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侶回到蘭溪夏李,觀鄉間貧苦的生活和荒涼破敗的景象,又想起自己身負的重任。
逸莫逸兮故園棲,歡莫歡兮游子歸;悵獨悵夫歲月邁,嗟復嗟此時事非。
于時山川蜿蜒,跋涉流連;辛貧畢諳,足繭鞋穿。寒飆錐骨,承靄翳天;馬頭霜辣,仆背雨酸。歲云徂兮客緣盡,資告竭兮游興闌;歸期迫兮心轉亟,家山見兮到轉難。
至乃雞犬歡迎,山川相識。農輟鋤以來歡,漁投竿而相揖。騷朋韻執,索佳句于奚囊;逸叟閑夫,訪新聞于異國。家無主而常扉,草齊腰而沒膝。燕遷舊壘之巢,鵲喜新歸之客。蟲網厚兮如繭,蝸跡紛兮如織。書破蠹肥,花稀棘密。妻顏減紅,親發增白。幸猶歸之及今,悔長征之自昔。若之何去家族兮如仇,以秦越兮為郵。恃丁年而役役,豈長夏而不秋?
已焉哉!男子生兮,弧矢四方。世莫予宗兮,盍歸父母之邦。采蘭紉佩兮,觀瀫引觴。與鼎食而為萍為梗兮,寧啜菽而為梓為桑者也。
——李仙侶(31)《歸故鄉賦》
李仙侶的歸來,奪得了左鄰右舍的夾到歡迎。不僅是因其大難不死,還因其隨身帶了一只幼虎。眾人紛紛圍觀,增長見識。
徐氏問道:“夫君何以攜虎歸家?”
“湯溪縣有山民捕獲幼虎兩只,以籠幽禁獻予新上任的瞿萱儒縣令。我從金華回蘭溪,途經湯溪,順便拜訪,即得其一。”李仙侶拂袖擦汗。
“活虎如此稀有,夫君此行可有意外?”徐氏關心道。
“從湯溪到夏李,不到五十里路,原本半天的路程竟走了三天三夜。我每沿途一個村莊都被村民攔住,全村人輪流來看虎,都說沒看到過活老虎的樣子,要來看看這新奇之物。”李仙侶一路風光,遇村必留,留必酒肉款待。
夏李村養活虎的傳聞,已在附近十里八鄉傳遍。周邊村人紛至沓來,一睹虎容。李仙侶家又暗又潮的泥瓦房里簡直成了動物園,擠了個水泄不通。還有一些富貴人家的小姐因為不能出閣觀看而遺憾,便叫家人送邀請函來,請李仙侶帶著活虎前去巡展,書生李仙侶因此成了族中之榮耀,這讓他又好氣又好笑又無奈。“家住深山來遠親,不是知交亦相識。人以為榮我獨羞,身不能奇假奇物。縱使鳳凰棲我庭,麒麟騶虞產我宅,彼自瑞兮何與吾,丈夫成名當自立。”
李仙侶不能以“立業”來博得別人的眼球,唯靠幼虎成名,實為羞恥之事,且還消耗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李仙侶遂在伊山放虎歸山,不再沉溺此事,面對著空空如也的籠子感嘆道:“噫!一虎之微,只以但見其死,未見其生,遂致傾動一國,寶若鳳麟。使人而虎者,炳蔚其文,震作其聲,而又不為人所習見之事,則一鳴驚人,使天下貴賤老幼,以及婦人女子,咸以得見為幸,其得志稱快又當何如?借物志感,作《活虎行》以自勵。”
事后,正值母親生日,他便寫下一首五言律慶生,抒心中之愧疚。表明自己要奮發努力,在下次科舉考試中奮力拼搏,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母親的厚望。
瀔上舊村居,黃家繞竹廬。
兒歸千里外,親壽六旬余。
為見奚囊滿,因憐心血虛。
浪游荒子職,何以謝倚闆。
——李仙侶(31)《廣陵歸值家慈誕日》
詩畢,李仙侶便親自籌備食材,欲為母慶生。
李仙侶喜好吃螃蟹,對蟹肉“無論終身一日皆不能忘之”。青背白肚,金爪黃毛,膏黃肥厚,肉質細嫩的螃蟹,稱得上是色香味齊全的極品。村中幼童助其在河畔摸石蟹,捕溪魚。
他最愛吃蔬菜,將蔬菜擺在美食之首位。回想自己生活在金華城中之日,是享受不到最純粹的新鮮蔬菜的。“城市之人向賣菜傭求活者,不得與焉”。妻女助其在田間采摘蔬果。
他享受鵝掌之肥美,稱之越肥越好,自覺鴨掌比人參營養還高。鄉間鄰里往來贈之。
待食材搜集完備,他便親自下廚,為母親備好一桌酒席,請鄉鄰入席,共為母親慶生。
街坊鄰里問他,為何酒桌上無牛肉和狗肉。李仙侶答之,所有肉當中,唯獨牛和狗不能吃,皆為人類之友;豬、羊、鵝、鴨對人類沒有用處,怎么吃都沒事。
牛何以為友?牛要用來耕田,只有耕田了才有五谷。
狗何以為友?狗要用來看家,缺之,百姓何以守家?
