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血戰后的葬禮總是讓人感到驚心動魄。
兵營中央,整齊地安放著三百多具陣亡士兵的遺體,唐屏和唐翰的遺體放在最前排。
唐民和金花率所有士兵靜默哀悼,他們渾身塵土和血跡。有的人淚流滿面,有的人面色凝重。
自遠而近,唐玉良率領的隊伍到了。
瞭望塔上的士兵大聲報告:“后軍到了!”
大家讓開一條路,唐玉良、司空曉、悟遠、牛祥和張鳳兒率隊進入兵營。
唐玉良走到唐屏等人遺體前,面色沉重地單膝跪下。
她沒有流淚,只是在兩位哥哥的臉上來回凝視。
“大哥、二哥,你們是英雄!是我唐家的榮耀!”唐玉良大聲地說道。
金花扶起唐玉良道:“唐夫人,請節哀。”
唐民抬手示意,士兵們上前,將所有遺體包裹起來,然后抬到山坡上埋葬。
唐玉良問:“怎么會傷亡這么多人?”
金花說:“只有我們蜀軍孤軍奮戰,東海兵和遼東兵都不來支援。我們八千人對敵人幾萬人。所以,唉……”
唐民說:“敵軍的傷亡更大,有一千多人被我們殺死。而且,我們的防線沒有被攻破。這是慘勝啊。”
唐玉良說:“這不行。趕快派人去報告總兵官大人,請他命令東海軍和遼東軍即刻渡過渾河,與我軍匯合。”
唐民答應:“是,我馬上派人去。”
十幾輛大車拉著沉重的大炮行進在大路上。
幾十名大真國士兵在旁邊護衛。
振陽城門外,一支數萬人的大真國軍隊匆匆趕到城門前。
在榆關,李策正興奮地對文武官員說著:“昨日一戰,蜀軍成功地擋住了大真國的進攻。蜀軍這次立了頭功,我已向朝廷報了戰表,請朝廷給蜀軍記功封賞。現在,蜀軍的后續兵力也到位了,我們暫時可以松一口氣了。”
一位官員奉承道:“這都歸功于總兵官大人調度有方啊。”
一名武官說:“大人,只靠蜀軍的力量,恐怕不能支撐太久。東海軍和遼東軍應當盡快渡過渾河,這三支軍隊匯合一起抗敵才穩妥。”
李策說:“我早已下令,叫他們渡河。可他們都有自己的道理,說堅守自己的陣地更重要。我也不能強求他們啊。”
一名士兵進來:“稟報大人,蜀軍將領唐玉良派人來報。”
李策說:“讓他進來。”
校官王子進來,他衣冠不整,頭上還有包著滲血的布條,但是身體挺拔,精神抖擻。
王子單膝跪下:“拜見總兵官大人。”
李策說:“起來說話。”
王子起身稟報:“奉唐玉良將軍令,前來報告。前日一戰,我軍擋住了敵軍的進攻,殺敵一千四百余人。我軍陣亡三百零三人。唐屏將軍和唐翰將軍陣亡。我軍后續軍隊已經就位。現我軍兵力為一萬二千人。經探查,敵軍兵力已增至四萬人。若敵軍再來攻擊,則我軍兵力不足,難以取勝。請總兵官大人督促東海軍和遼東軍速速渡過渾河,與我軍匯合一起抗敵,方有勝算。”
李策想了想,說:“你回去告訴唐將軍,若敵軍再來攻擊,則盡力堅守。如果實在守不住,就退到渾河南岸,與東海軍匯合,繼續阻擊敵軍。”
王子:“遵命。”
振陽城內,努赤凱爾坐在一把寬大的椅子上,下首站滿了文武官員。
努赤凱爾說:“我們的兵力已經調配到位,大炮也運到了。據探報,敵軍也有增兵了,但不多。他們現在大約有一萬三到一萬四千人。而我軍有四萬多人。兵力對比,我們完全占優勢。一定能夠攻下敵方兵營。命令,多極統帥三萬人和所有大炮,即刻進軍,在距離敵營一里處扎營,架起大炮。明日凌晨,開始攻擊。其余一萬人,隨時準備接應。”
多極拱手道:“遵命。”
蜀軍兵營外圍,幾名士兵在巡邏。有男有女,有著石城軍服的,也有穿辰陽軍服的。
一位石城男兵見走在前面的一名辰陽女兵脖子上流出汗水,便說:“妹子,累嗎?要不要我幫你扛著槍?”
