非黃大仙乎?”李仙侶詫異問道。
“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黃大仙將炁傳于我,我又將炁傳于你,此刻你便是黃大仙!”他剛言畢便消失不見,只留下洞中黑暗空氣。
李仙侶聽完后,若蛟龍沿地下長河出洞。
涌雪洞,又名水源洞、下洞、地下長河,約形成于五十萬年前,長達五里。其中,已探明兩里,源頭至今尚未探明。此間洞中有河,河中有洞,貫穿始終的地下暗河常年川流不息。正如“斷崖怒涌四時雪,虛壁寒凝六月霜。倚樹老僧閑洗缽,碧桃花落澗泉香。”(宋·于石《小三洞》)
泉自石罅噴涌而出,激湍怒瀉,潴而為池,遇石濺若飛雪,故南宋著名理學家呂祖謙將其洞命名為“涌雪洞”。洞中冬暖夏涼,李仙侶行未滿兩里,換舟而渡。舟行其中,宛若置身仙境。鎮洞之寶“穹凌雪鐘”立于水中。其通體晶瑩剔透、潔白如玉、形若大鐘,是國內溶洞中最白、最大之“活”鐘乳石,高七尺,粗五尺。徐霞客書之曰:“洞口垂石繽紛,中有一柱,自下屬上,若擎之而起;其上嵌空紛綸,復辟一竇,幻作海蜃狀。”乘舟順水而下,忽得開明見日,洞口既出,一泓碧波蕩漾。
他回到棲真禪寺中,見徐霞客父子正在收拾行裝欲乘車回江南。他出門迎送后,回寺中,食齋飯,尋思日后定到江陰當門拜訪徐霞客先生。
飯后,他迫不及待詢問相現和尚,白云洞何在?和尚指寺右山路,他便循山路只身一人上山尋洞。
自寺右攀徑而上,可一里,東折有岡,極目一望,婺江風帆,出沒奔濤中。而田疇阡陌,縱橫如畫。循岡東行,皆樵路。約半里,得白云洞于亂榛中。
白云洞口有一巨石橫覆,約三四丈長,一二丈寬,似還巢飛燕。進洞數十步,路途曲折,炬火而行,略斜向下。洞身最寬不過兩三丈;洞頂約有二三十丈,遍布白色鐘乳。鐘乳層紋,如云煙也,故謂之白云洞。
入五十丈,是?咕咕有聲,蓋泥沙塞洞,而洞盡矣。
李仙侶為探地形,出洞,尋舊路,又得漏斗洞,更險。
漏斗洞因洞口形如漏斗而名,盤旋沿斜壁而下。入洞,從石隙攀草根而下,落四五丈,見有一廳,平坦而寬敞,四壁布滿大小鐘乳石,形態各異,頗具特色。再往下則黑無光,以小石投之,聲半響始絕,似無底洞,順洞壁而下。
半晌,又聞水聲咕咕,復得暗流,順流而上,約三丈,有松軟沉積泥沙。以槊搗之,洞復通,現白云洞。如若順流而下,又得呵呵洞矣!
李仙侶便長期在后六洞中穿梭,不覺得餓,反倒漸感功力增強。腹中三輪幽光,聚于一處,得一輪三色之金華。等到他再回到棲真禪寺中,卻知時間已過一個月。他自知功力已有大成,便告辭相現和尚,從西麓返回金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