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客船消失在地平線之時,柳七這才反應過來。容妹如此決絕地走了,莫不是自己贖身了,否則?柳七覺得自己太窩囊了,對容妹的許諾竟然一個也沒兌現。
雨漸已停歇,汴河水滾滾向前。雨后的空氣濕潤極了,他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匆匆向回走。
漸漸清醒的柳七慌忙中回到了客棧,二人換了行頭后小石頭收拾行裝,主仆二人再次來到渡口。
遠處的客船向渡口駛來,偌大的搖櫓擊打著水面,發出悅耳動聽的水聲。船靠岸了,旅人們開始下船。
汴河上南來北往的客流量巨大,所以客船有好幾條,大大方便了人們的出行。
主仆二人隨著人流上了船,小石頭交了銀子,主仆二人來到了客艙。
“少爺,喝點水?!?p> 就在這時,船開了。岸上前來送行的人們不停揮手,和遠行的親人朋友告別……
三張白帆緩緩地升了起來,船速即刻加快了許多。柳七喝著茶,一言不發。
東京是他的傷心地,一次又一次的落榜,內心極度受傷的柳七又能向誰訴說。正如他剛剛詞中所言,“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青梅竹馬的云容萬般失望地走了,柳七知道容妹一定是不能再等了。
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自覺已人老珠黃的容妹,怕是等不到自己實現諾言的那一刻了。此際,柳七的心情可想而知……
本想赴臨安當面向干娘討教,柳七又想蟲娘既然如此決絕,干娘又能怎樣?聚散離合人間常態,自己又何必觸景生情平添煩惱呢?
了如牽掛的柳七順水路南下,宿花眠柳尋常事,填詞度日醉杜康……
天圣七年,四十又六的柳七返回京都,東京繁華依舊,早已物是人非,觸景傷懷,柳七再次離開汴京,漂泊西北……
西去的柳七飽覽了大宋大好河山,失落的心情慢慢變得麻木,他沉醉于奉旨填詞的日子里……
一路游山玩水,柳三變于明道年間(1032年左右),年近半百的他漫游陜西渭南時,填詞《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凝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柳三變去西北和西南地區,后至成都,數日后出成都又沿長江向東,過湖南、抵鄂州,在漂泊之中度過了十年的時間……
柳三變是最早把游子羈旅情懷納入詞中的大家,這首詞的主題是游子思歸。全詞語淺而情深,融寫景、抒情為一體,通過描寫羈旅行役之苦,表達了強烈的思歸情緒,寫出了詞人懷才不遇的真切感受,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佳作……
不知不覺柳三變來到了人間天堂蘇州,行走在姑蘇街面上,他被粉墻黛瓦的江南美景迷住了。
白衣卿相哪里知曉,蘇州人一直羨慕柳三變寫給杭州的一首詞《望海潮·東南形勝》,其中“煙柳畫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是令姑蘇人心心念念。
而柳永比范仲淹稍大幾歲,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一起參加科舉,范仲淹中了進士,柳永落榜。此后范仲淹時而州縣為官、時而京師任職,柳永卻因詞風艷麗,一直科舉不中。
雖知希文在姑蘇為官,可柳三變不忍前去,是年,宋仁宗親政,特開恩科,柳三變正好符合“曾五舉年五十”的條件。對科舉一直心心念念的他欣喜若狂又回東京,渴盼皇恩浩蕩……
再度北上柳永回首往事,即興創作一首《輪臺子》。
輪臺子·一枕清宵好夢
一枕清宵好夢,可惜被、鄰雞喚覺。匆匆策馬登途,滿目淡煙衰草。前驅風觸鳴珂,過霜林、漸覺驚棲鳥。冒征塵遠況,自古凄涼長安道。行行又歷孤村,楚天闊、望中未曉。
念勞生,惜芳年壯歲,離多歡少。嘆斷梗難停,暮云漸杳。但黯黯魂消,寸腸憑誰表。恁驅驅、何時是了。又爭似、卻返瑤京,重買千金笑。
直至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親政對歷屆科場沉淪之士的錄取放寬尺度。春闈科考,“柳三變”更名為“柳永”應試后,他喜登進士榜,授睦州(今浙江桐廬、富春一帶)團練推官。值得一提的是,柳永與其兄柳三接同登進士榜。至此,柳氏三絕皆進士,成了崇安百姓子弟仰慕的榜樣。
此時此刻柳永已逾半百,暮年及第,柳永老淚縱橫、喜難自禁。他從京師出發至睦州,途經蘇州,一想希文任蘇州知州,柳永遂前往拜謁,一是敘舊,二是請教。
范仲淹時年四十五歲,因力諫宋仁宗不要廢后,被第二次貶出京城,派到睦州任知州。因蘇州久雨成災,“湖溢而江壅,橫沒諸邑”,災民逾十萬戶。
朝廷知道范仲淹有治水的本領,他曾主持修過黃海海堰,但當時也有規定官員不能在家鄉擔任長官。朝廷中有人推薦范仲淹去蘇州治水,范仲淹自己心系家鄉父老,也向朝廷申請過,但有一些人是反對的,然最終朝廷還是決定派范仲淹去蘇州治水。
柳永赴任途中拜謁老友,范仲淹在觀風樓上向柳永介紹了這次治水的坎坷,他的策略是將諸邑積水分別宣泄,東北入長江,東南入吳淞江。但朝廷里有許多反對的聲音:“江水已高,不納此流”、“日有潮來,水安得下”等等。
范仲淹雖然比柳永小幾歲,但為官已近二十年,柳永這次是初次為官,向范仲淹討教了許多治理州縣、安撫百姓的經驗。兩人相談甚歡,范仲淹忽然想起柳永以前給杭州寫的一首詞《望海潮·東南形勝》,把杭州的富庶、西湖的美景如畫般展現。
蘇州是范仲淹的家鄉,范仲淹于是對柳永說:“兩百多年前,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常在觀風樓上賞景賦詩,今天我也賦詩一首,然后請你柳耆卿也填一首詞吧!”范仲淹即興吟誦:蘇州十詠其九·觀風樓
宋代:范仲淹
高壓郡西城,觀風不浪名。
山川千里色,語笑萬家聲。
碧寺煙中靜,紅橋柳際明。
登臨豈劉白,滿目見詩情。
此時的范仲淹意氣風發、豪情壯志,不但道出了晴空萬里時蘇州的美景:“山川千里色、碧寺煙中靜、紅橋柳際明”,又聽到“語笑萬家聲”,之前愁眉苦臉的蘇州百姓從水災中恢復過來,生活逐漸好了起來,千家萬戶又傳出了歡快的笑聲。
柳永也受到了極大的情緒渲染,他憑欄遠眺,朗聲吟出《瑞鷓鴣·吳會風流》。
瑞鷓鴣·吳會風流
[宋]柳永
吳會風流。人煙好,高下水際山頭?,幣_絳闕,依約蓬丘。萬井千閭富庶,雄壓十三州。觸處青蛾畫舸,紅粉朱樓。
方面委元侯。致訟簡時豐,繼日歡游。襦溫袴暖,已扇民謳。旦暮鋒車命駕,重整濟川舟。當恁時,沙堤路穩,歸去難留。
蘇州城里城外人煙稠密、山水高低錯落。遠處煙波浩渺的太湖、吳王和西施常于游宴的姑蘇臺隱于云霧,猶如蓬萊仙山。
柳永和范仲淹觀風樓上的風云際會,給人間仙境姑蘇留下了一組詩詞名篇,為后世傳頌……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