辰陽女兵說:“不累,只是有點熱。”
石城男兵說:“我幫你扛著槍,你擦擦汗。”
辰陽女兵說:“好吧,謝謝了。”
辰陽女兵把長槍遞給石城男兵,掏出手絹擦汗。
另一名辰陽女兵說:“我也熱,誰幫我扛一下槍?”
幾個男兵爭著說:“我來。”
女兵們笑了。
辰陽女兵說:“你們幾個都還沒有媳婦吧?”
石城男兵說:“是啊,你們愿意嫁到石城來嗎?”
辰陽女兵說:“愿意啊,只要人好,嫁到哪里都可以。”
石城男兵問:“什么樣的人叫好?”
辰陽女兵說:“我們辰陽的李嘎妹大姐嫁的人就好。”
石城男兵說:“哦,知道。李嘎妹大姐嫁的是潘龍大人,書記官。那我們可比不了。你這要求也太高了。”
辰陽女兵說:“比不了就好好學學人家啊,只要越來越好就行。”
石城男兵說:“有道理,你這妹子很有見識嘛。”
辰陽女兵說:“我能有什么見識,大哥別瞎說。把槍給我,你也擦擦汗吧。”
辰陽女兵接過兩桿長槍扛在肩上。
石城男兵說:“我沒有手絹。”
辰陽女兵掏出手絹遞給他。
石城男兵擦擦汗,把手絹揣進了自己懷里。
辰陽女兵道:“你還我手絹啊。”
石城男兵說:“這一條臟了,等打完仗,我買一條新的還你。”
突然,瞭望塔上號角響起。
聽到號角聲,唐玉良等將領來到兵營門口向遠處看去。
遠處,數萬大真國士兵正在進入兵營。
金花說:“他們要進攻了嗎?”
牛祥說:“他們在扎營。”
唐玉良舉起望遠鏡觀察:“是在扎營,還在大炮。大真國什么時候有大炮了?”
司空曉說:“他們也有大炮了。趕快把我們的大炮遮擋起來,還要瞄準他們的炮。一打起來,先把他們的大炮打掉。”
留守在家的李嘎妹和潘龍在畢琦福地巡視。
這里已經建了很多防御工事。有石墻、烽火臺等。
在各個角落都有士兵站崗,小院內駐守著幾十名士兵。
李嘎妹說:“這么多天了。唐夫人他們還沒有消息傳來。不知道是什么情況。”
潘龍說:“我也提著心呢。聽說那大真國越來越強大,不知道唐夫人他們能不能頂得住啊。”
李嘎妹說:“要不,我帶上幾千人去接應一下吧。”
潘龍想了一下,說:“要去就多帶些兵。帶一萬人去吧。如果真遇到危險,人少了沒用。”
李嘎妹說:“好,我明天一早就出發。”
潘龍抱住李嘎妹說:“保重。”
李嘎妹:“放心吧。你也要保重。”
東方的天空已經發白。
大真士兵們整齊列隊于兵營中。一排排士兵們眼神冷峻,昂首挺胸,甚是威武。最前排的鐵甲兵,胸口部刻有一個大大的“死”字。后面是手持長矛的步兵,身穿軟甲。隊伍的兩側是騎兵縱隊,身背弓箭,手持大刀。
黃色、白色、紅色和藍色的旌旗隨著微風擺動著,上有大字“真”。
旌旗下,多極和幾位將領立馬肅立。
兵營前端,十幾門大炮架在炮臺上。炮兵們三人一組,站在大炮邊,地上堆著彈丸。
多極把馬鞭高舉起來,然后向前一指,大炮頓時轟鳴起來,但顯然沒有特定的目標,彈丸只是雜亂地蜀軍兵營飛去。
鐵甲兵在前,隊伍向前開進。
蜀軍兵營里,隱蔽在掩體后面的大炮一起轟鳴,對準對方的大炮打去。頓時,大真軍的大炮全部被毀。
士兵們都伏在掩體后面躲避彈丸。
唐玉良見對方再沒有炮彈飛過來,馬上命令士兵列陣于兵營前,擺出防守架勢。
蜀軍的大炮換成小彈丸,一炮就能發出數十枚,攻擊對方的士兵。大真兵成片倒下,其余的人還是頑強地前進。
大真軍已經接近兵營十丈以內,大炮抬高炮口,轟擊敵方兵營。
唐玉良大聲命令:“放箭!”
