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回到家鄉,已物是人非。心力憔悴的我,整天菱縮在家中如霜打的茄子一焉了!
家人看到我這個樣子,都心疼得不得了,恰達大哥一個姓李的戰友在鄉鎮企業當廠長,大哥就前去拜求李廠長,把我招進了廠里。
報到那天,是九一年的初夏,早晨到上午,天空都空萬里無云,傍晚卻轉為陰天多云,間或下陣小雨。
分配工種時,因為與大哥的那層戰友關系,李廠長征求我自己的意見,但還沉溺在痛苦中的我萎廉不振,不置可否地一聲不吭,氣得大哥當場掉我個耳光,叫廠長任選一個又苦又累的活磨磨我。李廠長也氣憤了,一拍桌子,喝斥道:
“梅林你給我振作起來,拿出我們軍人的氣魄,一切從頭開始,不愁沒有好的將來。別象霜打的茄子一一焉不拉嘰的!”
有道是“請將不如激將”,一個耳光和一通喝斥,還真激起了我潛意識中的斗志。最后,我要求分在最末一道工序——切紙工序。因為這是一個造紙廠,從原料儲備、切料裝球蒸煮、到篩選漂白、磨漿抄紙,實行的是大工業化性質的流水作業生產。要想鉆研整個流程,就必須從最末一道工序開始,
逐道掌握工藝指標和工藝要求、以及設備的運行程序。
最近幾年,國家對鄉鎮企業賦予了很好的政策措施,鼓勵全國各地學習JS省發展鄉鎮企業的經驗。幾乎是瞬間,各地一窩蜂的上馬了許多鄉鎮工業,你辦A類企業,我辦B類企業,他辦C類企業或者A類、B類企業都辦,一時間良莠不分。各地財政收入是上去了,但環境污染和因重復建設導至的資源浪費卻日趨嚴重。
我們這個廠,原來是五十年代初開辦的地方國營小工業,早期是以生產土紙為主的手工作坊。經過三十多年、幾代工人的努力,發展到今天擁有萬多平方米、兩條現代化的生產流水線、年產量近四千噸、年產值兩干萬元的省大型一級鄉鎮企業。
早在八十年代初,李廠長剛升任生產技術科長時,工廠還只有一條半自動化的生產線,年產量不到一千噸,產值不上五百萬元。雖然生產的文化用紙銷售前景看漲,但為了企業的生存發展,他提出了必須在全廠引進一種危機意識:
縱觀全國文化用紙生產行業,雖然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間內將還有好的銷售前景。但因地域的差異,南方的造紙原料是以濕地松和草類等短纖維植物為主,其紙張的柔韌性和儲存期較差,且因成本大而售價高:而北方則以樺木、葦類等長纖維植物為主料,生產的紙張具有高韌性、耐儲存的特性,且因成本小而售價低。今后,南方、以至全國紙張市場,都必將受到北方優質紙張的沖擊,和來自國外進口高性能紙張的威脅。
為此,廠領導研究決定派當時的李科長帶隊、另選十五名技術骨干到華南理工大學培訓。
經過四年系統的理論學習后,這批骨干在工廠的發展壯大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他們在培訓期間前往廣州、深圳等地一些合資企業實習時,受企業里外方管理層施行的國外先進管理經驗的影響,回廠后,結合本廠實際,制定了一套有本廠特色的企業管理方案,為企業的成本管理和生產管理夯下了堅實的基礎。如今造紙廠每年上繳的稅利,占了全縣財政收入的30.9%以上。
上班后,有一句“化悲痛為力量”的話也不知適不適合形容我的干勁?總之,我是“人不下馬,馬不卸鞍”地拼上了性命。到九三年五月、這兩年的時間里,我熟練地掌握了全廠生產的工藝流程和設備運行、維修保養的全部技能,通過競爭上崗,廠部任命我由九三年八月起擔任三車間主任。三車間是特為引進、吸收SH市中國造紙廠的35g高檔防油紙生產技術而擴建成立的。
SH市中國造紙廠生產的35g高檔防油紙,采用的原料是1006美國進口漿板,國際市場的售價雖說每噸可高達一萬三千元左右,但因成本偏高,利潤只有15%。因此,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占領國際市場,是我廠引進、消化該項技術的關鍵目的。為此,地區行署、縣政府決議要求廠里專門成立個十人攻堅課題組,并指令由我率領。
