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吞云吐霧,呼風喚雨,千變萬化;龍,至高無上,無所不能,唯吾獨尊。祖龍,創始之初,龍騰天下,令萬世景仰!祖龍的玉璽上刻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將君權神授、真龍天子的政治理念灌輸到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根深蒂固長達兩千多年。如此輝煌的歷史功績集于祖龍一身,表面上看僅僅是祖龍的雄才大略,實際上是秦贏氏歷代先祖們日積月累、艱苦奮斗的必然結果。
天時、地利、人和,是成就一番偉業的必要條件,三者之中當數人和最為重要,人才云集,人心所向,則所有的困難阻隔皆可以被消除。秦贏部落從微末到顯赫的過程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
縱觀歷史,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若論諸侯國疆域之遼闊,若論政治地位之尊貴,若論國家財富之多寡,怎么也輪不上秦贏氏來實現天下一統,但是歷史往往就是如此的出乎意料,總是將很多不可能變成了現實。時也?命也?非也,乃人也,賢才是第一位的,歸根結底還是秦贏氏一族禮賢下士,選賢任能,人才濟濟,變法圖強,才開創了如此的雄圖大業。
秦國在中華歷史的滾滾長河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份量,因為秦贏氏族群的努力,極深刻的影響了中華歷史的命運走向,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數千年后的今天,看起來依然十分顯著,如影隨形。秦的祖先,出身高貴,是五帝之一顓頊的后代子孫。
秀才在前面的文章中有提及到古代著名的司法決獄官-皋陶,他就是秦的祖先,要不是因為英年早逝,差一點就成為了大禹的繼位人。秦的先祖們的奮斗歷程,經歷了堯舜禹時代,經歷了夏商周時代,從未缺席。從秦先祖協助舜調訓鳥獸蟲魚,到伯益協助大禹治水,漸漸的積累了很大的功績,部落的地位逐漸顯赫,舜帝特賜秦部落姓贏氏。
秦先祖費昌之時,夏朝國君夏桀殘暴無度,費昌審時度勢,歸附商湯,成為商湯的馬車夫,協助商湯大敗夏桀于鳴條,加上后續累世子孫們的努力,贏姓逐漸開始提升了影響力。商紂王時代,秦先祖惡來侍奉紂王,武王伐紂時,歿于王事,秦贏部落族群的影響力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產生了很多負面效應和實際上的倒退。周成王、周繆王時代,秦贏先祖孟增和造父均有不錯的境遇。
周繆王時期,徐偃王犯上作亂,造父為了平息叛亂、拱衛王室,一日狂奔數千里,擊潰了叛軍,立下了赫赫戰功。周繆王為了獎勵造父的功勞,將趙城之地封賞給了他,從那時開始,秦贏的祖先也稱為趙氏,歿于王事的秦祖先惡來的一支,因造父受寵,也稱為趙氏,很顯然這是恩澤被之的緣故。
秦先祖非子賢德兼備,極其擅長養馬,周孝王想立非子為大駱的嫡長子,但此時大駱的妻子是申侯之女,生子為成,已立為嫡長子。申侯向周孝王解釋其中的利弊,認為成的嫡子之位不可輕易廢之,否則會影響您的王位穩定。周孝王聽從了申侯的建議,于是不再更改嫡子,以此來安撫西戎部落。周孝王說,秦贏的先祖伯益為舜帝養馬,今天他的后代也為我養馬,勞苦功高,當分封土地作為獎勵,于是便把非子封在了秦地,讓他重新接續秦贏氏的宗祠香火,號稱秦贏。
秦贏先祖秦仲時期,周厲王昏庸無道,很多諸侯紛紛起來反抗,西戎部落也反了,還攻滅了秦先祖大駱后代的分支部落。周宣王時期,秦仲和他的兒子莊公與西戎部落發生了多次爭斗,雙方互有損傷,秦贏部落在對西戎的征伐中逐漸開始站穩了腳跟。
周幽王在位期間,寵幸褒姒,廢除原太子,立褒姒子為太子,且多次烽火戲弄諸侯,諸侯紛紛起而叛之,王后之父申侯聯合西戎伐周,將周幽王殺死于酈山之下。這個時候,莊公的弟弟襄公起兵救周,作戰十分勇猛,周平王繼位后東遷國都,襄公派兵護送,功勞很大,于是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并將岐山以西的地方賜給了他。要知道諸侯的政治地位是僅次于周天子的,秦贏部落先祖們世世代代的努力,在此時此刻得到了極其豐厚的回報,襄公開始正式建立國家,與其他的諸侯互相派遣使節往來。
莊公之子文公在位期間,頗有作為,擇選汧水和渭水交匯處營筑城邑;訂立禮儀制度,使用三牢祭祀;設置史官記事,秦贏的文明程度逐漸提高。他還積極的收羅散民,開疆拓土;律法制度逐漸完善,確立了父族、母族和妻族三族之罪用以震懾罪大惡極的勢力,這些一系列的舉措,都為秦的強大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秦國在逐漸夯實根基,逐漸發展壯大之際。其他的諸侯國也是紛紛的變法圖強,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先后稱霸,但是遺憾的是,這些諸侯國在明君駕崩之后,后世繼立的國君沒能很好的繼承先王的遺愿,在加上變法的措施本就不徹底,留下了諸多隱患,逐漸的開始萎靡不振,漸漸地退到了歷史舞臺的邊緣。秦國在眾多的強大諸侯國的擠壓中左右逢源,不僅沒有消亡,反而變得更加強壯了。秦繆公以五羖羊皮獲得了大賢百里奚,授之以國政,百里奚又推薦了賢能的蹇叔,秦公授之以上大夫,秦國在人才儲備方面超越了同時代的強勁對手,獨具慧眼,天下無雙。