將領們和弓弩手們一起向對方放箭,箭鏃從鐵甲兵上方越過,射向后面的士兵。被射中的士兵紛紛倒下。
大真軍依然堅定地前進,已經逼近到五丈以內。
唐玉良大喊:“出擊!”
兩面大鼓擂響。
蜀軍士兵按一個個鴛鴦陣組合往前殺去。
只見蜀兵組合的一個個鴛鴦陣與大真兵直接碰撞。鐵甲兵遇上鴛鴦陣,竹筅被他們生生撞斷。但他們身上的鐵甲太重,動作遲緩。被靈活的盾牌兵用短刀刺進鐵甲縫隙,一個個倒地身亡。
手持長矛的大真兵上來,長矛被手持長盾牌的蜀兵擋住,飛來的箭矢被另一名盾兵手中的藤盾擋住。后面的蜀兵持長槍刺出,最后排的兩名弓箭手不斷射出箭矢。
沖在前面的大真兵紛紛倒下。
大真軍騎兵沖上來,很多幾個鴛鴦陣被突破,大批蜀兵被斬于馬下。
唐玉良率眾將領手持長槍迎擊大真軍騎兵。
牛祥一直沖進大真兵群中,手持長槍奮力刺殺。
突然,一支箭正射中牛祥的右眼。
牛祥沒有片刻停頓,一把將插在眼里的箭拔出來扔掉,繼續沖殺。
雙方舍命相搏,越來越多的士兵們倒下了。
蜀軍陣型漸漸向前推進,大真兵邊戰邊退。
正在陣中廝殺的多極眼看情形不對,大聲下令:“撤!”
大真號兵吹響鹿角號。
大真兵向后撤。
蜀軍追擊了一會兒,也停下了。
唐玉良大喊:“撤!”
蜀軍號令兵敲響大鑼。
最后,僅有不足一萬蜀兵回到兵營。
戰場安靜下來。蜀軍兵營前躺著幾千名雙方士兵的遺體。
從大真軍兵營走出來數百名沒帶武器的士兵,舉著一面白旗。
他們來到蜀軍兵營前,開始搬運自己士兵的遺體。
幾百名蜀兵也空手走出兵營,搬運本方的士兵遺體。
石城男兵找到了辰陽女兵的遺體,他掏出那條手絹,擦拭她臉上的血跡,眼睛止不住流下來。
唐玉良站在門口,看著一具具抬進來的遺體,痛苦地低下了頭。
牛祥躺在張鳳兒懷里,眼睛部位包扎著染血的布帶。
多極站在兵營門口,呆呆地看向戰場。
總兵官府內,李策在庭院里踱著步,觀賞著院里的花草。
傳令兵進來:“稟報大人,蜀軍來報。今日一戰,陣地未失,但傷亡過大。殺敵六千余名,傷亡三千余人。若敵方增兵來攻,已無力再守,現已渡過渾河,與東海軍匯合。”
李策擺擺手讓傳令兵出去。
李策沒有了興致,坐在一把石凳上,陷入沉思。
第二天一早,大真軍渡過渾河,潮水般撲向東海軍兵營。
東海軍和已撤至東海兵營的蜀軍奮力抵抗。
兩軍短兵相接。
大真兵不斷涌來,東海兵與蜀兵漸漸抵擋不住,往后退卻。
戚鐵大喊:“撤!”
