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之于你的意義
文章開頭大抵是時令季候、當下景色一類的時間線索,或者干脆感嘆光陰匆匆,伸出遮挽的手也于事無補。似乎大家在敘事抒情之前總要強調一下時間,就好像做事前下意識看手表一樣。
走在街頭巷尾,出現些不尋常的景象,人們往往會問,今兒什么日子。這樣問,仿佛所有的事情都要符合特定的時間含義才變得可以理解。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是學生時代的必學課文,“一寸光陰一寸金”是從唐代流傳至今的詩句,“時間管理”是受人青睞的課題和技能,“穿越”和“時光機”是文化產品中常見的元素。
時間是個難以忽略的重要話題,尤其是在辭舊迎新之際,人們多半要嘆一聲眨眼之間又一年。
人生是時間長河中的一段光陰,時光對于人類生活的重要意義就像時光對于生命本身一樣無法剝離。關于時間,盡管我們能從各種維度去描述去感知去利用,仍免不了要進行無休止的討論,因為我們平等地享受時間帶來的公正,卻總是得到不盡相同甚至非己所愿的結果。為什么會這樣?
畢淑敏在《人生沒有意義》中闡述了一個觀點,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但你要為之確立一個意義。我想,這應該能給我們一點啟迪。我們從小便知人生有限,時間永恒,所以時光不能浪擲虛度。可偏偏總有些光陰從結果來看成為了彎路,明明做了一樣的功,發出的光熱卻不一樣。大概,對于每個生命個體來說,時光的意義不同。
人其實很難對自己坦誠。我們有各種各樣符合邏輯的借口去揮霍時光:我有懶惰的缺點,我按習俗在過,名人也如此,父母希望這樣,我已經老了、來不及了,我還年輕,無所謂啦······我們羞于承認自己的軟弱,總躲在世俗的背后自欺欺人,面對真實的渴望害怕發出與眾不同的聲音,盲從又安于庸碌。于是,我們總是感嘆流光飛逝,卻不知這感嘆中藏了多少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遺憾。
時光的可貴于個體而言,要從自己真實的意愿出發去利用才不算浪費。屬于自己一生僅一次的每分每秒僅由除己以外的因素決定而沒有自己的愿望是多么可惜。
為每段時光賦予自己認可的意義,讓它符合你為自己確立的人生意義,而不違背時代與良知,尊重他人定義自我時光的權利,這樣應該會減少許多職業倦怠、績效下降、焦慮的父母、叛逆的少年、互戕的怨侶、無名火、煩悶……
我們不需要惶恐時光飛逝,只要認可當下的時光有符合自己心愿的意義,那么無論這段時光被外界定義為什么名稱,我們都要欣然度過——“空窗期”也好、“奮斗季”也罷。
特別喜歡一個說法“每一天,都是余生里最年輕的一天”。誠實面對自己,讓年輕的每一天在走向衰老的過程中都貼上屬于自己的標簽,不輕易向軟弱屈服,才不辜負所擁有的兩萬個日夜。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