當一個諸侯國在從弱到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必然會與當時實力最大的諸侯國產生激烈的利益沖突,不可避免,秦國和晉國就是如此。秦國在百里奚和蹇叔等賢臣的輔佐下,基本上做到了在多國征伐混戰的糟糕境地中,處于游刃有余的狀態。秦國和晉國的沖突,互有輸贏,力量互有消長,短期內難分勝負。就在晉文公主政期間,與秦國的摩擦和沖突較多,在秦國政局動蕩、頻繁更換國君之際,晉國重新強大起來,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
秦獻公元年,秦國廢除了陪葬制度,是為風俗習慣上的飛躍進步。秦獻公在位期間,與晉國發生了兩次大戰,均大獲全勝,周天子順水推舟,賀之以華美的服飾。秦獻公死后,他的兒子繼位,是為秦孝公,那時候,已經二十一歲了。秦孝公嬴渠梁,天縱英才,德賢兼備。
對內廣施恩惠,賑濟孤寡,收攏民心,穩定秦國的根本;對外廣攬天下賢才為秦國出謀劃策,積極擴軍備戰,一心想收復祖宗丟失的河西之地。豪言道:賓客群臣中,有能出奇策使秦國強大的人,將被封以高官厚祿,賜給土地。衛鞅聽說此消息之后,西至秦國,通過景監的引薦見到了秦孝公。衛鞅極力勸說秦孝公以法治國,獎勵農耕,結果糧食儲備逐年增加,同時實行獎勵軍功制度,短短數年間便將頹廢日久、暮氣沉沉的軍隊打造成了一只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虎狼之師。秦軍所到之處,總是能大獲全勝,如風卷殘云一般干干凈凈。
然而衛鞅強勢徹底的變法措施,激怒了既得利益者秦贏氏宗室保守派,遭到了老甘龍、杜摯等人的激烈反抗,與衛鞅之間發生了激烈的辯論和沖突,埋下了衛鞅悲劇結果的隱患。秦孝公頂住了反對派施加的巨大壓力,堅定的采納并徹底執行了衛鞅的變法策略,新法開始的時候,秦國百姓叫苦連天,很不適應,覺得特別糟糕,但是三年之后便紛紛習慣了新法的運行,覺得挺好。
秦孝公拜衛鞅為左庶長,在他掌權期間,積極練兵備戰,多次大敗魏國,軍力大增;為遷都咸陽積極的獻言納策,修筑城郭;集小鄉為大縣,每縣設立縣令一名管理日常事務,還規劃田畝,設置阡陌,把領土擴大到了洛水以東的地區,漸漸的國家賦稅大增,民富國強,變法宣告大成!
秦孝公死后,其子惠文君繼位,也就是秦惠文王。那個時候,秦國變法大成,成為眾多諸侯國中實力較強的大國,而這個雄偉功績最大的功臣是商鞅,商鞅的地位已經到了功高震主的危險境地。再加上秦贏宗室保守派對商鞅的怨恨和猜忌,商鞅感受到了巨大的危險,為求自保,不得已逃亡出秦,終被捕獲,硬是被套上了反叛的罪名,被車裂而亡。一代變法英豪,最后竟落個身首異處的結局,實在是令人惋惜呀,但是衛鞅的大名和他創下的巨大功績卻彪炳千古,很多變法的措施,甚至今天看起來仍然有不錯的借鑒價值,二千多年以前的智慧,二千多年之后還發著光,這實在令人驚訝!
秦惠文王死后,其子秦武王繼位,雖然武王在位只有短短的三年時間,卻是妥妥的明君,頗有作為。政治上,設置丞相,驅逐張儀,結盟魏國,聯越制楚。軍事上,攻拔宜陽,設置三川,平定蜀亂。經濟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橋。
武王死后,沒有子嗣,立異母弟,是為秦昭襄王。這是一位長壽的君王,在位時間長達五十六年,頗有作為,積極的開疆拓土,軍隊的戰斗力再次猛增,很多諸侯國逐漸開始歸順秦國。這個時候,西周君無法接受秦國日漸強大的事實,聯合其他諸侯,率天下精兵伐秦,結果大敗而歸。秦國于是開始攻打西周,西周國君倉惶來降,拱手獻出所屬的三十六座城池和三萬子民,周天子的象征天下共主權力的九鼎寶器也盡歸了秦王。
秦昭襄王死后,其子秦孝文王繼位,在位僅僅三天便死了。秦孝文王死后,其子秦莊襄王立,他便是秦始皇之父。秦莊襄王在位期間,大赦天下,廣施恩惠于臣民。此時,茍延殘喘的東周小國聯合諸侯企圖再次伐秦,秦相國呂不韋運籌帷幄,盡數誅滅,將東周國的土地和子民盡數納歸于秦國。秦國還派遣大將蒙驁伐韓、攻趙、打魏,秦國的土地面積大增,成為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
秦莊襄王死后,其子嬴政立,是為秦始皇,世人稱為祖龍。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自稱始皇帝。秦王嬴政五十一年崩,子胡亥繼位,是為秦二世。此時天下諸侯盡起而叛秦,趙高殺秦二世,立子嬰,很快起義大軍便打到了秦國都城,秦國宣告滅亡。
如果使用曲線線條來描畫秦國命運走勢的話,在秦贏氏千年的奮斗歷程中,中途雖然有種種的挫折、停頓和倒退,但總體上卻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態勢,一直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達到頂峰,然后從頂峰直線式極速墜落,時也?命也?非也,還是人出了問題,就像秀才在文章起始處談到的那樣,歸根結底還是人出了問題,出了什么問題,留待后續的文章繼續分析,敬請等待。