東海軍士兵急敲鑼。
東海兵與蜀兵紛紛后撤,大真軍占領兵營。
接下來兩天,大真軍憑借人數優勢,一路勢不可擋,攻占了遼東兵營,逼近榆關。
余下的蜀軍、東海軍和遼東軍都退入了榆關。
皇帝繞過朝廷,直接派一名太監到了榆關來宣旨。
榆關總兵官府內,太監站在上首,李策和眾官員立于下首。
太監:“李策聽旨。”
李策跪下:“臣在。”
太監:“奉天承運皇帝,敕曰:李策身為榆關總兵官,指揮不力,調度無方。致連失三營,傷亡甚巨。故褫去官職,押解入京,等候發落。欽此。”
李策:“臣接旨。”
兩名錦衣衛上前架著李策下去了。
太監:“戚鐵、姜良接旨。”
戚鐵和姜良身著甲胄單膝跪下:“臣在。”
太監:“奉天承運皇帝,敕曰:爾等臨戰不前,任由蜀軍孤軍作戰。致使兵力分散,相互脫節,三營逐一失守。故褫奪官職,押至刑部審理。欽此。”
幾名錦衣衛進來將兩人押出去。
太監:“其余眾將接旨。”
唐玉良、司空曉,悟遠、唐民、牛祥、張鳳兒,金花、金枝、金葉單膝跪下。
太監:“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唐玉良、金花等所率蜀兵,不畏強敵,作戰勇猛,雖傷亡慘重,然斃敵亦眾,是為大功。加封唐玉良為一品誥命夫人,兼任榆關總兵官;追封唐屏為都督僉事,世襲罔替;追封唐翰為都督僉事,世襲罔替;加封司空曉為五品兵部侍郎;加封悟遠為護國法師;加封唐民為都司僉書,世襲罔替;加封牛祥為指揮使;加封張鳳兒為副指揮使;加封金花為一品誥命夫人;加封金枝為二品安人;加封金葉為三品宜人。欽此。”
唐玉良等:“下官接旨,謝皇恩!”
太監從侍衛手中接過大印,走到唐玉良面前。
太監:“唐夫人,這是關防大印,請接印。”
唐玉良雙手接過大印。
太監:“各位請起。”
太監:“從現在起,這榆關就由新任總兵官唐玉良將軍全權統領。所有文武官員須聽從唐將軍的指揮調度。違令者,軍法處置。”
眾人拱手答應:“遵命。”
唐玉良揮手說:“各就其位,準備迎擊敵人。”
眾官員都散去。
太監說:“唐將軍,請坐下。還有幾句話要跟你說。”
唐玉良和太監坐下。
太監說:“皇帝說,你要是還有什么需求,就跟我說說,我會代你稟告皇帝。”
唐玉良說:“我的兩位哥哥死得很慘,還望皇帝給他們的家小一些撫慰。另外,現在我們兵力受損嚴重,兵力不足。希望朝廷能再補充一些兵力。”
太監說:“兩位陣亡的唐將軍,皇帝已經為他們準備了撫恤銀子,還給他們的兒子賜了常年俸祿。若是他們的家小還有什么需求,可以請布政使解決。”
唐玉良說:“多謝皇帝恩賜。”
太監問:“至于兵力,還需要補充多少?”
唐玉良說:“至少需要六萬人。”
太監說:“增加兵力之事,皇帝與內閣大臣商議過。因匪患猖獗,各地都在忙于剿匪,一時難以抽出兵力啊。”
唐玉良說:“我可以從石城縣調一些兵過來。可調兵的費用需要朝廷承擔。”
太監說:“好,我回去就稟告皇帝。”
唐玉良:“多謝公公。”
太監說:“事不宜遲,我這就趕回京城。”
兩人站起身。
唐玉良拱手施禮:“公公走好。”
黃昏時分,努赤凱爾率多極和幾個將領在陣地上巡視。
士兵們正在掩埋陣亡者的尸體。
努赤凱爾看著一個土坑里的蜀軍士兵遺體說:“這些士兵也真是可憐,為了一個即將崩潰的帝國送了命。”
多極說:“他們也殺了我們很多人,也著實可惡!”
努赤凱爾說:“是啊,雙方都付出了多少條人命啊。這關內關外本來都是同族同源,若不是那大成帝國皇帝昏庸無能,且不仁不義,咱們也不用這么打來打去的。”
努赤凱爾等人向別處走去。
土坑里的遺體被一鏟鏟土漸漸埋沒。
夕陽下,色彩艷麗的大真國旌旗顯得格外醒目。
唐玉良正看著墻上的地圖在沉思,張鳳兒跑進來,興奮地說:“母親,您看誰來了?”