吃葷肉可以,唯不吃牛、犬即可,此為“半齋”,凡食半齋者,俱能逢兇化吉,生平沒有奇災。不僅不能吃牛肉和狗肉,而宰牛屠狗之輩的罪過比殺人還重,和國君殺功臣一樣令人膽寒。此皆為古代生產力之局限,田間勞作,唯依仗牲畜。
崇禎十五年(1642)秋天,李仙侶再一次辭別母親去杭州參加第二次“鄉試”,不料途中就聽說前方括蒼山、宣平等處有農民起義的消息。領兵者名為威猛善戰的許嘉應、神機妙算的丁汝璋,遠方處處戰火彌漫,道路不通。山海關外又有清朝的鐵騎六次入塞。
他日日觀摩《太乙金華宗旨》,對付幾個小毛賊不在話下,但面對戰火彌漫的戰場,心中仍舊無把握。他迫不得已,只得返回夏李。他萬萬未想到的是,這竟是大明王朝最后一次科舉。明王朝已成風雨飄搖之勢。國難當頭,自己求取功名之路化為泡影。
正爾思家切,歸期無作成。
詩書逢喪亂,耕釣俟升平。
帆破風無力,船空浪有聲。
中流徒擊楫,何計可澄清?
——李仙侶(32)《應試中途聞警歸》
李仙侶自知天意,只有等待太平時節到來再說。此時,他正好收到冒襄書信,稱自己已在蘇州為董小宛贖身,邀請李仙侶前往如皋參加自己與董小宛的婚禮。李仙侶見家中老母多病臥床,便回信婉絕。
初冬時節,母親病死,頓時一家只剩妻子徐氏和女兒淑昭三口。李仙侶陷入絕望悲哀之中。他長夜難眠,夢見父母責罵他不勤學業,睡夢中驚醒后作五言律:
久失過庭教,重為泣杖人。
已孤身后子,未死意中親。
恍惚雖成夢,荒疏卻是真。
天教臨獨寐,礪我不才身。
——李仙侶(32)《夜夢先慈責予荒廢舉業醒書自懲》
這年除夕夜,分外凄涼。李仙侶又作五言律一首。
酒債征除夜,難賒此夕酣。
五窮不缺一,八口尚余三。
少賤諸艱試,常愁萬態諳。
逆知明歲好,苦盡自來甘。
——李仙侶(32)《壬午除夕》
幸好有金華山派長老紛紛來訪,告慰李仙侶,支持其為母親吊喪守孝。報效國家之事,來日方長。
李仙侶倍感鼓舞,下廚試試新學的手藝,以豆腐丸子招待客人。蘭溪本地的鹽鹵豆腐嫩白纖細,鹽鹵之后搗碎,利用一小塊豆腐和一點醬好的肉末,將豆腐的清洌和肉末的醇香恰到好處地結合在一起,在面粉堆里滾動成雞蛋大小的丸子,入鍋煮出渾然天成的口感。
客人對此菜贊不絕口。日后,這也成了李仙侶家宴的必備菜品。
這門手藝,源自一位在蘭溪經商的安徽人。對于蘭溪人來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每每面對一碗滿滿當當的豆腐丸子時,總要在動筷前深吸一口湯氣,讓濃香沁入心肺。這香氣,激活的不僅是味蕾,還有對蘭溪城的想念。
這年清明節,他在祭掃先慈墓時,百感交集,內心愧疚,長歌當哭:“三遷有教親何愧,一命無榮子不才;人淚桃花都是血,紙錢心事共成灰。”