接受課題任務時,正值我新婚,為了不負上級部門和廠里的厚望,我搬進了廠區,除了偶爾回三百米外的生活區家中換換衣服,吃睡都在辦公室,與課題組全體同仁一道,調試設備,研究工藝。經過半年多時間全體課題組人員的反復推敲論證,決定在原料配比上,采用70%美國進口漿板、30%小山竹漿,實行降低15°叩解度磨漿的工藝指標試產
一九九四年五月一日,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35g高檔防油紙正式試產就選在這一天。
但是前幾天,愛人就出現了胎動的預產癥兆,匆匆將她送進醫院住下,請來我母親和岳母一同在醫院照顧侍候。然后,我就趕回廠里,投入試產前的準備工作。
正式試產是由早上三點開始。前幾道工序嚴格按工藝指標配比好漿料,磨漿需要四個多小時,而磨漿是關鍵的關鍵。如果試產成功,也就是早上八點半,剛好迎接升起后開始熱力四射的太陽;如果試產失敗的話,也有時間返回磨漿重頭開始。
3:00,
我開始逐一下達指令,
“開啟空壓機、磨漿機,空轉。往循環漿池里抽料并循環三十分種。
3:30,
循還漿料池里已灌滿漿料并已作了徹底循還。“進漿進刀,磨漿機電流表升到4安,循環磨一個小時”。
4:30,
好!
“再進刀,磨漿機電流表升到6安,循環磨兩個小時后測叩解度”
6:30,
測得叩解度為83”,好,
“退刀,檢查漿料是否磨糊。抄紙工序開機,運行三十分種、升溫”
7:00
“漿料沒有磨糊”。
“抄紙工序已準備完畢”。
各工序逐一報告。
好!一切正常。技預定方案開始下一步,“放料、配漿,三十分種后上缸”。
7:30,
漿料順利運行到工業用毯上,
一聲“脫缸”,揪緊了現場所有人的心。脫缸,就是漿料只在工業用毯上運行,上不了烘缸出紙。
經過一個半小時的緊急處理,九點,第一張成品紙終于下線。檢測個小時后,
“紙張韌性、防油防水性超上海廠,漿料均勻度達98%,氣孔砂粒只有5%,紙張強度達國家一級標準”。
一張經過嚴格的檢驗后的報告單,說明了一切
“成功了!”
“成功了!!”
“成功了!!”
我們相擁而泣!
九九四年的五月一日,國際勞動節,上午十點,引進開發工作順利功
“梅主任,您岳母來電話”。
一聲呼喚,將我從喜悅中拉回。我揣摩著是說我愛人的事,但不知是喜還是憂?
緊趕著奔到辦公室,
“媽,什么事?”
“梅林,楊芳生了,是兒子!”
岳母的喜悅從電話中傳來。好!喜上加喜,我一生之大幸!我壓制住喜悅的心情,問
“楊芳母子平安吧?”
“平安!”
岳母的喜悅不由言表。
“好。您告訴楊芳,我這也有一喜一引進開發造紙技術成功了!”
兒子滿月那天,縣政府在廠里召開了隆重的慶功大會。造紙廠引進開發生產的35g高檔防油紙,是一項具有廣闞銷售前景、和低污染的項目,填補了省內空白,今后必將為我縣農副土特產品開拓國際市場起到龍頭作用。為獎勵有功人員,縣政府決定:
第一,縣財政補貼一百萬,作為造紙廠該項目的專項扶持資金;
第二,獎勵引進開發該項目的各有功人員獎金各五百元;
第三,鑒于該項目攻堅課題組十人的特殊貢獻,縣委縣政府研究后報經地委、地區行署批準,決定獎勵這十人“地區勞動模范”榮譽稱號、戶口由農村戶口轉為城鎮居民戶口,并享受國營企業干部待遇。
成功了!
二十多年的奮斗歷程,想改變自己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命運,今天終于成功了。
——這,就是我要告訴你的我的故事的第一部分。我把它取名為“移民”意思就是從農民成為城鎮居民。

天天睡大覺的貓人
這章早就寫好放在作家aop里設置了發稿,但不知道為什么一直沒發。 以上內容為家父在20年前所作。后續由于工作關系,一直未能進行下去。也算上慢慢放下作家夢了吧。今特意整理傳至網絡。 后續小說內容將會根據當時時代背景資料,再結合父親指導。繼續完成! 感謝大家乘興而來,我將奉文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