唐玉良轉過身,見李嘎妹走進來。
李嘎妹高興地喊道:“夫人!”
唐玉良很意外:“哎喲,是嘎妹啊。”
兩人相擁在一起。
唐玉良問:“嘎妹,你怎么來了?”
李嘎妹說:“我和潘龍商量,實在不放心你們。所以,我就帶著一萬人來接應你們。”
唐玉良:“哦,來得好,我正想從石城調些兵過來呢。”
李嘎妹問:“是傷亡很大嗎?”
唐玉良說:“是很大。慢慢跟你說吧。來,快坐下。你這一路辛苦了。”
幾個人坐下。
唐玉良問:“家里怎么樣?都還好嗎?”
李嘎妹說:“還好。來過一些流寇,見我們防守堅固,也就退走了,都沒有打起來。”
唐玉良說:“那就好。”
翌日,唐玉良打起精神,給眾將下達防守榆關的指令。
唐玉良:“現在,請軍師宣布防御部署。”
司空曉:“牛祥、張鳳兒聽令。”
牛祥和張鳳兒齊聲答:“末將在。”
司空曉指著地圖吩咐道:“你們率兩萬人在角山扎營。看見三支號箭,即率部從側面攻擊敵軍。記住,若敵軍退去,不可追趕,以免反被包圍。”
牛祥和張鳳兒齊聲道:“遵命。”
司空曉:“李嘎妹聽令。”
李嘎妹答:“末將在。”
司空曉:“你率兩千人駐守老龍口,防備敵人從海上偷襲。”
李嘎妹答:“遵命。”
司空曉:“悟遠、唐民聽令。”
悟遠和唐民答:“末將在。”
司空曉:“你們率五萬人待命于關內東門后,隨時準備出擊。”
唐民答:“遵命。”
司空曉:“金花、金枝、金葉聽令。”
三姐妹答:“末將在。”
司空曉:“你們率一萬人在城墻上駐守。多準備弓箭、滾石檑木阻止敵軍攻城。”
三姐妹答:“遵命。”
唐玉良:“眾將領,馬上就位!”
眾人回答“是。”便各自出了大廳。
唐玉良看著地圖自語道:“這個仗要打到什么時候啊?”
司空曉:“看這態勢,一時不會停戰啊。大真國是鐵了心要推翻大成帝國。”
大真國的軍隊正在向榆關進發。
努赤凱爾和多極等一眾將領在一條小溪邊下馬休息。
努赤凱爾問:“距榆關還有多遠?”
一名將領答:“還有三十里,天黑前可以到達。”
努赤凱爾:“這榆關是塊硬骨頭,要花些氣力才啃得下來啊。據探報,守關的又是蜀軍,不好對付啊。”
多極說:“我們聚集了八萬精兵,誰能擋得住?父汗不必多慮。”
努赤凱爾說:“萬不可輕敵。和那些蜀軍打仗,我們吃過苦頭。沒想到,破敗的大成國竟然有這么一支強悍的軍隊!”
牛祥和張鳳兒率兵在角山扎營。
高聳百丈的角山頂,非常平整。
牛祥和張鳳兒從扎好的營盤漫步出來。
牛祥往四周看看,見山腰有一座寺院。寺院被高大的樹林遮掩著,只看得見局部房頂和院墻。
牛祥說:“鳳兒你看,那兒有座寺院,咱們去看看。”
兩人沿著彎曲的小路向寺院走去。
他們來到寺院山門前,見門上有匾,上書“棲賢寺”。走進寺院,里面空無一人。
他們走進大殿,在佛像前跪下磕了三個頭。然后起身給油燈添了一點油。
信步走到后院,見一位老和尚蹲在一塊菜地里拔草。
二人雙手合十問候道:“師傅好,阿彌陀佛。”
老和尚聞聲站起來回禮:“阿彌陀佛,二位施主好。”
牛祥問:“這寺院只有您一個人嗎?”
老和尚說:“原本有二十幾個和尚在此修佛,聽說這里要打仗,便都走了。”
牛祥:“哦,是這樣啊。人人都怕打仗,無可厚非。”
張鳳兒問:“師傅,您怎么沒走呢?您不怕打仗嗎?”