又過一月,李仙侶心情緩和不少,但聽外面戰火四起,官府幕僚紛紛奔走老家避難。國難當頭,怎可貪一夕之安寢?他欲再次奔赴金華城,便帶上妻女,到母親墓前拜上三拜,以示不孝之心,但求報國之志。
他是上天下派之仙侶,當在國難之時挺身而出,欲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李仙侶為避拜金教耳目,帶妻女欲翻山而行,一行首先來到金華山北麓,一條路是從馬澗紅巖腳,過石佛、冰瀑,直達金華山最高峰;另一條路是翻越太陽嶺,直至金華源東鄉;還有一條路是直走越龍山,亦能直達金華山最高峰。
太陽嶺雖山高路遠,但下山后皆為平地,方便補給。李仙侶便選擇翻越高峻的太陽嶺。
此地因山高已近太陽,故名太陽嶺。太祖朱元璋曾率兵在此駐扎過,據說有一位血染戰袍的戰士在嶺頂涼亭壁上曾留下半聯詩句:“鐵節竹,金甲棕,鋼針松,無不含恨慍怒;”后來雖有人續過下聯,但幾經風雨,字跡已被湮沒。李仙侶一行攀登到嶺頂時,已是氣喘吁吁,疲憊不堪。
遠望四周,唯見浦江仙華群山聳立,有少女峰、仙壇峰、玉尺峰、玉珪峰、玉筍峰等,像一個個拳頭似的聳立在茫茫的云海中,儼如五指插天,古人稱“五筆朝天”,向他們招手。他多想去仙華山走走啊!
仙華山景觀初始于唐,有印度高僧結廬為庵修行。明初,宋濂入山為道,結廬于此,以后朱熹、呂祖謙等文人墨客紛至沓來,更增加山的名氣。
他即興吟出五言律一首:
一步一摳衣,登天此是梯。
瀑珠飛作雨,人氣吐成霓。
放眼雙溪窄,回頭五路低。
太陽如果近,系住莫教西。
——實為李仙侶三十六歲作《過太陽嶺》
李仙侶正想沿山道下源東,卻見山下有烏壓壓的人頭攢動。三人細觀之,似有豪強將山下百姓驅趕于此。另有賊人闖入騰空的村莊,空手入室,滿載而出,竟是搜刮百姓僅剩的生活必須物資。
李仙侶再也按捺不住了,拾起身邊樹枝,便想向山下沖去。
“夫君,不可。”身后徐氏勸阻道。
李仙侶回頭,唯見徐氏神色慌張,懷抱女兒,將其臉埋于自己胸口,神色慌張。
李仙侶意氣風發道:“為何?我已修完《太乙金華宗旨》,可與賊人一搏。”
“夫君先前失足落仙瀑洞,妾身憂心數十日,自覺天崩地裂,老婦、幼女無所安矣!今山下賊人上百,萬一夫君有何不測。我妻女該何往?”徐氏淚眼汪汪。
李仙侶想起自己在外求學多年,家中上下全為徐氏一人打理,實在對不起她,便扔下手中樹枝,將妻女兩人抱于懷中。
“綺珊,我應許你。我以后不管去何處,都會帶著你。不再讓你一人受苦。”李仙侶言畢,便回頭走原路下山。
他再看一眼山下被欺壓的百姓,眼角含淚,心有不舍。
三人再次回到蘭溪,只能在梅江鎮留宿一晚。次日,尋他路,走越龍山。
入越龍山道,過龍門谷,又上山步行約一個時辰,進山體腹地,地形如蓮花,有正觀教寺。