老和尚說:“怕,老衲也只是個凡胎肉體啊。可也不怕,與佛相伴,何懼之有?就算死于兵禍,那死的也不過是一身皮囊罷了。”
牛祥合掌道:“老師傅的話,我聽得似懂非懂。天色已晚,改日一定再來討教。”
老和尚合掌還禮。
牛祥和張鳳兒轉身離開。
榆關鐘樓上的大鐘突然被敲響。
城墻上的士兵迅速就位。
唐玉良登上城樓,金花正在城樓上向外張望。
唐玉良問:“金夫人,有情況嗎?”
金花答:“敵人來了。”
隱約看得見五十丈外,密密麻麻的大真軍正在集結。
唐玉良舉起望遠鏡查看。
唐玉良把望遠鏡湊到金花眼睛上:“你看。”
唐玉良問:“能看得出有多少人嗎?”
金花說:“太多了,有好幾萬人吧。”
唐玉良拿過望遠鏡仔細觀察了一下,說:“大約有七、八萬人。”
金花說:“對,差不多。”
唐玉良說:“命令大炮率先開炮。”
金花:“是,我親自去下令。”
金花跑下城樓。
隨即幾十門大炮一起轟鳴。
唐玉良用望遠鏡觀察,見彈丸紛紛落在對方陣中,許多士兵倒下,但仍保持著陣型并不混亂。
大真軍戰鼓擂響。
大真軍向前快速推進,很快接近了城門。
唐玉良下令:“發號箭。”
三名弓箭手點燃了裹在箭鏃上的布,隨即射向空中。
角山兵營里的瞭望兵指著天空喊道:“號箭!”
牛祥抬頭一看,馬上高喊:“跟我沖!”
牛祥和張鳳兒率領士兵沖下山去。
大真軍猛烈攻城,有的向城頭射箭,有的架起云梯往上爬。城上的箭矢和滾木檑石一起往下砸。
多極騎在馬上指揮士兵攻城。
忽然右側響起喊殺聲,牛祥和張鳳兒率兩萬名蜀軍從右邊殺過來。
大真軍一下子亂了陣。
牛祥和張鳳兒沖入敵陣中奮力拼殺。
前面的大真兵被逼退,后面的兵不知所措,士兵們擠來擠去,完全亂了。
蜀軍戰鼓擂響。
城門打開,悟遠和唐民率兵沖殺出來。
多極大喊:“撤退!”
大真國士兵敲鑼。
城頭上。唐玉良注視著下面的戰斗。
見大真軍撤退,唐玉良下令:“收兵!”
大鑼被敲響。
牛祥和張鳳兒率軍向北退去。
唐民也率兵返回城內。
長城連接著榆關,一直延伸到海邊,這里被稱為老龍口。
海面上,數十條船自東向西劃過來,船上載著大真兵。
李嘎妹下令:“開炮。”
十幾門大炮轟鳴,彈丸朝船砸去。
半數船受損下沉,其他船調頭跑了。
海面上,許多大真兵在掙扎。
李嘎妹率十幾名士兵乘一艘漁船來到落水兵的旁邊,放下繩子把落水者一個個拉上船。
被救上船的大真兵紛紛跪下道:“謝將軍不殺之恩。”
李嘎妹說:“不必多禮。打起仗來,我們是敵人。戰打完了,咱們就是朋友。好嗎?”
大真兵們紛紛答應:“是,將軍大量,我等佩服!”
大真軍已退到遠處。
金花興奮地說:“唐夫人,一場大勝啊,痛快!”
唐玉良說:“敵軍已經退去,他們的兵營都撤了。一時不會再來。讓士兵們休整一下。再找些百姓,把陣亡的士兵好好埋葬。”
金花問:“陣亡的大真兵也埋嗎?”
唐玉良說:“一樣的,死者為大啊。”
金花答:“是,我去安排。”
振陽城內,努赤凱爾疲憊地躺在一張躺椅上。他緊鎖眉頭,大口地呼吸。
妃子過來說:“大汗,上床歇著吧。”
努赤凱爾慢慢站起身,搖晃了一下。
妃子趕緊扶住他。
努赤凱爾突然痛苦地捂住胸口,頹然倒在地上。
妃子驚惶地呼叫:“大汗,您怎么了?快來人啊!”
努赤凱爾閉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