正觀教寺為天臺宗道場,天臺法門首推“妙法蓮華經”,法華經也一直被人們稱為經中之王。祖師殿上供奉的祖師,正是天臺宗九祖湛然大師。祖師早年曾經來正觀教寺參學佛法,故立為僧團效仿之榜樣;以便砥礪禪行者和修道人,在菩提大路上勇猛精進,明心見性,早證道果。
寺廟前廣場佇立鳩摩羅什銅像,后為山門,過山門入巖洞,山洞盡端的上空有一束天光,如天界撒下,是世間所有宗教都曾寄望的神性光輝。寺廟外為山頂湖泊,對岸有靜臥巨佛。巨佛雕刻精美、線條流暢、神態自然、相貌祥和,造像若北齊,長二十七丈,令人嘆為觀止。寺中有多寶佛塔、普賢懺堂,以及臥佛、羅漢林等佛景,金碧輝煌、美輪美奐,意如佛光普照。
大雄寶殿供奉大通智勝佛、釋迦牟尼佛、日月燈明佛,左右兩邊供奉犍陀羅風格的王子十六佛,造像高貴、勇猛、青春。殿中裝飾如法華經所書:“金華諸瓔,處處垂下,眾彩雜飾,周匝圍繞,金繩交絡,真珠羅網,張施其上……”羅漢林里五百羅漢隱于山間,神態姿勢各不相同。
李仙侶心想,此處靜謐,來此禪修定有一番風味。徐氏攜女,點一柱清香,許一生安康。
三人在寺中用過午飯。寺中僧人勸其在此留宿,明日可上金盤觀云海。李仙侶為享寺中靜謐,便留宿于此。
又過一日,天未亮。三人便告辭僧人,繼而向山頂趕路,穿梭林中小道。又過一個時辰,現金蘭界摩崖石刻。
“終回金華縣矣!”李仙侶回頭望向妻女,兩人亦是一臉泥濘。
他當即抱起女兒,握住徐氏的手,加速向金盆峰奔去。
三人借落月朦朧,從北巒上金盤峰,至金華最高處,岡巒繚繞,四高而中下,有似仰盤,故舊名金盤。此乃宋人金履祥在《洞山十詠有序》中對金盤峰云的描述,“金盤眺覽”景觀亦如此得名。玉壺觀云的最佳觀測點便是金盤峰,而最佳觀測時間莫過于雨過天晴之清晨。金盤峰是金華山之主峰,為金華各縣之最高峰。
盤尖圍繞撞仙石、藏蛇石、白巖(珠寶山)、背孩石、石棋盤、活龍潭、徐公湖、藏寶石、將臺石、試劍石、東玉壺、玉壺、青牛岡、陰陽圈、白蘭山、小白巖、洪武泉、碧塔雄風等大大小小近二十多處自然景觀。
正值日出,東方之霧海與地平線現出暗紅色的光暈,天地仿若在此刻交會,絢麗至極,待晨曦躍出地平線,灰蒙蒙的霧氣逐漸變白、變黃,萬重云浪有似鑲金嵌玉,晨風撫過之處,金濤翻滾、玉浪排空。
風至時,云濤翻飛、霧靄暗涌。方圓數百里盡為云海,灰白色的云濤翻騰激蕩。置身這雄壯巔峰,云霧俱在腳下,廣大數百平方公里的金華山頃刻間成為孤島。若風力稍大,則云嵐驟散,澎湃起伏;若風止,云嵐四合,翠峰漸現。
云散時,或在陽光下化作輕紗冉冉升起,沒入長空;或流連山巒,纏繞此間。視野慢慢清晰,被霧嵐掩蓋之青山、田園又重映入眼簾,顯得格外明凈。
立身此處,武義、永康、義烏、蘭溪、浦江、龍游、遂昌等眾多縣之山川平野躍然入目。
下山峰,終至盤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